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君主任医师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治疗小儿疾病经验举隅

2014-01-23 10:52刘克新魏广州王芳张永政殷齐辉洪丽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民卫生出版社灌肠直肠

刘克新,魏广州,王芳,张永政,殷齐辉,洪丽君

洪丽君主任从事儿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在小儿疾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近十年来洪主任从大量临床实践中将中药直肠滴入保留灌肠法改为中药直肠推入灌肠保留法,在小儿疾病的临床诊治中意义甚重,笔者有幸跟随洪主任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洪主任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经验总结如下。

1 外感发热

患儿王某,男,3岁,于2006-06-07初诊。患儿母亲述发热2 d,恶风,流浊涕。查体见患儿恶风,咽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诊断:感冒,外感风热,治以疏风解表。予自拟方退热一号(双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30 mL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30 min后汗出热退。次日复诊,予原方30 mL,日两次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患儿汗出病解。

体会:(1)感冒病在小儿疾病中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多见发热。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结合小儿生理特点,需快速退热以避免惊厥发生。对直肠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有人曾作过比较,指出绝大多数的实验药物吸收速度均以直肠给药法为快[1]。(2)既往口服中药,口感差,患儿多不接受,多服后即吐,影响辨证治疗的效果,通过小儿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疾病,可灵活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体现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急重症中的优势。

2 肺炎喘嗽

患儿李某,男,2岁,于2011-11-22初诊。患儿高热,咳嗽频频,喘促,痰鸣,痰黄黏稠难以咯出,舌质红,苔黄微腻,指纹浮紫,推之不畅。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治以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予顿咳散(白芍、夏枯草、白果、川贝、生石膏、知母、桑白皮)30 mL,日两次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3 d后复诊,患儿热退未复,咳势减缓,痰鸣减轻,喘平。治以继予原方去生石膏、知母加紫苑、冬花、前胡、半夏30 mL,日两次中药直肠保留灌肠,4 d后复诊,患儿偶咳,咯少许白痰,纳可,二便可,予二陈汤化裁灌肠治疗5 d愈。

体会:(1)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受邪侵,《童婴百问·咳嗽》:“然肺主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伤于寒,则咳多痰涎,喉中鸣急”,再由小儿传变较快,感邪易从热化,邪热闭肺,生痰生喘,洪丽君主任在患儿患病早期急予清热涤痰,开肺定喘,病至中后期,痰热之邪渐去,耗气伤津,肺脾肾俱虚,小儿生长发育,主要依赖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以供充养。洪丽君主任认为此期应治以培土生金壮肾法,培补脾胃,但用药时应注意补而不滞,补而不碍胃,不可重用滋腻之品。(2)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有增多趋势,并常伴有多脏器损害[2],中医治疗本病被证实有确切的疗效和优势,且儿科中药制剂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中药汤剂仍有其他中药剂型不可替代的优点,能充分的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中药直肠推入灌肠保留法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中医灵活辨证,遣方用药的给药方式。

3 泄泻病

患儿吴某,女,1.5岁,于2012-10-09初诊。患儿精神萎靡,口渴引饮,大便次频,日行10次余,泻下急迫,气味臭秽,尿少色黄。诊断:小儿泄泻病,湿热证。治以清肠解热、化湿止泻。予儿泻1号(葛根、黄芩、黄连、地榆炭、甘草、大毛、滑石、黄柏炭、杜仲炭)25 mL,每日2次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3 d后复诊,患儿便次明显减少,日行2~3次,质稀,精神转佳,予原方25 mL,每日2次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2日后患儿痊愈。

体会: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四季均有发病,但以夏秋两季发病最多,中医称之为小儿泄泻。腹泻病在国内是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二类常见多发病[3]。洪主任取葛根清轻之性,升脾胃清阳之气。用黄芩、黄连清肺热燥肠湿,坚阴止利。虽患儿泻下不止但仍可用灌肠疗法,疗效显著。

4 讨论

小儿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中医儿科临床工作中,小儿口服中药汤剂困难一直困扰临床医生。因此,开发新的给药途径尤其重要。中药保留灌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滴入式灌肠法同样面临滴入时间长,患儿依从性差的问题。而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整体操作用时5 min,大大提高了患儿依从性。

中药直肠推入灌肠保留法中理论基础在于“假借腑道,逐邪外出;脏腑相关,上病下取。”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朝百脉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小儿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适用范围比直肠滴入灌肠保留法更广泛,如小儿肺炎喘嗽、咳嗽病、慢咳、感冒病、小儿泄泻病、汗证、胃脘痛等儿内科常见病等。临床医生可以辨证施治,而不用考虑中药汤剂口感问题。

但是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的研究仅局限于临床观察,很少相关文献能达到分子研究水平。希望相关专家及学者提高对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灌肠法的重视程度,为提高中药辨证论治作出努力。

[1] 盂宪纾,李焕秋.中药制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77.

[2] 林兆蓍,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4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86.

(收稿日期:2014-01-15)

猜你喜欢
人民卫生出版社灌肠直肠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型清洁灌肠器的研制*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