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蓉 陈 勇 江玉娟
(沧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理疗科,河北 沧州 061001)
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患者发病后多会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我院通过探讨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60~79〔平均(67.4±3.7)〕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62~80〔平均(68.2±4.0)〕岁。两组经CT/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诊断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可在临床医生医嘱下进行自行活动;②可通过家属自己的认识理解给予患者协助活动;③出院后可通过其他医疗康复单位协助恢复。观察组给予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①基本护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调整患肢良肢位置,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具体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协助患者交替调整,每2 h调整1次。协助患者定期翻身,避免出现压疮,每2 h调整1次。②物理治疗:采用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神经支配功能;采用气压治疗,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功能,进一步消除肿胀,并避免长期卧床引起深静脉血栓。根据患者肢体能力的改善开始对上下肢进行功能训练,具体包括站立及平衡、单腿站立及平衡、行走及上下楼练习等,30 min/次,早晚各1次,5 d/w。③康复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患者患侧按摩治疗,恢复患肢的血液循环,并进一步消除患肢肿胀状况,30 min/次,早晚各1次,并使用50%红花乙醇对近端、远端关节进行按摩,每个关节10~15下/次,1次/d,5 d/w;给予患者针灸治疗,改善患侧神经功能,15 min/次,1次/d,5 d/w。④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给予心理疏导,使其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及治疗过程,引导患者配合治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通过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关怀,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肢体功能恢复评价标准〔2〕,采用临床常用的改良Barthd指数的评定(MBI)标准进行评定:0~20分:肢体功能出现完全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依赖;21~40分:肢体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大部分依赖;41~60分:肢体功能出现中度障碍,日常生活能力中度依赖;>60分:肢体功能出现轻度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小部分依赖;100分:肢体功能无障碍,日常生活能力无依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标准〔3〕,痊愈: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病残程度表现0级;显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病残程度表现1~3级;无效:肢体功能无恢复,治疗前后患者病残程度无变化;恶化:患肢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有效率(84.78%)高于对照组(60.87%)(P<0.05)。其中痊愈23 vs 11例,显效16 vs 17例,无效7 vs 15例,恶化0 vs 3例。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MBI评分比较〔(31.5±4.7)分 vs (30.8±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68.6±5.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4.3±5.4)分〕(P<0.05)。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脑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甚至破裂等而导致的脑血液循环出现障碍〔4〕。脑卒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且致残率与死亡率高,药物及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但对于致残的积极作用很小。康复治疗在治疗脑卒中患者病发后的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般认为,急性脑卒中后对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治疗应该在脑卒中后3个月最快〔5〕。临床康复训练治疗应尽早开始,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损伤症状不再继续恶化,48 h后即可给予康复治疗〔6〕。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与功能重组能力,因此脑损伤后进行康复治疗非常必要。研究证实〔7〕,患者脑卒中后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但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在结构,而且在功能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偿功能重组与自然恢复的能力,一方面由于患者大脑损伤区域的水肿消退及吸收、颅内压的下降及边缘坏死脑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另一方面患侧肢体的恢复过程同时也对大脑功能恢复起改善及促进作用〔8〕。
本次研究这表明,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肢体功能,并且能够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另外通过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中的相关措施,可起到改善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基本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物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支配功能及患肢血液循环功能,进一步消除肿胀,并避免长期卧床引起深静脉血栓。康复治疗可恢复患肢的血液循环,并进一步消除患肢肿胀状况,并改善患侧神经功能。心理治疗能够使患者平复情绪,有效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建立康复的信心,使患者协助治疗。
综上所述,规范化综合性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的逐步恢复,并且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4 参考文献
1孙旭东,王玉梅,胡喜荣,等.37例老年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J〕.上海医药,2013;34(5):23-5.
2施晓红.延续护理对康复期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23-4.
3陈 禹,李晓雯,杨勤兵,等.老年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的评定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1):82-5.
4李 军,刘淑兰.情感支持与老年脑卒中病人生命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5):17-8.
5胡晓莹,闵 瑰.生活辅助器具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720-2.
6范莎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特点以及康复效果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
7李东允,金泰浩.老年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231-2.
8胡旭林,陈日坚,陈碧琴,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及神经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1;39(2):9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