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建
福楼拜“欲望历史主义者”思想的体现
张卫建
《包法利夫人》出版后不久,福楼拜就对外宣传自己对于这个丑恶而又肮脏的现实环境厌恶不已,想要沉浸在一部光辉壮丽的小说里以逃离现代世界,《萨朗波》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为了创作这部小说,福楼拜参阅了很多古迦太基的历史资料,还多次前往北非的旧址游历为小说搜寻素材,大文豪雨果在阅读之后,评价其 “复活了一个以往的世界”。我国学界也多将其定位为历史小说,认为书中的内容重现和还原了古迦太基的历史,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作家本人在给圣勃夫的信中谈及《萨朗波》时曾明确说道,或许他 “创造出了某种类似于迦太基的东西”,但是 “我不关心什么考古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萨朗波》绝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还原,它的背后应当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含义,作者也正是通过某种新的思想填补了历史主义塌陷后导致的主题虚空,而这一思想正是 “欲望历史主义者”。
《萨朗波》中的历史环境营造具有典型的风格化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说表现了福楼拜对于文体的特殊实践,小说中既有沦为琐屑的细节描写,也蕴涵着强烈的印象主义风格。在《萨朗波》中,从优美或残酷的自然风景到骇人、惊悚的战争场面,从房间布局到人物的衣着服饰,全部都进行了相当详尽地叙述,全书几乎是由一个个精雕细琢的工艺而勾勒组成。但是这种细节的铺陈和巴尔扎克式的细节描写完全不同,作者并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典型的环境,更多的是为了空虚主题的营造,越是细致的,越是虚无的。《萨朗波》中这些细节的描述完全成为作家表现纯客观愿望的一种载体,读者也会不自觉地为他所架构的世界所感染和倾倒,但是却发觉这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它的真实意义也难以把握。小说中的细节俯拾即是,但是叙述者的淡出却使得这种细节缺乏了特点含义的解释,由此分解甚至割裂了小说叙述的完整的意义关系,也直接导致作者费尽心思极力营造的环境缺乏典型性和历史感。除了大量漫无目的的细节描写外,小说中也存在很多感官印象式的描写。文中有一段关于太阳的叙述,出现了 “大量扩散的红光中蠢动”以及“血管中的金丝雨光华”等词汇,这种大量的印象主义描写方式使得文章整体的感觉被分化为一个个纯净而相互对照的小感觉,而这些小感觉则各自成为流动的漩涡,使得文章整体上带给人一种眩晕感,难以感知到历史环境的确定感。
《萨朗波》中的历史解释或者历史的真理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我们说历史叙事通常都会隐藏着一种历史解释,并在其中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哲学,作家创作历史小说绝不仅仅是将一些彼此无关的历史事件的碎片进行简单或苍白的组合,而是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人和事体来揭示各个历史事件彼此存在的连线,阐明这些历史发展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阐明某种历史的真理。但是在这部历史主义小说中,我们却无法观察到这一点。小说中的正义与非正义没有设置明确的界限,作家忽略或者悬置了道德判断,福楼拜显然不是在借助小说表现某种历史理念。比如有学者提出,小说中的雇佣军应当是正义方,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是被压迫者,从人类天性中的悲悯情怀来说,作者必然会将同情之心放置到他们之上。然而,我们应当考虑到,雇佣军存在的本身实际上就是对战争性质的不确定,这些雇佣军不管是为政府做事还是为反政府做事,这些都不能够与人类传统的历史进步观念直接联系。著名的评论家卢卡契对此评价道,它把人类精神的不朽价值非人化,福楼拜在小说中着力描述了各种事物图画般的美,但是显然他没有意识到或者故意忽略了人的境况,使得整部小说中这些迦太基的真实社会包括历史语境都显得无关紧要。主人公本人也没有历史主体意识,马托除了孔武有力,谈不上有多大的领导才华来统领30万大军,整日混混沌沌,智力甚至比不上正常人,性格上也优柔寡断。而他之所以参与战斗,唯一的目标只是获得萨朗波。通读小说,不难发现马托的所有行动都是基于对于要得到萨朗波的强烈欲望这一根本目标下所进行的。马托认为和迦太基的战争无关乎种族、国家或者人类正义,这只是自己的私事,而这个所谓的私事就是得到萨朗波。马托整日沉浸在这种幻想与欲望的封闭之中不能自拔,无暇思考或者忘记了战争的目的与意义,也有学者指出战争的意义始终没有进入过他的视野。
