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2014年1月3日,清晨,纽约刚经过一夜暴雪的“洗礼”。皇后区雷戈公园小区,一对老年夫妇在住宅楼前的人行道上遛弯儿,道路中间湿漉漉的,路边堆着铲好的残雪,雪堆已将路边车辆的车轮埋住。老头子左手拿着收音机,右手搀扶着老太太,收音机传出咿咿呀呀的中国戏曲声。
公寓楼的前方是一片别墅区,人行道完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不远处,一对年轻的白人夫妇穿着雨靴、抡着铁铲,正在奋力清除自家房前的积雪。经过一夜暴雪,积雪的深度接近他们的小腿肚。道路中间还有部分积雪,可以看出铲雪车工作痕迹,一辆城市越野车开过,速度比平时慢了不少。
在媒体的大幅报道中,2014年的首场暴雪在1月2日傍晚如约而至,给纽约带来了深达9英寸(22.86厘米)的积雪。在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区,积雪最深处达到11.6英寸(29.6厘米),在曼哈顿中城的中央公园,积雪也有6英寸(15.24厘米)。
这场暴风雪伴随着强风和低温横扫美国中东部地区22个州,给当地1亿多居民带来寒冬的气息。冰雪围城,从冰塔到冰屋,类似灾难电影《后天》的场景频频出现。截止到1月8日,共有16人死于与暴雪相关的事故,暴雪还造成数百间学校停课、商场停业、交通主干道关闭、飞机航班大规模延误和取消,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也紧急关闭。
纽约作为重灾区,恰逢新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刚刚走马上任,媒体将这次暴雪称作对新市长执政能力的一次“小考”。
尽管来势汹汹,但暴雪过后的第二天早晨, 散步的老年夫妇、正在铲雪的白人夫妇以及路上的越野车,却构成一幅安宁的雪景图。纽约市近年来构建的暴雪应对机制和效果,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2010年的那一场雪
暴风雪对于“纽约客”们而言不算陌生,几乎每年都会遭遇或大或小的暴风雪袭击。有记录显示,纽约历史上共经历六次大暴风雪的袭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交通瘫痪、断水断电、商业活动停摆。1996年的暴风雪,在美国东岸地区曾造成100人死亡。
在2010年圣诞节前后,一场强风雪袭击纽约后,曼哈顿街道如同被废弃般,空无一人,平日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如同蒸发一般,只剩下铲雪车在道路上来来回回施工。住在小街道的住户得带上滑雪护目镜,像爬山一样才能翻过堆积在门前的积雪。纽约周边三个机场全部关闭、停靠在道旁的汽车被雪掩埋、救护车被大雪困住、地铁多条线路全线封闭。
在这场“梦魇”般的暴风雪结束后,纽约市政府的灾难应急反应机制遭到各界批评。
当地媒体更是列出长清单,细数政府几宗“罪”,例如政府预警不到位导致大量汽车、公车在路上抛锚,而大量抛锚车辆又影响到后续的铲雪工作和救援工作;救护车救援速度过慢导致多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老人和婴儿;纽约三大机场的积雪清理工作缓慢,暴雪结束3天后机场才恢复运营;911系统让人失望,数千通来电未能得到及时处理;暴雪发生时,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还在百慕大群岛度假,而主管救灾行动的副市长史蒂芬·高德史密斯也不在纽约……
迫于舆论压力,布隆伯格数天后公开致歉,承认政府应对灾情不力,清理行动迟缓,导致部分地区在暴雪结束三天后依然处于瘫痪状态。
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布隆伯格对媒体表示:“我们的工作没有达到我们自己的期望,也辜负了整个纽约市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并没有料想到如此的结果,我们会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应对下一次的暴风雪。”
