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丰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朱祥丰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脑卒中类型, 发病时能够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是再灌注时所形成的自由基造成的, 缺血再灌注后形成的自由基会引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蛋白质过氧化和DNA损伤, 这也是引发脑缺血继发损害的原因之一。通过溶栓以及抗凝等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 但因溶栓治疗需要严格的适应证并有时间窗等因素的限制, 至今未被广泛使用。通过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研究证明依达拉奉注射液能有效改善发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的神经功能缺损,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能够有效的防止脂质过氧化的症状, 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本研究对比分析60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 以此探讨在治疗脑梗死患者时使用的依达拉奉对神经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报告如下。
1.2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 均选自本科2010年0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40~82岁。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病程3~24 h。两组患者的病程、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合并疾病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标准者;②合并严重感染者;③合并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或出血性梗死等病变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存在精神障碍或老年性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者;⑥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者, 收缩压>220 mm Hg (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110 mm Hg。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急性期脑梗死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及改善脑循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 2次/d, 14 d为1个疗程。根据两组患者具体病情配合脱水、调节血压、控制血糖、水和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中国卒中量表)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轻度0~15分, 中度16~30分, 重度31~45分。两组患者均监测血尿常规、血糖、凝血功能、血脂、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
1.4疗效判断标准 ①基本痊愈:缺损分降低>90%;②显著进步:缺损分降低45%~90%;③进步:缺损分降低18%~45%;④无变化:缺损分降低<18%;⑤恶化:缺损分增加>18%;⑥死亡。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人数×100%。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结果显示, 观察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恶化、死亡的人数分别为11、13、4、2例和0、0例, 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及恶化、死亡的人数分别为8、10、4、6、1、1例, 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1例皮疹, 观察组出现轻度转氨酶增高2例, 皮疹1例, 均未给予特殊处理, 停药后恢复正常。余未见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是全新且高效的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研究证实依达拉奉可以消除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的脑损伤, 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延缓神经细胞死亡、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 改善神经功能损害。在临床研究中还证明了依达拉奉对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出血时间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 不必担心出现出血风险,虽然其会对人体肝肾功能产生负作用, 但只要对肝肾功能定时定期的检查, 出现状况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所以, 在临床上依达拉奉的应用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 依达拉奉对氧自由基的消除有很好的效果,有效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
[1] 秦晓改, 杜一民.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荟萃分析.医学综述, 2010, 16(18):2964-2966.
2014-06-24]
455133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