《萨朗波》彻底颠覆了以往历史小说以及哲学著作所描述的古代文明经典观念,很大程度上将启蒙学者所阐述和推崇的理性进行了历史暴力化和性欲化。小说中充斥着大量令人震惊胆战的由欲望引发的暴力场景,《萨朗波》的开篇就令读者毛骨悚然,充斥着大量饕餮进餐的场面,小说描写了带角的羚羊、带羽毛的孔雀、还描写了全羊、母骆驼的后腿以及油炸蝉子和油浸山鼠等。这场浩大的饮食狂欢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当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雇佣军们拿出自己的食物,将其汇聚到一起,所组成的吃喝图虽然有失体面,但是给人的感觉依然可以是快乐的。然而在结尾处,当作者描绘出饥饿的雇佣军所上演的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就只能留给读者深深的残忍和恶心了。福楼拜写道:“他们把死者的衣服剥光;这些白色的尸体便赤条条的躺在沙,被太阳晒着。”而后这些尸体就沦为了雇佣军的腹中餐。我们说,这种吃死尸的行为不仅是人类道德没落的表现,更是当人对于生存的欲望战胜人本应有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之后人性的丑恶和不堪,通过这一人间惨剧的描写,福楼拜将人的原始欲望推向极致,完全遮盖了人性光辉的一面,从而加深了整个事件的残酷和野蛮。在这些苦难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人性,只是人类在欲望控制下可怕的、愚蠢的暴行,《萨朗波》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非人性、凶恶和暴行。
小说中除了这种暴力性的描写,还体现着浓烈的性欲化倾向,最为突出的就是萨朗波与马托的爱情,其中充斥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欲,《萨朗波》中有很多地方都对此进行了描写,表现出了人物歇斯底里式的情欲。比如在描写萨朗波的身体时,作者描绘她的胸前裸露的地方都闪闪发光,从中能够闻到庙宇特有的香味,他极力夸张地描写道:“比酒更甘美,比死更可怖。”而马托对于他身体的感觉则是 “搂抱她,吞下她,喝了她”。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萨朗波仿佛和马托的欲望融入到一起,福楼拜对此描述道:“她举得像被太阳神的威力占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她虽然害怕马托,但是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处却对他产生了与日俱增的渴望;萨朗波仇恨马托,但是很多时候她又觉得这种仇恨可以看做是一种神圣的东西;直到后来被马托强暴,萨朗波却没有感觉到愤怒和屈辱,反而感觉这种强暴让自己目眩神迷。或许当《包法利夫人》中那种虚假的、经不起现实冲击的浪漫主义幻想遭到破灭后,福楼拜想要获得一种更符合人类本能,更为强烈且更真实的新型情感模式,而这些在《萨朗波》中明显得到了实现。
如果欲望是一种事物,那么用什么比喻才是恰当的?福楼拜在《萨朗波》中给予了解答,他将欲望本身还原成了一种新的意义结构,通过水作为象征性形象建构起来,仔细观察水的特点,不难发现它带有明显的柔软、飘忽不定、危险的特点,而这些特征和欲望的神秘性、创造性以及毁灭性显然是不谋而合的。福楼拜认为水是欲望之源,是一切欲望的原始动力,小说中大祭司沙哈巴兰曾经对萨朗波说过,有一种重浊朦胧的气息在众神面前凝聚,创作出了两种原始物质——情欲和裸女,而这种物质就是混浊、漆黑、冰冷的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欲望之源,同时水还以自己独有的混浊、冰冷和深沉把人们的生命全部归拢到死亡和毁灭的阴影中。《萨朗波》中一段神奇的插叙讲述马托与庞迪尤斯是通过迦太基狭窄的供水管道才到达迦太基城,福楼拜将管道比作坟墓,在这里,水为主人公带来的是窒息,是粉碎,是坠入黑洞的恐怖,使得他们感到窒息,甚至无法喘气。在这里,水即欲望,当欲望泛滥时就如同水能淹没生命一样给人们带来绝望甚至死亡。
蛇在小说中则代表着人们欲望汹涌难以抑制的波涛,但同时也预示着人物即将面临的死亡黑暗与危险。自古以来,蛇就是神圣与神秘色彩的重要象征物,蛇婀娜走路时的姿态能够让人瞬间联想起江河的蜿蜒,它独特的体温仿佛来自神秘年代的膏腴的黏稠的黑暗。福楼拜将蛇所呈现出的三种表现和主人公萨朗波的生命状态进行了一一的对应,小说中萨朗波大致经历了三种状态,即难以抑制的欲望开始升腾——欲望被满足后又逐渐升华——当欲望燃尽,激情焚烧了她的生命,而蛇也随之呈现出了三种对应状态:无缘无故的生病——充满活力——死亡三种变化。从中不难发现福楼拜实际上把蛇作为了萨朗波命运展示的载体或者象征,并在其中暗含欲望与死亡的关系,较为含蓄但有力地阐述了欲望充满死亡气息的诱惑力及其蕴涵的唯美主义氛围。
综上所述,在《萨朗波》中,创作者福楼拜用酣畅淋漓的欲望之舞掩盖了古迦太基历史的客观真实,同时又借助大量的精神与热情的象征试图超越这个丑陋不堪的现实世界,以期在某种程度上赋予这个世界精神上的深度。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爱人间的两种东西——肉和热情,所以他喜欢隐居生涯,也喜欢玩世不恭。
[1]林媚.福楼拜小说的文体特征[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李硕.论福楼拜长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3]丁冬.欲望的毁灭——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4]Jameson,Fredric.Flaubertps Libidinal Historicism :Trois Contes[A].Flau bert and Postmodernism[C].Eds.Naomi Schor and Henry F.Majewk i.Lin coln:U of NebraskaP,1984.
[5]韩晓清.中国现代作家对福楼拜的接受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张卫建(1972— ),男,河南郑州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