风雪过后,痛定思痛。
2011年1月,纽约市市长管理办公室和市长应急沟通办公室出台一份分析报告,总结政府在此次应对暴风雪的过程中出现的6大失误:没能及时决定发布暴雪预警,缺乏有效手段了解街道实时状况,没有调动所有资源和部门加入到除雪行动,关键时刻没有很好地利用私人除雪设备,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欠缺,应急沟通和应急对策存在问题。
报告同时提出了改进方案,包括改善“宣布紧急状态”的决策过程,给卫生局的卡车上配备可以双向沟通的 GPS电话系统,完善临时劳动人员的雇佣流程,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全面检查升级911系统。
全面进入“抗雪模式”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在2014年的新年开端之际,纽约就全面进入“抗雪模式”:气象局发布暴雪预警,卫生局部署紧急预案,市政部门部署除雪物资和人力,暴雪预告也占据当地各大媒体头条,“纽约客”们也纷纷进入商店购买雪铲、雪盐等除雪物品。
2014年1月2日下午6点,纽约市民开始收到市政短信,通报暴雪预警并实时提供地铁运营状况、主干道情况和机场航班延误等最新信息。
傍晚,当第一片雪花飘下来时,4600名环卫工人已部署到位,分两个班次24小时不间断执勤。1700辆铲雪车、450辆洒盐车以及融雪机、吹雪机和雪铲等除雪利器也全部到位。
当晚降雪量达到2英寸(5.08厘米)时,环卫工人就开始出动清雪。在华尔街日报网站上,有一条视频短片以微速摄影方式记录了在曼哈顿美国音乐大厅附近六大道上环卫工人开着铲雪车连夜工作的情景。
与此同时,警察巡逻车、铲雪车和救护车也在市区主干道上严阵以待,检查路边是否有因雪过大而被迫抛锚的车辆。市民还可以在政府官网“挖出纽约”上随时了解化雪工作的进展。
为保障通勤,大都会交通运输管理局动用喷气动力除雪机处理地面铁轨上的积雪。针对地下铁轨,该局推出一款特制的除冰车,这款车配有特制的铲冰“鞋”和喷洒除冰液的设备,保证积雪和冻冰不会附着在铁轨上,影响地铁通行。
1月3日早晨,当城区降雪量达到5英寸(12.7厘米)时,政府通知所有学校停课一天,取消全部课后活动,关闭老年活动中心。
同时,无房户服务局增派一倍的工作人员上街巡逻,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庇护所。
发动群众 全民皆兵
1月3日上午,纽约市新市长德布拉西奥拿起雪锹走出家门,清扫自家门前道路上的积雪。劳动之余,他还给在场的记者讲述铲雪小窍门。endprint
“一定要弯下腰来铲雪,不要直着腰铲雪。”他一边说,一边亲自示范。纽约当地媒体戏称,德布拉西奥所住的街区一定会是纽约市铲雪铲得最干净的街区。
虽是戏谑,新市长在媒体前“自扫门前雪”也不排除有作秀的嫌疑,但走在一些非主要干道的路段上,本刊记者发现几乎住户和商家都在门口撒着化雪盐,拿着雪锹清除门前积雪。而大部分住宅楼前的街道也早已将雪铲除干净,出行基本没有问题。
这幅全民皆“兵”的景象主要得益于纽约市推出的各项“发动群众”的法律法规。
如纽约市卫生部门规定,如果早7点到晚5点降雪,业主必须在4小时内将人行道积雪清除;如果是晚5点到早7点降雪,那就必须在早上11点之前清除门前积雪。如果气温太低,积雪结成冻冰无法清除,业主也必须在4小时内撒上沙子、木屑以及其他防滑物,一旦天气情况好转,业主必须立即清扫门前人行道。如果不遵守规定,那么业主将会收到100美元到350美元不等的罚单。
纽约建筑物管理部也有相关规定,要求建筑工地的承包商、施工人员,以及大楼业主在暴雪情况下必须保证所在区域安全,包括清扫楼前积雪,确保强风不会造成高空落物等。该部门官员会随机抽查,一旦发现违规现象,会给予罚款或停工处罚。
市政府还鼓励市民,如果看见有住家或是商家还未清扫门前积雪的,可以拨打热线311检举揭发;同时,市民在公交站台、公园或是学校周边等公共设施附近的人行道上发现有积雪的话,也可以拨打311检举。
此外,根据美国法律,如果住家门前的路面结冰湿滑导致路人摔倒,那么住户将负有法律责任,一纸诉状就可以让其焦头烂额。
在如此严密的制度保障下,各家各户热火朝天的扫雪情景也就不足为怪了。
