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珠
(陕西省商南县医院,陕西 商南 726300)
24例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的体会
刘思珠
(陕西省商南县医院,陕西 商南 726300)
心肺复苏;成功;体会
自Safar发明心肺复苏术(CPR)半个多世纪以来,CPR在全球临床得到普及,成功地使千百万心搏骤停患者起死回生。虽然如此,初期CPR成功者出院生存率也仅有22.3%[1],因此,医学界仍在不停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复苏方法[2][3],复苏成功率虽有所增长,但提高率仍不够理想。随着转化医学的出现,基于临床的成本小、收效快、易推广的临床研究再次受到青睐。作者将近年CPR成功病例进行总结,与同道分享。
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均来源于我院2007年2月至2012年12月的急诊和住院患者,由作者参与救治,其中男14例,女10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0岁,平均年龄39.78岁。病例来源于5个科室:内科6例,外科3例,急诊科7例,妇产科5例,麻醉科3例。引起心脏停搏原因依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7例,占29.16%,农药中毒5例,占20.83%,失血性休克4例,占16.66%,羊水栓塞3例,占12.50%,原因不明3例,占12.50%,麻醉意外2例,占8.33%。
1.2 方法
本组2例患者心脏停搏发生在院外,到达急诊室时间3 min以内, 6例发生在急诊抢救中,2例发生在麻醉手术过程中,其余11例为住院治疗中患者。所有患者经专业医务人员(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士)判定,符合心脏停搏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4]。判定者即为第一目击者,即刻启动救援医疗服务系统(EMS),同时将患者摆放为复苏体位,畅通呼吸道,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第二到达者,实施呼吸支持,包括面罩-呼吸囊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第三到达者实施心电监护并据情况适时除颤;第四到达者建立静脉通路,负责静脉给药并记录;其他人员,2人轮流替换胸外心脏按压。所有参与抢救人员由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培训的高年资主治以上职称统一指挥。复苏同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相应抢救措施,如失血休克者快速输液输血,中毒患者解毒抗毒洗胃治疗等。
以复苏后心脏恢复有效跳动,末梢循环恢复,肱动脉血压维持≥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初期复苏成功标准,最短时间5 min,最长时间2小时29分钟,平均时间28 min。9例患者心跳恢复后,自主呼吸随之恢复,脉搏氧≥90%,停止辅助呼吸;7例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呼吸节律紊乱或幅度微弱,脉搏氧<90%,呼吸机辅助;8例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支持。初期复苏成功后,所有患者转让相应科室抢救室,成立抢救小组专职负责进一步综合救治。本组患者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最短9 d,最长37 d,平均21 d。初期复苏11例出现并发症,为45.8%,包括4例肋骨骨折、2例胸骨骨折、3例吸入性肺炎、2例电击处皮肤灼伤,经相应治疗无后遗症。
心脏停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的频死状态,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也是最常见的直接致死因素。发生心脏停搏时经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部分患者获得存活,且不留后遗症。本组24例心脏停搏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心肺复苏获得成功,且治愈出院,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同道分享。
3.1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及培训,使每位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有效实施心肺复苏。近年来,
虽然CPR技术在民众中得以普及,但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全程实施CPR者,为数并不多,医务人员也是如此。作者认为,CPR技术是医务人员最基本、最实用、最能反映技术水平的医疗技术,所有在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员都应该并且要熟练掌握。我院自1996年开始将CPR技术纳入每年“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并且作为必查必考项目,包括理论辅导、最新进展、典型案例分析与点评、单双人模拟操作与考试,要求人人参加、人人训练、人人过关。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增强了全院医务人员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典型患者的救治成功,不仅让大家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看到了希望,同时增强了个人和集体的成就感,提高了参入危重患者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建立默契协作的复苏团队,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大多数医务人员对频死
