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大医精诚”之心,创“瘀血生风”假说,倡“未病先防”思想
——名老中医刘昭纯学术思想

2014-01-26 09:32李万斌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5期
关键词:瘀血中风康复

冷 军 赵 盈 李万斌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秉“大医精诚”之心,创“瘀血生风”假说,倡“未病先防”思想
——名老中医刘昭纯学术思想

冷 军 赵 盈 李万斌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山东 济南 250001)

瘀血生风;未病先防;学术思想

吾师刘昭纯教授从医30余年,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第一批省名中医。1991年、1998年2次获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本横滨市立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研修与合作研究两年。先后兼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康复科特别研究员,日本国际中医研究会学术顾问,现任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会长。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研究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师承国家著名中医张珍玉教授十余年,深得辩证精髓,并熟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古籍,广读古今名家医案,雅俗并收、精于辩证、贯通中西、自成一体,其主要学术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瘀血生风”假说

“内风”,又称“风气内动”,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临床上凡出现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者,即可概括为“风气内动”。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脊髓小脑变性症、小脑萎缩、癫痫病、震颤麻痹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等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内风”病证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没有突破性进展。

刘昭纯老师依据临床事实、传统文献理论、药物分类学、现代实验研究创立了“瘀血生风”假说。吾师经过多年的中医临床发现,很多内风病证均同时出现瘀血证的症状特点,在治疗上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且每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脑动脉硬化证、癫痫病、震颤麻痹综合征等多属于中医内风证的范畴,中医称之为中风、眩晕、痫证、颤证等。临床实践证明,这类病症除了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风气内动的症状外,常常兼见舌质紫暗或舌下脉络青紫,面色灰暗或青黑,皮肤粗糙,血液黏稠度增高等瘀血症状;首选的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最常用的药物为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地龙、全蝎、牛膝、山楂等。临床在治疗各种内风病证时亦常用活血化瘀法,且有很多治疗效果满意的临床报道。许多学者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提出“瘀血证候始终贯穿于整个中风病变过程”,认为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法则,活血化瘀可以治疗内风。

依据传统文献理论,瘀血可以导致风气内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等,都是对血随气逆,瘀积于上所致风气内动的详细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瘀血可导致内风、活血可治疗内风均有不同的认识,后世医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给以补充和发展,只是由于中医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致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没有得到理论上的升华和提高。

临床常用的熄风类药物,其中大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分类为熄风药者共13味,除珍珠母、紫贝齿、钩藤3味外,其余10味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如羚羊角“去瘀血、生新血”;天麻“通血脉,开窍”;石决明“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牡蛎“除老血”“消疝瘕积块”;刺蒺藜“主恶血、破结积聚”;玳瑁“破结”;蜈蚣“去恶血”;全蝎“解毒散结,通络止痛”;地龙“解毒,通络”;僵蚕“温行血脉”。因此可以认为,这类药物的熄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活血化瘀作用来实现的,至少可以说熄风与活血确有密切的关系。为提出“瘀血生风”假说提供了药物学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证、脑萎缩、颈椎病、震颤性麻痹等与风气内动有关的疾病,多见于老年,其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这与中医瘀血致病的理论也是一致的。特别在急性脑血管病变中,脑缺血或脑出血后引起的脑组织损害、脑功能缺损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缺氧等急性脑循环障碍,均与血瘀有关。

现代药理亦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急性期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既可减轻脑血肿的形成,加速血肿的吸收、消散,防止再出血,又能控制和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对于终止和延缓脑出血急性期病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证明了血瘀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研究,刘昭纯老师提出“瘀血生风”病机假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充实、完善了肝风内动的理论体系,为创建活血熄风法提供立论基础,对内风发病的预防、治疗、后遗症的康复具有指导性意义。

刘昭纯老师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它必然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当人们发现了新事实和新关系,或总结出新经验,而应用已有理论不能解释时,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创建新的理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能脱离这一规律。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正是刘昭纯老师倡导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溯本求源,统一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术语;②实事求是,正确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局限;③直面现实,正确理解和对待中西医结合;④尊重事实,在实践中检验、升华和创新理论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中医部分理论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及臆测思辩形成的理论困惑。在临床实践中应采取这种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中医理论及实践活动。

2 倡“未病先防”思想

刘昭纯老师秉承《内经》理论,倡导“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重视根据“体质辨识”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及养生。

刘昭纯老师指出中医预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③病后防复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刘昭纯老师在强调“治未病”的同时,亦非否定“治已病”,要求把“治未病”与“治已病”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针对中风病,刘昭纯老师贯彻了“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根据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明,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是现存的;可以是可逆的、部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完全的。在与疾病的关系上,可独立存在,可共同存在,也可以病后存在。因此,刘昭纯老师强调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应局限在功能障碍出现之后,而应在此之前,亦即在发病之前或在发病过程中就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病残的发生,或把病残降低到最低程度。

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这一问题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有较大的优势。“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

“上工治未病”,刘昭纯老师的“治未病”预防中风的理论与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病“三级预防”不谋而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风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积极预防已成为相当有意义的课题。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发生和发展对防治中风病的发生意义深远。中医药在本病的研究上,历经诸多医家的深入研究,在预防和治疗上愈加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治疗上则可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轻重程度的不同、患者年龄的差异,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共达“治未病”之目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枉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意思是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会遵照正确的养生方法来调养锻炼,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操劳,所以才能身心健康,从而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期限,即百岁以上。吾师根据“体质辨识”指导对中风病的预防,指出从“瘀血生风”假说可以预测,正常人群中有瘀血倾向体质者将是未来内风病证的高发群体。因此,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出发,利用饮食活血、药物活血、针灸活血等方法,以改善其体质类型上的瘀血倾向缺陷,这对于预防某些内风病证的发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早期或发病前期,适时、适量地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可阻止或预防这类内风病证的发生和发展。高血压、头痛、眩晕、糖尿病、消渴病、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其病机皆为瘀血。都是导致中风的高危因素,通过血黏度高易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血黏度高在中医学属于“血瘀”的范畴其意指无濡养功能,阻碍气血运行,筋脉失养,而手足麻木,头目眩晕,大脑失聪而多健忘。主要的治法是活血化瘀,再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治疗作用药物常用:三七、川芎、益母草、丹参、郁金等等,可以达到预防。

