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嵊州灯塔种猪公司,浙江嵊州 312452)
兽医防疫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郑秋明
(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嵊州灯塔种猪公司,浙江嵊州 312452)
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探索了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及防控措施,现简要介绍如下。
据资料介绍,该病体重30 kg以下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约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生产的危害之大。为了提高养猪生产的整体优化效益,有效防控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1 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
1.1.1 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死亡率很低。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引起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凝乳块。随日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猪均可感染发病,多发于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至翌年1月发病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 d。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 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危害7日龄内仔猪,尤以1~3日龄仔猪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达100%。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多发于10~30日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尤为多发,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道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特征的热性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于2~4月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进而可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仔猪发病较多,呈血性腹泻。
1.1.3 寄生虫性腹泻
尤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多发于20日龄以上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部分患猪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
1.2 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 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免疫系统发育不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从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内繁殖而引起发病。仔猪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则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吸收。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等因素,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 饲养管理性因素 实际生产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饲料污染,营养不全等均易引起仔猪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发生腹泻。
1.2.3 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分离,合群,饲料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2.1 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表现为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含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块,呕吐;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为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 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如无脂肪则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所致腹泻;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则多为梭菌性肠炎,呈透明样者则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多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则多为球虫病患者。
2.3 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其病因。出生后1~3日龄发生的腹泻多为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所致;球虫性腹泻多发于5~7日龄;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所引起的腹泻则多发于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者多为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腹泻多为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所致。
3.1 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哺足初乳而产生被动免疫进行预防。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可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应加强饲养管理,供给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一般均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3.2 细菌性腹泻 发病初期,尚有食欲与饮欲时,可肌内或皮下注射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如单独用药效果不很明显,可采取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发病中期,对废食脱水仔猪应及时补液。可选用2%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饲料和饮水中可加入适量抗菌药物,加强护理,保持圈舍干燥通风,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
3.3 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仔猪应驱虫1~2次。保持栏舍干燥通风,粪便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发酵处理。
3.4 非传染性腹泻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养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提供清洁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等。
2014-01-06
S858.28
:B
:1005-7307(2014)03-00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