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高鹏
近几年, 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分类、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应用广泛, 对提高治疗成效意义重大。因此, 加强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医学价值。本文主要对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以期能使免疫组化技术在鉴别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方面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技术;应用
目前, 临床中的疾病诊断方法众多, 但是单就准确性而言, 首推临床病理诊断, 此种诊断手段与常规诊断方法相比更具可信性、准确性与权威性, 病理诊断中, 免疫组化技术已经成为常用手段。免疫组化技术最早在上个世纪后期应用于病理诊断中, 能够为肿瘤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对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制约。
1.1判断肿瘤性质 判断细胞属于肿瘤性增生还是反应性增生, 可采用Ig轻链抗体对B细胞增生方式进行检测。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情况下, bcl-2呈阴性。滤泡性淋巴瘤(NHL)中, bcl-2呈阳性。根据肿瘤细胞的实际增生程度, 可对核抗原、周期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作出评价, 以判断肿瘤增生细胞为良性还是恶性。
1.2判断肿瘤分期 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为肿瘤分期, 这与是否存在淋巴管、有无血管浸润或者侵袭直接相关,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能够明确判断肿瘤有无血管侵袭、是否存在淋巴管与血管浸润。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与层粘连蛋白(LN)能够对主要基膜成清晰显示, 以区分浸润癌与原位癌。上皮性癌一旦突破基膜就属于浸润癌, 若没有突破则为原位癌。D-40、Anti-HAP40抗体等显示血管的标志物能够清楚表现肿瘤对淋巴管或者血管的浸润, 因此, 临床病理诊断中鉴别肿瘤良性或者恶性与是否有淋巴管或者血管浸润, 免疫组化的最终结果为鉴别依据。
1.3判断肿瘤属性 以特定抗体对细胞内抗原成分进行标记, 能够判断肿瘤属性, 明确肿瘤来源。例如, 肌酸激酶(CK)属于上皮性标志, 上皮源性肿瘤的主要表现为CK阳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主要标记为降钙素多克隆抗体;甲状腺滤泡状癌的主要提示为Tg阳性;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则表明可能为胶质肿瘤;胃肠质瘤中胃肠道间质瘤(CD117)呈阳性。
1.4判断来源部位 临床中部分肿瘤来源不明,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能够对恶性肿瘤具体来源进行确定, 进一步明确肿瘤的原发部位。例如, 在胆管癌、胃肠道癌与胰腺癌中, 细胞角蛋白(CK20)呈阳性, 而在乳腺癌、肺癌与肾癌中, CK20呈阴性;一旦出现Tg阳性, 应首先考虑是否是甲状腺发生转移;染色法(PAS)阳性应高度警惕前列腺出现转移;S-100蛋白若呈阳性, 则应首先考虑黑色素瘤;波形蛋白表现为阳性需要临床中的肉瘤诊断;结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与肌球蛋白需要警惕为横纹肌肉瘤。明确转移瘤的来源部位能够为临床治疗与疾病预后提供准确依据[1]。
1.5判断“未分化”的恶性肿瘤 “未分化”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肉瘤或者癌, 临床中因肿瘤尚未分化而不具备典型的细胞起源特征, 因此不能准确分类。在组织学分类中分别采用非特异性与特异性抗体给予准确鉴定。此外, 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还能准确定位并且区分位于组织器官交界处的不同类型的肿瘤, 准确发现微小病灶, 这对预后判断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而且, 诊疗过程中还可有效借助细菌、病毒、真菌等特异性的抗体进行染色, 从而实现诊断各种传染病的目的。
肿瘤的临床诊断中, 理想的标记物状态是准确性、特异性与灵敏度高, 但是实际检查中难以保证所有标记物均达到最佳标准, 某些正常细胞也有可能出现分泌标记物的情况,因此, 细胞学检查一般不会采用单一的标记物, 通常会选择一组抗体给予全面分析。肿瘤诊断过程中, 评估免疫组化技术的局限性在于特异性抗体与解释方面。实际操作中应当设置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 若有对照组不够理想或者直接忽略的情况出现, 应格外慎重与细致地分析免疫组化最终结果,以取得精确结果。严格按照程序操作, 适当结合正确解释,报告染色结果时不要一味进行解释, 而应兼顾临床诊断、抗体特性与鉴定等, 排除假阳性与假阴性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扰。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通过病理诊断, 各种抗体的特性与用途被逐步发掘出来, 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在临床诊断率的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受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约束,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相关技术人员与病理医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尽可能的在判断、操作中加以避免, 并且结合实际操作予以优化调整, 确保规范操作, 从而进一步提高病理诊断精准度。
[1] 郑晖, 罗洪英, 颜亚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10, 16(7):269-270.
2014-07-15]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