浅谈浙南大门岛文物旅游资源利用

2014-01-28 14:52江丹雯洞头县文物保护所浙江洞头325700
大众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洞头烽火台大门

江丹雯 (洞头县文物保护所 浙江洞头 325700)

浙南洞头县大门岛景区是洞头七大旅游景区之一,位于洞头本岛西北15.5公里处,有大门岛、小门岛组成。景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包括大门岛上的小荆山、龟岩、对联岩、舢板岩、马岙潭沙滩、观音礁以及鹿西岛东部的南、北爿山鸟岛等。自然风光秀美,礁岩千姿百态,天然成趣,惟妙惟肖,引人入胜;沙滩平坦柔软,澳宽砂细水清,可冲浪沐浴。景区融渔乡风情和民间传说于一体,独具魅力。主要的传说景点有“神龟朝霞”“舢舨岩”“对联岩”“小荆风情”“观音礁浴场”“猴头岩”“马岙潭浴场”“石和尚”“石门洞”“一笔峰”“西云庵”“海龟驮宝”等独特的海岛花岗岩岩石沙滩文化景观。

作为洞头北片中心,大门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花岗岩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山海资源优势,是全国唯一以县域命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洞头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浙江省首批“蓝色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园区”,全国羊栖菜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温州临港产业即将在此崛起。随着大小门岛与乐清湾陆海大桥的架设连通,昔日的海岛即将迎来游客人脉资源。现就浙南海岛大门岛的不可移动文物旅游资源利用谈点浅见:

一、海防文化不容忽视

自3000多年前大门镇境内有人类活动开始,一直到洞头县1952年独立置县为止,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而为兵家所重视,系海防军事要地。目前,大门岛共有观音礁、龟岩、小荆山头宋代烽火台遗址3处。其中观音礁烽火台遗址位于大门观音礁村东咀(灯塔以西约300米)的山尖上,位处大门岛最东,视野涉及黄大峡水道和瓯江口中水道外端,与鹿西烽火台相对。建于南宋。系全岛烽火传递首站,现存东、西两土墩,间距10米,平面呈圆形。东墩底径7米,残高2、5米;西墩底径8米,残高3米。

龟岩烽火台遗址位于大门岙底村龟岩凹西北来其山顶(在龟岩凹以北,现称大门镇烟墩岗),海拔392米。遗址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存东西2座烽火台,相距约10米。东座残高2米,平面呈圆形,台底边长4米,径2米;西座现存土墩和一堵残墙,墙由块石砌筑,内夯土。烽火台南北侧各有挡风墙,残基高0.6米,宽0.5米。

小荆山头烽火台遗址位于大门镇小荆村小荆山头,海拔368米。遗址尚存烽火台南北两座,相距20米,顶部圆形,径5米;底方形,边长10米,残高3米。建筑大部分已毁,现仅存土墩。烽火台东面平坛处,石头三五成堆,较有规则。

以上宋代烽火台遗址见证了大门岛作为海防军事重地的历史,为大门岛旅游提供了重要海防文化资源。

此外,洞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点“跑马坪”遗址,也是大门岛清初时期重要的军事遗址。据《浙江巡按叶舟揭帖》《满文挡案》等史籍记载,清朝顺治12年(1655)至15年(1658),郑成功率舟师北伐抗清取水道直指金陵就驻兵大小门岛。民族英雄郑成功抗清北伐驻兵洞头时,洞头大小门岛即是他们部队的桥头堡与后方基地;目前留在大小门岛大量的历史地名与传说也佐证了这一史实。最典型的就是流传在大门岛原浪谭乡一带的地方方言顺口溜:“马放南山,枪藏北山, 船造东坑,兵屯西滩。”这首顺口溜很好都诠释了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至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四月底郑成功北伐军在大小门岛的驻军情况。传说中的跑马坪长大约10里地,宽的地方大约500米,较窄也有50多米,两边大都用石块垒坎;西起高云头,东止东岗头,内有演兵场、点将台、瞭望哨及兵营遗址等。因此,大小门岛的旅游潜质价值较大,海防文化旅游不可忽视。

二、海商文化亟待利用与挖掘

大门岛寨楼村有浙江省第六批文保单位寨楼寨墙遗址及张氏家族墓,作为清朝岛民从事海商活动及抗海盗的遗存,也应该成为大小门岛海商文化旅游的有力载体,亟待保护、利用与挖掘。大门镇寨楼村位于瓯江口北水道上的大门岛北面半山腰,村三面环山,形如燕窝。据清光绪六年《玉环厅志》卷之一下:叙山,载清玉环同知王步宵诗:“沧江几度变桑田,海外桃原别有天。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即指其周围景色。传说张氏祖先在此做海蜇牙郎(现在的经纪人),成为地方首富,建有气魄灰宏的楼宇(民间以前称其为“银楼”)。城墙为咸丰六年张瑞谷、张殿魁(字守兰,号畹九)及族人为抗击海盗保护家园而出资修建。由于清政府的昏庸统治和列强入侵,加之咸丰四年的地震引发温台海啸灾害,民不聊生,海盗蜂起,驻守磐石的清绿营军不敢出战,他与族人招勇团练,造巨船,抗击海盗,使瓯江口归于平静,后张殿魁官至大都尉。城墙采用乱石垒砌,南起来其山麓的枫树塘,向北至城外炮台,转向西经殿岗背、流水岩到西寨楼,再转向南,全长约600米。开东北、西北两城门,城墙最高处达7米,最低处1.5米,基底最宽处2米,西北城门旁的城墙上置哨眼和炮眼。城外东北设炮台,东面加设影山炮台,西北城外置上炮台、下炮台、加设龙泉月炮台。现炮台已毁,城墙留有东北门和残桓。城内原有张宅四合院豪宅五座,占地一万平方米。木雕、灰雕、石雕极为精致,充满富贵吉祥的气息。后焚烧了两座半,之后又拆除两座半,现剩下屋后花园照壁和围墙遗址、旗杆夹遗址等。此外,尚存有张瑞谷、张殿魁、张廷选墓等文物遗迹。

