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4-01-23 11:21
种业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单产种质

要闻

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其及祖先种原产于西亚地区一个很小的“新月沃”地带。约8000~10000年前,小麦的四倍体种(AB基因组)与粗山羊草(D基因组)通过天然杂交,生成了六倍体小麦(ABD基因组),此后才“冲出新月沃,走向世界”。

小麦A基因组的测序和草图绘制,是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研究团队发起,通过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完成。研究团队鉴定出34879个编码蛋白基因,其基因数量与已知禾本科植物基因组的基因数相似。

小麦D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合作,鉴定出34498个编码蛋白的基因。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大量反转座子重复序列在基因间的插入,导致小麦A和D基因组的剧烈扩增,其抗病相关基因、抗非生物应激反应的基因数量都发生了显著扩张,大大增强了其抗病性、抗逆性与适应性。

(科技日报)

新疆玉米示范田单产突破1200公斤

近日,经农业部组织专家验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1团玉米示范田(10500亩)平均单产(亩)实现1227.6公斤的全国大面积高产新纪录,使我国玉米单产(万亩)迈上1200公斤的新台阶,该纪录较2012年创立的单产1113.4公斤产量水平又提高了100多公斤。

(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两家种企获得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许可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第四十三批《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企业名单和第三十三批《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发放山西潞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批准发放河北德福农业有限公司、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转基因棉花种子生产许可证。 (河南日报)

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麻类子平台正式挂牌

日前,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麻类种质资源子平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正式挂牌。

国家麻类种质资源子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体系。该平台以国家麻类种质资源中期库为技术支撑,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于2003年启动建设,2013年基本建成。目前已构建了由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和资源共享等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成为我国麻类资源研究、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国家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平台。

麻类种质资源子平台建设以来,制定出版黄麻、红麻、亚麻、大麻和青麻5种麻类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建立了麻类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体系,共繁殖更新麻类种质7500多份,挽救了一批濒危、珍稀的野生近缘物种,补充完善麻类数据库5596份,构建图像数据库2500多份,并编制了5种麻类种质资源多样性图谱。为麻类资源的标准化鉴定、规范化整理、统一化建设和分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近10年收集资源16种(含亚种)1093份(其中引进437份),使国家麻类种质资源中期库库存资源达到12339份,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为世界麻类资源研究大国和强国地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网)

中国农产品大数据联盟在京成立

近日,北京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在京联合成立中国农产品大数据联盟。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决策最为重要的参考之一。如何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散落在各处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解读,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成为有关政府部门、信息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表示,农产品大数据是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是重要的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技创新领域。推进我国农产品大数据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联合协作,需要大力加强原始科学创新,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需要相关研究和管理力量瞄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探索和掌握科学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总结适合模式并积极推广应用。

一亩田创始人、CEO邓锦宏表示,农产品连接农村和城市的两端,其流通变革和发展进程影响着全国的千家万户。实践表明,通过线上线下的新型网络交易和信息分析,有利于为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提供有价值的价格和信息。

(农民日报)

鄱阳双季稻示范区单产全国最高

近日,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厅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在鄱阳县鸦鹊湖乡双季稻机插晚稻综合示范区(百亩),进行了现场测产。数据显示,该乡双季稻机插示范区平均单产(亩)达674.8公斤,连同早稻平均单产622.6公斤,双季合计1297.4公斤,创全国双季稻机插单产最高水平。

鸦鹊湖乡是全国水稻高产创建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乡镇,江西农业大学在该综合示范区,运用科学技术攻关,破解了水稻持续增产这一技术难题。

(上饶日报)

杂交大豆产业化技术取得阶段性突破

近日,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率专家组对山西省农科院品资所研究员卫保国承担的“大豆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田间考察,重点对杂交大豆繁制种异交率和产量等关键性指标进行了现场鉴定。鉴定结果不育系异交率为73.18%,最高为86.5%;杂交种制种产量单产(亩)60.27公斤,最高为87.47公斤,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豆是我国食物结构中植物蛋白、油脂的主要供源,也是我国粮食结构性短缺最敏感的短板,年消费量60%以上靠进口。因其单产相对较低和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扩大生产规模受到严重制约。利用杂交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是大豆科研的重要任务。鉴于大豆用种系数高,严格的自花授粉习性等原因,导致大豆杂交育种技术研究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卫保国经过33年潜心研发,在该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大豆不育系异交结实和杂交种繁育两项核心技术创新上,走在世界最前列。如何尽快把区域制种技术转化为平川规模化制种技术,是大豆杂交育种产业化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3~5年内重点攻克的技术瓶颈。

大豆杂交育种研究,是山西省科技厅“八五”以来关注和支持的重点领域,“十二五”期间,山西省科技计划连续设立4个攻关项目给予近百万元的科研资助。尤其是在高效野生传粉昆虫研究、不育系繁育、高通量强优势组合选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使大豆在杂交种选育、繁育、制种技术方面达到或接近产业化指标。 (新华网)

我国首个农业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转移中心研发建设的“农业国际合作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今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只需通过这一网络平台,不仅能准确快速地查询到国内外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而且还能轻轻松松地对某项具体的农业技术价值在线进行预测和评估。 (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科学院单产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以科技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
单产948.48千克!“金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国玉米单产纪录第七次被刷新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