患者救治缺乏信心,更无耐心,认为CPR是出力、流汗、不讨好的徒劳,实施CPR是工作所迫,给患者家属以慰籍,避免医疗纠纷,导致CPR技术不能及时、正确、全程、有效实施,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在心肺复苏时,临时组建8~10人复苏团队,组长1人,由科主任或科室高年资主治以上职称担任,负责组织、指挥、协调整过救治工作,3人专司轮流胸外心脏按压,2人专司气道管理和辅助呼吸,1人专司心电监护和除颤,另2人负责建立静脉同道、给药、导尿和各种护理。复苏团队的成立避免了忙乱无序抢救工作局面,各位参入者既有分工,又能默契协作,保证各项救治措施和方法紧张有序实施,提高救治效果。
3.3 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可使部分患者复苏成功。近年来,超长心肺复苏成功的经验累有报道[5-8],作者认为以下情况均可延长心肺复苏时间:①早期复苏或除颤后,曾出现心电活动者;②既往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③青壮年非心源性心脏停搏者;④中毒患者已经使用有效解毒剂者;⑤复苏时,患者有尿量。这类患者应该全力以赴,可将复苏时间延长至2~3 h。复苏初期有效心脏按压,为进一步复苏提供基础。
3.4 尽早建立有效的呼吸通道保证有效通气,保证充分氧供,有效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肺复苏的成功只是患者抢救成功的第一步,复苏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康复出院,脑复苏的失败直接影响出院率[1]。虽然口对口人工呼吸是最方便且行之有效的呼吸复苏手段,但由于存在身体敏感部位的接触及互相传播疾病的风险,且难以持久进行,临床很难真正有效实施。因此,在院内施救,我们推荐首选使用面罩-呼吸囊支持呼吸,同时准备进行气管插管,使用气管插管-呼吸囊支持呼吸,进一步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根据检测数据,调整呼吸参数,保证患者氧气供给,从而减轻缺氧造成脑及重要脏器损害,为患者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3.5 综合救治措施全面应用,彰显明显救治成效。在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对引发心跳骤停病因积极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失血性休克抗休克止血治疗,中毒患者解毒治疗等;另一方面,初期复苏成功后,尽早实施高级生命支持和脑复苏,包括维持有效循环、低温疗法、血糖控制及适度镇静和抗癫痫治疗等,加强监护,让患者平静地度过危险期,顺利康复。
心脏停搏不仅是医院的常见危急症,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需要施救急症,没有比“救命!”更高的人道主义。作者从事临床急症急救工作20多年,救治过数以万计危重患者,有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回天乏术的自责和无奈。此次,从5年救治的心肺复苏163例中择取24例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体会如下:①深入学习心肺复苏理论,领会各种措施的原理、目的、效果评价,经常性进行模拟演练,熟练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囊及呼吸机的使用,练就内功,面对心脏停搏患者从容沉着,紧张而不慌张,繁忙而不盲目,及时准确有效措施救治;②统一指挥,发挥团队力量。心肺复苏是一项艰辛工作,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难免顾此失彼,影响复苏成效。组建复苏团队,组长任务是组织指挥协调各个方面人力、设备突入患者救治,其他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力合作,相得益彰。③适度延长复苏时间,可能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患者个体差异和引发心脏停搏原因不同,导致机体病理损害可能存在差异,尤其对于既往无严重心脏疾病患者,意外导致心脏停搏者,心脏复苏的概率可能更高,应该尽最大能力救治,不能仅限于30 min的救治,以免造成遗憾,无法弥补。④非心源性疾病引起的心脏停搏,复苏时应更加注重原发病地治疗。特别对于在抢救原发病时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时更不能停止对原发病的救治,要双管齐下,切忌顾此失彼。
总之,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患者,每个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良好的结果是实践的明证。本组资料样本有限,且多为青壮年,无儿童和高龄人群,难免局限,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1] 金爱春,刘福军,刘志军.483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分析[J].中外医学,2010,29(19):42.
[2] 王立祥,郑静晨.单纯腹部提压:一种心肺复苏新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23-324.
[3] 李向.心肺复苏方法的改良: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术[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124-125.
[4] 沈洪.心肺脑复苏,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9.
[5] 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5-196.
[6] 李向,李绍芳,魏静.长时心肺复苏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成功5例[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1,16(5):378-379.
[7] 何光辉,付建民,唐广宁,等.超长心肺复苏成功10例报告[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3):190-191.
[8] 刘玉青,王丽萍,孟彦丽,等.急诊超长心肺复苏16例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11):817.
R605.974
B
1671-8194(2014)25-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