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玉英 (宜兴市庄玉英紫砂陶坊 江苏宜兴 214200)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紫砂壶的审美情趣和关注热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以来,研究紫砂艺术,欣赏把玩紫砂壶之风气愈演愈盛。紫砂壶,属陶制品,作为陶瓷大家族中比较特殊一员,紫砂壶身上集中体现了陶瓷艺术的诸多艺术特点。因此,本文选择从紫砂壶入手探究陶瓷艺术的艺术特点是合情合理的,顺应了社会热衷紫砂之潮流,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意义。
根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考证,人们开始用紫砂制壶的历史最早始于宋朝前期,到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渐盛行,及至清末紫砂壶的制壶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发展繁盛,据史载鼎蜀一带出现了“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有上万年的历史,而紫砂壶却是比较年轻的门类,这与紫砂壶制作技艺十分讲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紫砂壶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种类,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紧密相关。首先,从紫砂壶制作的原料上来看,紫砂壶制作的原料为特殊的泥土,周高起有云曰:“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紫砂壶泥因其含铁量多少的不同,烧制成壶以后变为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不同的颜色。可以被用来制作紫砂壶的泥土一般深藏于嫩泥和矿层底部之间,矿形极其复杂琐碎,必需经由工匠们仔细地亲手进行精挑细选。其次,由于紫砂壶泥特殊的物理特性,这种泥的泥性甚娇,制作成型的工艺难度极高,由制成生坯到烧成紫砂壶出炉,由于泥坯收缩率高达30%至40%,所以,紫砂壶成品的合格率一般约仅七成。再者,从紫砂壶形体的制作技巧上看,由于紫砂壶是用来制茶泡茶的利器,一把合格的紫砂壶又有很多实用性要求,比如壶的轻重,容量,高矮,出水是否流畅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按照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保证绝对在一条直线上,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紫砂壶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宜兴紫砂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它既能保有和发挥茶的自然本香,又能吸收茶汁,而且耐冷耐热,长久以来,紫砂壶具因其特殊的物理特性能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据明清两代的著作记载,人们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乃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备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其适于泡茶的优良特性之外,还由于紫砂壶外形美观,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紫砂壶的造型是陶瓷制品中最为丰富的,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它糅合吸收了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古朴典雅,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紫砂壶是社会文化和陶瓷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吸收糅合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从陶瓷艺术的审美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纵观宜兴紫砂壶数百年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环境,有不同的壶艺表现形式。据载,自六朝以来,宜兴先后有以火青瓷为特色的“宜兴窑”(南山窑),以月白、天青等彩釉为特色的“欧窑”和以紫砂器为特色的"蜀山窑"三种陶瓷体系在此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民族地域文化背景下,紫砂壶艺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她吸收了中国几千年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精华,并借鉴了其它民间工艺的艺术成果,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艺术形态。
其次,艺术又高于生活,瓷库中国认为,紫砂壶艺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紫砂壶自古就与奇石、兰花一起,被古人并称为文人三雅。紫砂壶身上不仅凝结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精魂,也是一代代紫砂壶艺人和工匠自身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的写照,在紫砂壶制作发展史上,中国文人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画篆刻等装饰,而且与紫砂壶艺人一起合作设计制作紫砂壶,表达一种趣味,寄托一种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壶就是中国文人情怀的代名词。其中“文人壶”就是典型的代表,最早的文人制壶先例是苏东坡,他惯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并留传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他设计的“东坡提梁壶”传颂至今,以及后来的“曼生壶”“彭年壶”。因此陶瓷艺术的精魂在于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现状,而且映照出陶瓷艺人个人的情感世界。陶瓷作品绝不是简单的泥巴捏造和烧制,而是通过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从不同层面传达了制作者个人的人生感悟,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氛围,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实现艺术情感的升华。顾景舟大师的“相明石瓢壶”就是承载了民国至抗战时期艰难战乱的背景下陶瓷艺人们对紫砂坚定执着的情感和他们追求快乐、实现自由的愿望。
紫砂壶艺是集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紫砂壶集造型、书画、金石、篆刻、雕塑等诸多艺术形态为一体,体现了传统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美学艺术的相融与结合,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首先,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紫砂壶自身的泥色、造型和紫砂壶制作的一整套工艺手法和制作技巧本身就是一种实践艺术。其次,紫砂壶艺和紫砂壶绘等装饰手段都孕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国传统艺术具有“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显著特点,紫砂壶的装饰艺术也讲究这些元素的统一,壶往往因艺而贵,一把紫砂壶的价值与壶艺装饰艺术的价值直接相关。
综上所述,紫砂壶充分体现了陶瓷艺术的实用性,社会性,综合性等诸多艺术特点,在社会文化和陶瓷艺术的推动和催生下,紫砂壶艺吸收借鉴了其他陶瓷艺术形态的特色,同时又保有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发展紫砂壶艺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J].1934.
[2]朱建伟.《感悟紫砂之美》[J].江苏陶瓷.2008(05)
[3]《中国陶瓷史》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
[4]文震亨著.汪有源.胡天寿译.《长物志》.重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