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忠 师鹏珍 申如明
(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天水741020)
养蜂科技培训之我见
祁文忠 师鹏珍 申如明
(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天水741020)
以“技术覆盖全部产业、培训覆盖全部主产县、展示覆盖全部示范基地”为主要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田,培训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近两年在培训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从中看到了不同培训形式达到的效果不同,总结经验,笔者就如何搞好蜂农培训提出了一些见解,供同行参考。
依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两年内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联合各县直相关部门,分别在徽县、岷县、清水县、礼县、麦积区、甘谷、两当、舟曲、宕昌、景泰等骨干县(区)和示范基地进行了25期培训,培训蜂农共计2215人(次),发放培训教材11500份,培训主要内容有“中华蜜蜂科学饲养技术”、“示范蜂场蜂群管理技术规范”、“流蜜期管理”、“蜜蜂病虫害防治”、“蜜蜂秋冬季管理”、“蜂产品安全生产注意事项”、“蜂场用药准则”、“蜂产品生产溯源要求”、“蜜蜂设施温棚授粉技术”、“温室授粉蜂群的管理”等,培训形式有大规模集中培训、小规模入村培训、基础知识培训、技术提升培训、现场观摩培训、实践互动培训等,通过在示范县示范基地培训,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饲养意识加强,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培训以“建基地,树示范、搞培训、促发展”的思路展开,推动区域蜂产业发展。大规模集中培训每年只办一次,其他多次培训则是根据季节、根据蜂农技术需求、根据实践要求等情况入村、入场培训。
冬闲时间进行理论基础培训,生产季节我们在重点示范基地选择示范农户,按照“村为单位,培养能手,示范带动,逐步推广”的原则,每个示范县示范基地选择1个示范蜂场,选12个骨干带动蜂场,辐射带动120个蜂场,促进科学发展。示范带动应用率达到70%以上,培育蜜蜂地方良种,在分蜂和采蜜季节提高群势20~25%。蜂产品产量、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针对岷县、舟曲、宕昌等中华蜜蜂饲养方式原始化,新法养蜂技术落后的现状,采取基础知识培训与技术提升培训相结合,现场培训与观摩指导相结合方式。专家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基础与技术培训讲解,带领学员进行现场养殖技术指导示范,新法饲养技术操作观摩,其中把岷县作为示范基地,甘肃省养蜂研究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派驻专家常驻岷县,由专家、县技术骨干和蜂农联合成了“岷县蜂业技术义务服务队”,深入农户,长期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将培训内容用之于实践,现场解答存在的问题,大大激发了蜂农养蜂兴趣和积极性,许多蜂农积极扩大饲养规模,目标蜂群达到100群以上,产量提高25%以上。示范蜂场场主郎孝个在两年前有38群老法饲养蜂群,收入不到1万元,目前已有82群新法饲养蜂群和部分老式饲养蜂群,2012年收入超过了4万元,2013年由于7·22地震、雹灾,蜂群受到严重影响,对收益影响很大。但由于针对性培训,专家灾后蜂群管理指导到位,后期蜜源流蜜不错,收益也超过了4万元。
二是分层次具有针对性培训。对徽县、麦积、秦州、清水等养蜂技术较为成熟的县区。由于从事科学养蜂时间长,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但理论基础不扎实,科学养殖技术理解不深,蜂病发生和防治原理模糊,针对这类型的蜂农,进行深层次的理论培训,帮助他们加深养蜂知识的全面理解。如天水示范基地技术骨干谢国正,养蜂30年,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经验。2009年饲养中蜂87群,收入5.5万元,2010年囊状幼虫病暴发,遭到毁灭性损失,到2011年春只剩余6群蜜蜂。他因理论基础不扎实,对蜂群科学管理不到位,经过专家针对性的培训指导,他凭着对蜜蜂的感情和对养蜂事业的执着,总结经验,精心饲养,2012年底蜂群已经恢复到60群,2013年底达到110群,收入达5.6万元。他在从事蜜蜂养殖中尝到甜头,靠养蜂修建了一院230 m2砖瓦房,在麦积区党川乡冷水河村是全村脱贫致富能手。
