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山西省肿瘤医院静脉配液中心,太原030013)
慢性咽炎是黏膜慢性炎症,以咽部不适,发干,异物感或有轻微疼痛,干咳,恶心,泛酸,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咽部壁有滤泡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咽炎患者因咽部分泌物增多,故常有清嗓动作,吐白色痰。
慢性咽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症状顽固,较难治愈,患者常焦虑不安,是内科医师深感棘手的问题,西医对这类病尚无理想药物,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经常用嗓子的患者严重影响工作。笔者自2011年3月以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咽炎40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4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7岁;已婚32例,未婚8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有干咳31例,咽干26例,轻微咽痛11例,有异物感36例,灼热感28例,声音嘶哑2例。以上患者血常规均未有明显改变,采取其他医疗辅助设备均排除其他疾病。
均采用内服中药免煎制剂,用开水冲至药物完全融化直至加到300mL,日1剂,分2次服,每次150mL,小孩灼减。分别在两餐饭中间时段服用。治疗过程中忌辛辣、甜食等。
咽部不适,痛势隐隐,有异物感,黏痰量少,伴有午后烦热,腰腿酸软,舌质红,脉象细数。用养阴清肺汤加减,药用麦冬、生地黄、玄参、白芍、牡丹皮、甘草、生石膏、桑叶等 。
咽部干涩,痛呈刺痛,咽肌膜深红,常因频频清嗓而恶心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而数。用消瘰汤加减,药用玄参、牡蛎、川贝、生地黄、麦冬、三棱、昆布、海藻等。
咽干甚痒,灼热燥痛,饮水后痛可暂缓,异物感明显,夜间多梦,耳鸣,眼花。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生脉饮加味,药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竹茹、蝉蜕、僵蚕等。
咽部干涩,咽痒咽部膜深红,恶心,泛酸,常因情志变化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细。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牡丹皮、栀子、柴胡、郁金、茯苓、薄荷、当归、苏梗、甘草、煅瓦楞子、黄连、吴茱萸、木蝴蝶、青果等。
见咽干不欲饮,微痛,喉头有物堵感,大便偏稀,舌质淡胖,苔薄,脉细,拟培土生津法,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炒白扁豆、山药、玄参、麦冬、石斛、桔梗、甘草等。
疗效评定标准:以咽部不适,异物感或有轻微疼痛,咽痒咽干,干咳或痰液清稀,灼热,恶心,泛酸,声音嘶哑等自觉症状均消失,咽部黏膜充血消退,无分泌物附着,黏膜淡红恢复正常为治愈。自觉症状改善,或部分症状消失,咽黏膜充血消失或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或无分泌物附着为有效。自觉症状无改善,局部检查无变化为无效。
治疗结果:治愈23例,治愈率57.5%;有效12例,有效率30.0%;无效5例,无效率12.5%。总有效率87.5%。
患者,女,9岁。主诉,每天早上起床咳嗽,有咽部不适3年,伴随恶心泛酸,有时咽部疼痛,易发脾气。在各大西医院均诊断慢性咽炎,用各种西医方法均未收到好的效果,来本院就诊。经检查,体温37℃,血常规提示无明显异常,舌红苔黄,脉弦,检查:咽部充血。中医辨证肝郁化火型,拟疏肝清火治之,药用:牡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郁金10g,茯苓10g,薄荷6g,当归10g,苏梗10g,甘草6g,煅瓦楞子30g,黄连6g,吴茱萸6g,木蝴蝶10g,青果10g。将免煎中药1剂用开水溶化,总液体加至300mL,分3次服用,每天服2次,嘱忌辛辣、甜食等,服用中药1个星期咽部不适减轻,已无恶心,泛酸,咳嗽减少,继续服用原方4周,各种症状均无,治愈。
中医认为,咽喉为肺之门户,肺之诸病皆与咽喉有一定关系。慢性咽炎临床上以肺阴不足最为常见,中医认为,劳损过度,肺阴多损,虚热内生,上犯咽喉而为病,以致咽喉失养,虚火上炎,循经上蒸,消灼咽喉以咽痒最为突出,宜养阴生津,润肺利咽,选方养阴清肺汤加减。《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从经络走向来看,脾经上行挟食道两旁,循经咽喉连于舌,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失健,导致气虚、血少,津亏不升清则难以上养咽喉,津血同源,血虚则生风,而致痒如蚁行,干燥而发病。《素问·阴阳类论》谓:“喉咽干燥,病在脾土”。故临床常见脾气虚清阳不升,表现为咽干咽痛,乏力气短,多语,纳呆,泄泻。治宜补脾益气,方选补脾益气汤加减。从经络循经上看,肝经循喉咙入鼻咽部。若肝气郁结,疏泄升降失常,则影响咽喉的正常生理功能。肝郁化火,可导致气血瘀滞于咽喉而发病。《素问·诊要经终论》谓:“厥阴终者,中热嗌干。”指出肝经和咽喉的病理关系。综上所述,治疗慢性咽炎治疗应辨证施治,达到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