因此刘昭纯老师指出:中医“治未病”的康复预防观、“杂合以治”的康复治疗观以及自然医学的康复治疗法,将会在未来世界康复医学的发展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不但应用于中风病的康复,而且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总之,防重于治。未病之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病残的发生;已病之后,要早期诊治以防止病残的恶化、蔓延和再次发生。这一“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未来康复医学中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3 秉“大医精诚”之心

刘昭纯老师不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而且生性恬淡,为人温和、荣辱不惊,医德高尚,推崇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且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刘昭纯老师从医三十余年,他身体力行,不慕名利,虽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康复科特别研究员,日本国际中医研究会学术顾问,现任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科学养生协会会长,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研究室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身兼数职,但吾师对任何学生、下级都是循循善诱,和颜悦色,对患者更是一视同仁,不论贫富贵贱,细心诊治。近几年,吾师一手促成了日本协力团成员到我康复中心工作,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义务为两个年轻的日本康复治疗师担任翻译,提高了康复中心的治疗训练水平,增强了中日人民的友情。

医学的不可预知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医疗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尽如人意,吾师强调医学虽然有局限性,但帮助患者是没有局限性的,是医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医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医务工作者道德标准,可以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治愈,但应该时时去帮助患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要用心;在治疗、帮助患者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安慰患者,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得到心灵慰藉。

事实上,绝大多数医师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刘昭纯老师在技术之外,常常用温情去帮助患者,时刻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安慰,这是人性的传递和情感表达。

身教重于言教,刘昭纯老师治学严谨,精勤不倦,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广大患者不辞辛劳地奔走,自觉乐在其中,是我辈楷模,受用终身。

4 附医案二则

4.1 中风后多汗症

患者男性,70岁。患者中风后月余出现多汗,进行性加重,以夜间最甚,汗出如洗,一夜需多次更换衣物,伴精神萎靡,乏力,手湿,手足心热,心烦。视其舌红有瘀斑,苔白,切其脉虚数。此乃中风后盗汗之证。证属阴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

黄芪20 g,炒白芍30 g,黄柏10 g,防风15 g,太子参12 g,茯苓15 g,丹皮12 g,炒当归15 g,炒黄芩15 g,黄连10 g,熟地20 g,生地20 g,糯稻根12 g,鲁豆衣12 g,浮小麦15 g。复诊:6剂后汗出减半,上方加减应用月余,汗出转为正常。

刘昭纯老师分析患者虽为中风,单突出症状为多汗,汗出如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先止汗。患者素体肝肾亏虚,中风后有使用活血通阳之品,故是心血不足,虚则阳盛,虚热内生,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阴。手足心热,心烦,舌红有瘀斑,苔白,脉虚数。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症当属祖国医学"盗汗"范畴,证属阴虚火,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

当归六黄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载于其所著的《兰室秘藏》一书中。称它为“治盗汗之圣药”,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养血育阴与泻火彻热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二是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本,益气固表为标,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烦热盗汗诸症相应而愈。

4.2 中风后失语

患者女性,61岁。患者3个月前晨起后出现舌僵、不能言语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行颅脑CT检查示:脑梗死。前往齐鲁医院给予降压、抗凝、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环等治疗。遗留舌体僵硬、言语不能、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急躁易怒,望其口唇青紫、舌质紫黯,切其脉涩。此乃中风失语之证,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加减。

柴胡10 g,枳壳10 g,桃仁12 g,红花10 g,当归12 g,川芎12 g,生地黄10 g,香附10 g,赤芍15 g,白术10 g,桔梗9 g,升麻6 g,桂枝15 g,鸡血藤30 g,全蝎10 g,僵蚕12 g,甘草6 g。复诊:服药15剂后,患者舌体柔软,可说少量词语,但说多即感不适,余证同前,上方去生地黄,加丹参30 g,青皮10 g,观察。三诊:续服15剂后,舌体无僵硬感,舌质青紫略有好转,肢体部分恢复,可搀扶下行。效不更方,续服30剂,舌体活动自如,言语清晰,可独立行走。

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多瘀,气滞血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气血运行滞涩,血瘀风动。急躁易怒、言语不清,口唇青紫、舌质紫黯,脉涩为气滞血瘀之象。综合脉症,四诊合参,本症当属祖国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证属气滞血瘀,治宜行气活血。方药对症,收效显著。

刘昭纯老师重视活血化瘀对老年病的治疗及预防。近年来,随着对老年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血瘀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是老年病风气内动的病理基础。如现代临床常见的脑中风、高血压病、震颤麻痹综合征、脑萎缩等老年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以风气内动为主,且患者常伴有皮肤粗糙,色素沉着,巩膜混浊,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等瘀血表现。实验研究亦表明,这类老年性疾病患者,其血液多处于高度“粘、凝、聚”状态。究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随着人体的不断衰老,气血运行滞涩,最终导致了血瘀风动。正如王肯堂所说:“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壮年少见,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刘昭纯老师临证应用活血化瘀大法,常常奏效。

R743

B

1671-8194(2014)25-0294-03

猜你喜欢
瘀血中风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