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岱
论腧穴性能及其临床价值
● 王 岱*
腧穴性能 临床价值
针刺疗法是针刺与腧穴相互碰撞或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刺腧穴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腧穴的性能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针灸治病绝不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法,它能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对全身产生治疗影响。日本针灸家泽田先生特别推崇整体疗法。他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于五脏六腑失调而引起的,因此不论任何疾病只要调整五脏六腑,则疾病自然治愈。体现整体调整作用的代表穴有中脘、脾俞、肾俞、次髎、身柱、曲池、阳池、足三里、后溪等。目前大量的临床实践与实验资料,充分说明针刺穴位对机体的许多系统的功能都有积极的调整作用。而这种调整作用不仅是直接的外因作用,而是通过神经反射,或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综合作用,使机体原来造成失调的病理生理和生化功能重新调整,得到新的平衡,以调动机体内的抗病的能力,达到镇静、止痛、消炎、抗敏,及调整免疫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根据临床“一病用多穴,一穴治多病”的丰富经验,穴位的多样性大致表现以下三方面:(1)针刺一个穴位,可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如针刺足三里,不但影响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各系统功能,尚可影响免疫功能。(2) 针刺多个穴位,对同一个器官的功能都有影响,如针刺百会、印堂、素髎、人中、十宣、涌泉、关元(灸)等急救穴,可以用于抢救中暑、昏厥、惊厥、癫痫等急症。针刺合谷、曲池、大椎、太冲、内庭、少泽、十宣等解热穴,一般都有退热、消炎和镇静的作用。针刺风池、风府、身柱、命门、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等强壮穴,可以用于治疗病后体虚、精神失常和神经衰弱。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胃俞、脾俞、曲池、内庭、内关、公孙等穴,都能治疗消化系统的病症。针刺定喘、肺俞、心俞、膈俞、内关、太渊、印堂、天突等穴,都能治疗呼吸系统的疾病。针刺三阴交、太冲、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光明等穴,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压效能等。(3) 针刺同一穴位,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某一器官功能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针刺对机体有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其影响主要决定于针刺时的机体状态。当机体状态高时,针刺可使之降低;反之,可使之增高;不平衡时,又可使之趋于相对平衡。如心率增快者,针刺可使之减慢;心率迟缓者,针刺可使之增快。胃肠蠕动功能亢进者,针刺可使之减弱;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者,针刺可使之增强。所以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都可以取内关穴;腹泻或便秘都可以取大肠俞穴。这一点是药物治疗所无法比拟的,也说明了针刺的安全度大和副作用小。
我们必须看到针刺穴位既有普遍性的一面,又有特异性的另一面。这种特异性就象多相性一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研究其相对特异性,不但对提高针刺临床疗效,而且对揭露经络本质,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肩凝症取天宗、后溪、申脉、条口、中平穴;高血压取光明、合谷、曲池、三阴交、太冲、内关穴;阑尾炎取阑尾、内庭穴;腰腿痛脊中取人中、大椎穴,脊旁取环跳、委中、申脉穴;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关穴;胃酸过多取内关、公孙穴;胃酸过少取足三里、中脘穴(加灸);胁肋痛取支沟、光明、阳陵泉穴;失眠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透涌泉、合谷透劳宫穴。关于穴位在针刺调整作用中的相对特异性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神经观点,认为穴位的特异性主要是由于神经节段分布,同一体节的神经既有分支到体表,又有分支到内脏,从而形成了一定体表区和相应内脏之间的特殊联系。另一种是经络观点,认为机体的体表和内脏是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着。这种经穴—经脉—脏腑活动之间的联系,由于经脉都有特定的走行方向,各经脉间又存在着特殊的联系,所以就形成某些经穴对某些脏腑功能调整作用的特异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针刺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不仅取决于穴位本身所在的部位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包含有针刺技巧及补泻问题。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深浅度的不同,其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如针刺内关穴,一般可分为三层。浅层:刺入2~3分,得气时出现一种细微的触电样的舒适感,并向手掌方向传导,侧重治疗心绞痛;中层:刺入3~5分,得气时出现另一种难以忍受的触电感。亦向下手掌方向传导,侧重治疗胃痛、呕吐,亦可治疗上肢和神经精神病症;深层:刺入5~8分,得气时出现局部沉重感,一般可用于治疗与其相应的表里病症。再如针刺次髎穴,一般可分为四层。皮层:用梅花针叩打,可出现痒麻不耐的感觉,侧重治疗神经衰弱或小腹部病症;上层:刺入3~5分,针在骶前孔前,得气时出现局部酸胀感,侧重治疗局部风湿痹痛;中层:刺入8分~1.5寸,针在骶管内,针感可向下传导,侧重治疗下肢及精神病症;深层:刺入3~4寸,针已穿出骶后孔到了盆腔,针感可向前后阴和盆腔传导,侧重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病症,特别是妇女盆腔疾患。诸如针刺大椎、阳陵泉、光明、委中、睛明等穴均可以发现穴位这种层次性能及治疗特点。
某些穴位随着针刺方向的不同,针感和适应症也就各异。如针刺三阴交穴,方向靠近胫骨,得气时出现酸胀感,并可向上下窜动,侧重治疗下腹病症;方向偏离胫骨,得气时可出现相应肌肉跳动或抽动,并向下放散,侧重治疗下肢及精神病症。再如直刺合谷穴,针感放散到食指,侧重治疗面部病症;方向对拇指侧,针感反散到拇指,侧重治疗拇指腱鞘炎;透劳宫穴,侧重治疗疼痛及精神病症;透后溪穴,侧重治疗头项及上肢病症。又如针刺翳风穴,方向对着对侧耳尖,针感可向耳部周围放散,侧重治疗耳部病症;方向对着对侧乳突,针感向面部周围放散,侧重治疗面部病症。诸如针刺风池、阳陵泉、秩边、血海等穴均可以发现穴位这种方向性能及治疗特点。
综上,全面把握灵活运用腧穴性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王岱,男,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总顾问、中国针灸学会耳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耳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国际针灸医学院和美国中医针灸医师联合总会高级顾问。主要从事针灸治疗中医疾病的临床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