三是拓宽思路,寻求发展模式,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针对自然条件良好,植被茂密,蜜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养蜂条件,且具有一定规模养蜂基础的养蜂发达县、重点县,我们采取规模较大的、影响力强的集中培训和现场观摩、实践互动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观摩,起到眼见为实,通过示范带动产生辐射效应。徽县嘉陵镇严坪村东沟峡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小陇山林区腹地,林草丰茂,发展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村12户村民通过培训全部以养蜂为业,全部采用中蜂新法活框科学饲养技术,方瑞华等12户村民养殖中华蜜蜂964群,2012年户均养蜂收入达53600元。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天水综合试验站徽县示范基地示范蜂场场主赵卫东,经常积极参与各种培训,蜂群发展良好,饲养180群中蜂年收入8~10万元,把养蜂作为家庭主业。由于他的示范带动,徽县榆树乡发展中蜂产业趋势形成,饲养50~150群者很多,全县中蜂养殖达3万群,中蜂蜜蜂质量优,影响很大,受到消费者青睐。2012年南京九蜜堂蜂产品有限公司看中此示范基地,资助蜂箱1000套,2013年再资助蜂箱1000套,资助发展中蜂原生态蜂蜜生产,将徽县榆树乡、江洛镇的两个没有耕种作业的山沟,设立成为公司中蜂蜜生产原料基地,包销产品,形成了体系技术支撑示范,骨干辐射带动,企业帮扶互利共盈的发展模式。
经过长期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整体养蜂技术水平有了全面提升,蜂农逐步掌握了夺取高产的关键技术,收入明显增加。但通过梳理培训过程和总结经验,分析培训效果,了解蜂农愿望,在推进蜂产业快速发展,解决生产第一线问题,提高产业整体水平上来讲,培训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方面,需要在今后培训工作中加以研究与改进。
一是场面大、人数多的集中培训,固然重要,档次高,场面宏大,能够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对行业影响力大,促进相关部门的关注。但这种培训也存在着如蜂农交通不便、吃住困难、耽误时间、组织联络不便、安全隐患、费用较大等问题。特别是统一集中培训,存在着参加学员参差不齐,有初学者,有刚刚进入行业但基础差的学员,有饲养多年的老养蜂员,他们对培训要求各不相同,讲的深了初学者听不懂,讲的浅了老养蜂员觉得没有意思,学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建议试验站这种类型的培训宜少不宜多。培训工作要分层次、抓时效、选对象,针对不同层次养蜂者,采取针对性培训。
二是在培训中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许多学员在理论培训中好像听懂了,处于一知半解状态,但在实践中经常不会运用所学知识,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建议培训工作要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培训教师带领学员,深入示范蜂场,观摩指导,将养蜂员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脑海中的疑惑一一解决,使他们搞清楚,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增加他们科学养蜂的信心。
三是许多养蜂员较为固执,总认为自己的那套饲养方法是最好的,对培训过程中所讲的技术半信半疑,对先进的养蜂理念难以接受。建议在培训中要进行轻松的互动,鼓励学员提问题,讲课老师从中把问题讲清楚,弄明白所以然,同时要求蜂农相互之间介绍自己经验,取长补短,对不理解、有争议的疑难问题由专家点拨,使他们豁然开朗,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目前有许多培训工作还在注重形式上,培训结束就算了事,跟踪指导服务还不到位。许多学员蜂群四季管理技术还没有全面掌握,对科学养蜂中存在的技术风险认识还不够,误以为培训学习一下,便可投资创办蜜蜂养殖场。这样匆忙办场,蜂群科学管理不到位,跟踪指导服务跟不上,造成蜂场跨了,创业失败了现象的出现,对初学者发展养蜂信心上有创伤。建议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完善长期服务跟踪体系。采取“服务跟踪、重点扶持、差异培养、集中支持”的措施,按学员技术需求,选派教师分片承包等形式指导学员养殖、加工、经营,开展技术服务。对指导教师的技术指导、服务业绩纳入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范围,以保证技术服务质量。同时,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学员创办的蜂场企业进行把脉、诊断与指导,使其得到技术上的支撑。通过理论培训和实地跟踪指导,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大的技术提升,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推进蜂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经费(nycytx-43-syz19)
祁文忠,甘肃岷县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蜜蜂养殖研究与蜂业管理工作,E-mail:yfsq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