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2014-01-26 10:08:52关威刘丹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9期
关键词:患肢高龄置换术

关威 刘丹阳

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关威 刘丹阳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81例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拟施行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严密临床观察, 并采取药物治疗、术后早期活动、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措施, 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结果本组患者3例经过检查确诊DVT, 给予及时治疗和护理, 愈后良好, 其余78例未发生血栓形成。结论制定并采取有效的深静脉血栓治疗、预防及护理,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 阻塞管腔, 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以股静脉和髂静脉多见,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均容易发生DVT, 尤其是高龄老年人, 发病率很高, 若不及时治疗,影响生活甚至致残, 少数患者因肺栓塞而死亡, 故早期预防是关键[1]。本文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 81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 重点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高龄老年患者81例,男37例, 女44例, 年龄70~93岁, 平均年龄81.5岁。股骨颈骨折52例, 粗隆间粉碎性骨折29例;73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8例合并心房纤颤等内科疾病;81例手术患者术中除常规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外, 均进行了有创血液动力学的监测(桡动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 时刻密切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其中3例患者术后第3天发现腹股沟疼痛, 下肢肿胀, 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DVT, 给予抬高患肢、抗凝溶栓药等相应措施, 治疗数天, 症状好转。经超声检查提示患者已有侧支循环建立, 因治疗及时, 未发现完全性下肢血栓, 同时也预防了肺栓塞的发生。

2 护理评估

2.1术前评估 对易发生DVT的人群, 如肥胖、吸烟、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既往有血栓病史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讲解有关知识, 主动配合护理治疗, 吸烟者劝其戒烟,注意饮食的调节, 保持排便通畅, 解除恐惧心理, 保持心情舒畅。

2.2观察与评估 患者入院以后要及时评估血栓形成的诱因, 观察局部和全身症状, 尤其是高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 必须评估患肢肿胀的情况和浅静脉的扩张程度以及动脉搏动和皮肤颜色, 了解有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史, 有无血液性疾病、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特别是D-二聚体的测定,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及时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更具临床指导意义。

3 护理措施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有些患者因意外受伤, 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易产生急躁、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还有些患者是因为害怕术后疼痛, 担心切口裂开、关节脱位、假体松动,而不敢活动, 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手术顾虑较多, 心理不踏实,护理人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患者的复杂心理,及时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耐心的宣教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有效预防措施, 解除患者思想负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锻炼。

3.1.2营养支持的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 常伴有营养不良, 再加上手术创伤大, 加强营养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既能提高患者的耐受能力, 又能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也促进了伤口的愈合。根据病情需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及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并保持排便通畅, 必要时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并监测电解质,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淋巴细胞总数等。

3.2术后护理

3.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手术时间较长, 创伤大, 易发生伤口感染, 因此, 术后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实行严密的监测。体温是反映早期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术后3 d体温超过38.5℃, 持续高热,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是术后感染征象, 应及时报告医生。

3.2.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不动位置, 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从而有可能导致髂静脉血栓形成[2]。因此, 如何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健应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勤观察即术后1~4 d内, 除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有关肌肉和关节的功能锻炼外, 还应密切加强对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感觉、活动等情况的观察, 并与健侧对称部位肢体进行对比, 如发现患侧下肢肿胀、肢端温度降低、发紫或发绀、疼痛、敷料包扎过紧、伤口引流不畅、体液不足等不利因素,应立即报告医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2.3保护血管壁减少损伤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臂的3倍, 对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 应注意保护静脉,最好使用静脉留置针;为减少静脉损伤, 不要在下肢反复进行静脉穿刺;在输注刺激性强或高渗液体时, 应注意保护血管, 避免药液外渗;当出现液体输入不畅时, 避免挤压,不可采取加压输液, 应注意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3.2.4术后体位 术后平卧位或斜坡卧位, 患髋屈曲<45°,患肢外展30°保持中立位, 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或厚枕。根据病情穿防旋鞋, 避免侧卧, 以防患肢内旋、内收而发生脱位,每次翻身时护士须在旁保护和协助。

3.2.5术后早期活动 患者术后当天不宜过多活动, 卧床期间指导坐起和进行适度的功能训练, 第2天指导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踝、趾关节主动伸屈运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及疼痛, 促进切口早期愈合。

4 康复训炼

骨水泥固定型假体一般在手术后3~5 d开始离床, 非水泥型则避免过早下地锻炼, 一般手术后6周开始下床锻炼,锻练重点应在髋关节的功能锻练上, 例如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及拐杖, 离床下地时, 必须有人搀扶, 下床第1天应先在床上坐起, 在床旁扶双拐站立10 min, 无不适可在床旁行走数步, 运动量由小到大, 活动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3]。每次不超过30 min, 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 患侧不能负重, 以防发生意外。

5 健康教育

患者在锻炼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坐位时置换的髋关节弯曲不要超过90°, 入厕必须使用高坐凳;体重超重者要注意减肥, 避免负载过重;避免侧卧3个月;不可下蹲;不可在床上屈膝而坐;不能两腿交叉、盘腿、翘腿或单髋负重;禁止髋关节内收、旋转, 以免髋关节过度受力。告知患者如果身体其他部位出现感染病灶, 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避免血行感染假体, 避免受压及术后定期复查。

6 小结

随着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 护理工作日益繁重, 特别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高龄老年人居多,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弹性降低, 各器官功能减退, 常伴有心、脑、肺等疾病, 其风险因素也相应复杂。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因此,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围手术期采取全面评估、心理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早期活动、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 对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54.

[2] 蒋玲, 田倩.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护理研究, 2011, 13(1): 104.

[3] 奉永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围术期护理.现代护理, 2011, 8(2):100-101.

2014~07~03]

132011 吉林职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市骨伤医院

猜你喜欢
患肢高龄置换术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