寨楼寨墙遗址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洞头海商经济的繁荣状况,同时也是研究浙江沿海一带抗海盗历史的实物见证,更是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护与挖掘意义较大。

三、海岛信俗、人文历史有待挖掘

目前,岛上遗存的海上女神妈祖信俗与陆上女神陈靖姑信俗也较为突出地体现出了海西文化特点。较为典型的妈祖庙有小门村天后宫和观音礁妈祖宫为代表,现庙内设有马氏圣母、陈十四圣母、观世音、三官大帝、杨府爷、土地爷等佛。主要的佛事是初一、十五祭神,还有娘娘福、土地福、三官会、马氏圣母等会事活动,正月还唱南戏,每次活动有200人参加。而陈十四娘娘庙则以大门岙内太阴宫、豆岩太阴宫最为典型。宫内有除有陈十四圣母外,还有三官大帝、土地爷、观世音、水金神、太岁爷等佛,初一、十五祭神诵经,有唱南戏、演戏等活动,还有三官会、拜太岁、三月廿三陈十四生日等活动,每天有2人值班,每年人员活动3000-4000人次。海岛信俗独树一帜,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旅游观赏价值。

以大门岙底太阴宫为例。岙底太阴宫座落于大门岙底村,坐北朝南,距龟岩峰400多米,南距青凌屿3000多米,西临岙底水库大坝,北靠龙尾山.距清福寺400多米,三面环山,南面朝海。岙底太阴宫又名娘娘宫,原为岙底天后(妈祖)宫,始建于明正德8 年[1498]。最初宫舍矮小简陋,其后500年间历十一次拆扩建而至现状。目前宫内存有乾隆二十年的石狮子一座、嘉庆八年的石烛台二个、同治二年的禁示碑记一座、光绪四年的木制匾额一个、石香炉一个。宫内主要供有陈十四圣母、观世音、三官大帝、土地爷、太岁爷等神像。每年有三官会、北斗会佛事活动,以正月迎佛、做戏、唱南戏等为主,还有求签占卜等,活动人数多时达数千人。每年除了正月十五元霄节的笼灯、马灯、舞狮、会演,陈十四圣母诞辰日的出迎、演戏、唱词等传统文娱活动外,还是外来的各种戏班子的演出场所。现留存的岙底太阴宫海岛女神信俗,既有陈靖姑文化的内涵又有妈祖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宗教旅游文化价值,亟待保护挖掘与利用。

其次,岙底太阴宫作为近代岛上军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宗教活动场所,其海岛地方历史文化也亟待挖掘利用与展示宣传,以构成一定的海岛人文旅游价值。作为岛上曾经的军警驻所,大门岛自宋代以来为兵家所重视。太平天国时间,一支太平军败退至大门岛,驻设宫内5个多月。清光绪年间,打击海盗的地方保安团驻设宫内2年多时间。1933年,为营救被海盗劫持在大门岛上的学生,浙江省保安处营部驻设宫内8个多月。1935年,温州专署第八大队驻设宫内1年多时间,1936年,国民党玉环县县长陈定邦在太阴宫宣判海盗李志君等三匪死刑,1949年,国民党南光辉部占踞太阴宫,当年9月11日“南部”被歼,大门解放,解放军营部驻设宫内时间1年多,其地方史志的见证意义不容忽视。作为大门岛政治、经济活动中心,1931年至1945年,太阴宫为国民党玉环县黄岙乡公所驻所,特别是1937年日寇侵占大门岛,侵略者改大门岛为“虎头岛”,在大门观音礁设空军基地,设伪乡公所于太阴宫。解放后,这里是我党和政府重大集会场所,在此不一一表述。作为岛上的文化、教育场所,清光绪年间温州冯先生和乐清杨先生在此办大门中心私塾;1925年一1945年为黄岙乡中心小学,如国民党国防部的王治等人都就读于此;1950年——1958年为大门区中心小学。随着大门岛陆海交通的顺利贯通,如何挖掘如何展示独树一帜的大门岛地方历史文化,个人感觉很有必要在此设立地方历史文化展厅,以做好旅游文化的展示交流场所,丰富发展大门岛的旅游文化资源。

此外,大小门岛尚有清福禅寺遗址、红十三军活动遗址及太平天国军队万人坑等遗址未作进一步的史料背景调查。总之,大门岛的野外历史文化遗址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做好调查保护与旅游利用等工作,丰富与发展大门岛的文物旅游资源。

猜你喜欢
洞头烽火台大门
烽火台:军事预警体系的关键
洞头:三无村变身“桃花源”
回程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打开夏天的大门
“意外”的插曲撞击出数学思维“火花”
洞头县馆藏清、民国书画赏析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推理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