政府的群众路线还体现在聚集社会闲散力量加入到扫雪大军的行列中。比如,每年10月份,纽约市卫生部就会在网上征召铲雪零时工。一旦暴雪预警启动,卫生部会在官网上发出“英雄帖”。
降雪结束后的24小时到48小时后,零时工作人员就会在所在辖区卫生站报到,在一些街道以及死角进行人工除雪,包括公交站的进出区域、步行街、人行天桥等。不过,这些劳动都不是无偿的,他们的工资标准是每小时12美元到18美元。
这些临时铲雪工人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在露天停车场的进出口以及公寓楼和私人住宅之间的“三不管”地带,积雪非常厚,气温下降后形成冻冰,本刊记者看到好几位行人在此处摔倒。“临时工”的铲雪工作,可以清除这些安全隐患。
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让纽约在2014年开局时打了个不错的“雪仗”。
3日中午,纽约市主要交通要道的清雪工作基本完成,地铁和公交车虽有延迟但运营正常,上班族通勤未受到较大影响,没有出现大面积电力中断的情况,暖气供应正常;下午,之前关闭的高速公路陆续开放,机场也开始恢复正常运营。5日,路边积雪基本已全部转移,街道恢复以往的干净状态。
美国当地媒体戏称,德布拉西奥顺利通过此次暴雪“小考”。
未雨绸缪 制定预案
虽然将德布拉西奥和布隆伯格的表现进行比较有失公允。因为,2010年那场暴风雪的降雪量是2014年的两倍多,最深处达到24英寸(60.96厘米),而刚刚从前任手中拿过接力棒的德布拉西奥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在这场暴风雪挑战中展示其执政能力的。
但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纽约市确实在暴风雪的洗礼中不断成长。从建立纽约市紧急事故处理办公室到分区制定冬季抗雪方案、从多部门联动共同应对暴雪到建立道路分级清扫制度,从规定市民“自扫门前雪”到建立收容机构为流浪汉提供避难场所。
不断发展和完善中的纽约市暴雪应对机制,核心在于未雨绸缪,提前制定预案。
每年秋季,卫生部会与运输部、环保部、公园与娱乐部、纽约市警察局、拖车特别行动小组、大都会交通运输管理局共7个政府机构会晤,商讨确定各自在铲雪行动中的职责范围。
例如,运输部负责提供铲雪和运雪的大型卡车;环保部负责确定可以用来化雪的下水道;当大型铲雪行动结束后,公园和娱乐部则出动轻型车辆负责剩下的铲雪行动;拖车特别行动小组主要负责协助因天气和道路情况恶劣在路上抛锚的救护车;大都会交通运输管理局需要告知卫生部撒盐和铲雪的重点公交路段。
到每年的11月中旬,进入冰雪季节后,卫生部会组织一次夜间铲雪演练,确定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的路段,帮助其工作人员尽快进入“冰雪模式”。
为形成高效除雪反应机制,卫生部将纽约各区的路段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三级:第一级包括主干道、公交车道,有金融、购物中心以及医院路段,通往机场、高速路、隧道和大桥的路段;第二级是有一定交通运输量的非主干道以及通往主干道的社区小道;第三级就是一些平时车辆很少经过的小道。
值得一提的是,卫生部制定的迎战暴风雪的“三步走”战略。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阶段是暴雪袭击前的48至72小时,卫生部会向公众和媒体发送手机短信,告知暴雪预警。同时通知之前的七大部门准备好除雪物品随时待命。第二阶段是暴雪来之前的24小时,卫生部需要根据当时的天气预报估计所需人员数量和设备数量。最后一个阶段是降雪前的四个小时,无线广播、GPS定位系统等通讯设备全部到位,确保通讯顺畅;卫生部门安排调度各部门人力和物力在重要路段待命;纽约市紧急事故处理办公室紧急行动中心启动。
灾害性天气的挑战和应对,是对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考验。而每一次的自然灾害,功夫都在未雨绸缪的日常储备之中。从这个角度看,纽约市政府抗雪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