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550002)
苗族发展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远古苗族原始医药文化产生于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氏族部落时期[1-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苗族文化,尤其是苗族同胞在长期生产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苗族特有的,以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兼融的“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特殊巫医文化形态的民族医药文化。历史上,苗族医药曾为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过重要贡献。经过长时期的探索和发展,现阶段人类在医学领域正形成一个回归大自然、热衷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这给民族医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预期、开发潜力、应用前景的趋好,国内制药企业纷纷掀起了民族药的研发热潮[3]。
由于受苗族风俗习惯、区域经济环境的诸多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苗族医药仅在民间流传,未能形成产品。贵州民族药业发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清朝。早在康熙年间,遵义板桥的人和堂药店,就开始生产“化凤丹”;贵阳的同济堂药店也生产了一些膏、丹、丸、散。1938年,在贵阳组建的贵州最早的中成药厂德昌祥制药厂,生产了男用补天素、妇科再造丸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至今畅销不衰[4]。
建国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1951年12月颁布实施《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后,贵州便开始搜集、研究苗族医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了以贵州苗族医药为重点的民族医药调查、收集、整理与研究开发工作,通过发掘提高,先后正式出版了一批颇具影响的著作,如《贵阳民间药草》《贵州民间方药集》《贵州草药》《苗族药物集》《苗族医药学》等[5]。
在20世纪60~70年代的大搞中草药运动中,有的苗药即使经研究与剂型改革,也仅局限于医院制剂用,未在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6]。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苗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在前期大量药学基础研究和民间验方、效方的收集、整理基础上,很多在临床有独特疗效、颇具民族特色的苗药被开发为成品药,方便了临床应用。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医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药品生产企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省地产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贵州苗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1990年贵州苗药产业和产值均为零。1994年以来,以苗族药为代表的贵州民族药工业异军突起,逐步发展为规模化生产,每年高速增长,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在2002年国家审评的民族药品种中,贵州省共申报158个民族药(苗药)品种,其中155个通过了医学审查,154个通过了药学审查,创下全国6个第一(申报品种数量、申报品种评审通过率、品种剂型数量、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数量、销售量、获得独立知识产权证书数量)[7]。
通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贵州苗药产业已发展成为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研发基础、拥有大量拳头产品的新兴产业,并已逐渐成长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8-9],生产的苗药成方制剂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喷雾剂、滴丸剂,以及酊、水、糖浆等多种剂型,可供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神经、皮肤、外伤等科疾病用药,以及强壮滋补、保健康复等用品。
截至2008年,贵州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已上升至122.3亿元。贵州的苗药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全省169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就有88家,规模以上中药民族药产业2012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8%,克咳胶囊、咳速停糖浆、仙灵骨葆等单品种药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亿元,贵州益佰、百灵、神奇制药等中药民族药企业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10]。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化学合成药物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回归自然”已成众所关注的时代话题。贵州有着及其丰富的中药、民族药资源,而以苗药最具特色。20余年来,贵州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民族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医药蓬勃发展之际,苗药这一贵州新兴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苗药要与现代化接轨,首先要以苗医药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这也是苗药民族特色的体现和苗药存在的首要条件,而且苗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更要以苗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在继承、发扬苗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注意苗药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从科学的角度阐明苗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从苗药制剂的发展来看,虽已有27种剂型,其中还有一些比较新颖的剂型,走在我国民族药的前列,但大多仍属于第1代制剂[11]。因此,苗药现代化尚有较长的路要走,特别是要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还得加强基础研究,加快现代化步伐,从而让更多的人从根本上认识苗医,了解苗药,弘扬华夏文明重要组成之一的苗医药文化。
贵州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势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春秋天气多变等特点,适宜喜湿喜凉植物种类的产生和繁衍,因此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美称,久享“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盛誉。据最新研究资料统计,贵州省现有中草药资源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4]。尽管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药用资源,但由于近年来环境变化和人为掠夺式采挖,造成部分地区药用资源锐减,有的种类甚至枯竭;同时由于前期生产工艺落后,药用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够,制药产业经济结构粗放,造成了药用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因此,应积极保护野生药用资源。对于国家级保护植物与珍稀名贵药用植物,应停止商品采集,应适当地实施迁地保护、进行野生变家种的驯化研究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以保护其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对于一些产藏量大、市场开发前景好的品种,在加大开发的同时还应作好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加强道地药材、具有竞争力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实现苗药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截至2008年,贵州省169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生产中药民族药的企业已达88家。但这些企业大多各自为阵,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苗药生产销售领域仅集中在内部,从全国的民族制药行业来看,苗药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大,因而行业整体利润水平不高。此外,贵州苗药产品相似性严重,大多集中于消热解毒的内服药[12-13]。这种高密度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不能使苗药的价值在价格上得到应有体现,而且会造成同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最终结果也只能是行业的利润率下降[13]。因此,应着眼于长远,正视贵州的地域经济劣势,打破苗药企业间各自为阵、产品相似严重的现状,实现行业的内部分工,倡导以追求行业利润最大化为现阶段目标,实现企业间的有效竞争。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实现苗药行业的内部分工,逐步形成一条原料供给、粗加工生产、精加工生产、成品销售的行业内生产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制药企业强强联手,组建制药集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创贵州苗药制药产业的新局面。
苗药是贵州传统医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环境下,贵州必须调整战略重心,集中力量发挥并且扩大自身优势,重点扶持和保护以苗药为首的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实行政策倾斜,制订并实施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体系,推动苗药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中药现代化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掌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实现苗药产业的跨国经营,促进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冉懋雄.苗族医药探源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8(4):187-190.
[2]陈金甲.苗族医药发展的概况和云南苗医药的现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5):80-81.
[3]郭海英.民族药:野百合也有春天[J].中国药店,2007(2):72-75.
[4]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5]马文骏.发展贵州民族医药,促进贵州中药现代化[J].世界科学技术,1999(2):23.
[6]谭学林.贵州苗族药开发应用简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49):65-70.
[7]董穗生.贵州民族药业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6):32-33.
[8]冉懋雄.贵州苗族药和中成药工业蓬勃发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7):22-23.
[9]杜 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2):103-106.
[10]黄 岚.贵州民族药去年实现总产值108亿元[N].医药经济报,2009-04-06(04).
[11]郭王申王申,杜 江.苗药研究与开发中的若干问题浅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5):50-51.
[12]何薇薇.贵州民族药开发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产业,2007(3):84-85.
[13]邵 骏.贵州苗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前景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S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