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聪
(中山市环境监测站,广东 中山 528400)
浅谈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冯 聪
(中山市环境监测站,广东 中山 5284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给环境方面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环境问题倍受关注,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不仅为环境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在技术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并能为环境监督工作提供方向,使环境污染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本文对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及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环境污染;监测;突发事故;对策
1.1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缺乏科学性。虽然我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有相应的应急监测规范,但现行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侧重于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的监测,将这些规范套用于所有的应急监测存在不合理性。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我们仅凭经验和依据现有的监测规范进行布点、采样和分析,没有进行统一的部署分析和安排,并不能保证应急监测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代表性。
1.2 应急监测能力有限。当前,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一,受到硬件条件的控制;其二,监测部门开展工作不够全面,距上级所要求的监测任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监测能力的不到充分的发挥,一级二级站的监测能力不够强,三级站的监测能力更为不足。在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涌现,坏境应急监测的任务量相应加大,而监测人员、技术、设备相对紧张,大量的工作难以应付,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下降。
1.3 装备不足,能力欠缺。个别地方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投入少,没有购买必要的仪器设备、防护用品和交通通讯工具,尤其对本地区的危险源,没有做出正对性监测,使得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不足。
1.4 信息不通。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缺乏畅通的信息,应对事故缺乏快速应急监测技术与方法。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难以做到及时的信息报送及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1.5 经费不足。监测工作的资金满足不了环境监测工作,很大程度上阻碍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只有对环境污染事故足够重视,落实相应的资金,才能够引进好的设备、人才和技术,提高监测能力。
2.1 做好风险识别,建立危险污染源数据库。当前,我国主要以县市为单位成立区域性管理环境的应急监测系统,规模还处于相对小的建设阶段。如果要在污染事故预防及控制方面取得成效,应急监测时做到快速反应,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因素以高标准确定风险等级,污染因子、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建立区域污染源的数据库,并与其他相邻区域数据互通,为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争取时间。
2.2 环境调查,标识环境关键点。对本区域内重点保护生态、水源、人口居住地等关键点环境进行摸底分析,建立关键点环境资料档案,并在地图上做出标识,为环境突发性事故的发生预算好监测路线,加快抢救速度、为加快应急监测反应速度做好准备。对区域内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坏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调查,对污染物的扩散、降解、迁徙等准确分析,建立区域自然环境档案,并根据实际更新数据。
2.3 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是应该具备统一的指挥、分级的管理、条块的结果、一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的一种机制,使得事故的处理得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应急监测预案包括分配好各部门的组织分工、相应的应急监测作业指导技术书,以及现场情况的相关报表等详细性文件。根据危险污染源的识别和环境关键点的标识,制订详细的环境应急监测分预案(如针对水源、森林、输油管、天然气、重污染工业、废气等做出应急监测预案),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有针对性的对污染源及关键环境点做出快速反应及处置,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
2.4 完善应急监测硬件条件,配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完善应急预警监测系统的首要条件是有先进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传统的监测仪器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工作要求。现代的仪器设备应该具有携带方便、监测快速结果准确、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适应性强、安全无害等特性,如流动监测车。设备硬件仪器应该包括:监测水质、土壤、大气、生态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的交通、通讯、数据传输、安全防护和其他辅助功能设备。
2.5 提高应急监测的软实力。对监测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核,提高其应对监测的应急个人素质及能力。对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应时刻保持一种忧患意识,注重环境应急动态和静态的监测,特别是在事故发生的开始阶段。首先,应建立一支工作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过硬的环境监测队伍,为及时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提供保障。其次,成立监测预警系统,增加配备人员,做好自动监测站的预警功能及应急监测车的动态监测能力。再次,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和处理的专业培训工作。最后,定期或不定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应急监测实战演练,争取在事故发生的初始阶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和处理。
2.6 进一步完善对比监测实验,保障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大多数应急监测设备都是便携式仪器,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的方法属于非标方法,只能作为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并且没有做过计量认证。此外,便携式仪器一般只在应急情况下使用,使用频率低,是非常规监测设备。为了在突发性环境污染监测过程中取得快速、准确的监测结果,保障监测的质量,我们应在常规监测过程中开展对比监测,运用标准的监测方法与便携式监测仪器进行试验对比,掌握仪器的操作要点,提高仪器的监测准确性。通过对比试验,分析标准方法与应急性的便携仪器方法相关的联系及矫正系数,保障应急监测过程中质量,监测出接近实际的准确结果,为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环境主管部门以及环境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应急监测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应急监测的数据准备与预案配备工作,才能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做出迅速反应并取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1]詹荔丹.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预案[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10):36-37.
X830
A
10.13612/j.cnki.cntp.2014.0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