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敏华
记者:从事儿童慈善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陆晓辉:成为父母是人生的一大转变,同时也给了自身一个学习和发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关于教育和养育儿童的一切事物和话题更是成了生活中的学习重点,对于各种儿童慈善事业都自然地想去了解和关心。
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放弃主流社会认为的所谓事业,去书伴我行基金会任职?
陆晓辉:在我生了第二个女儿后,开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两个孩子,不想错过她们的每一个成长的关键时刻。2009年,当她们即将到7岁和2岁时,我能观察到她们的身体、智力和社交等各方面都是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虽然当时在事业上处在一个向上的关键阶段,但是工作和家庭的时间分配越来越难平衡,这也是困扰每个工作的母亲的难题,恰好有朋友向我介绍基金会,并希望我接手管理基金会的特殊项目“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进一步在大中华区组织这个项目的推广和宣传活动。这份工作时间上很灵活,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有时甚至可以在家处理工作,可谓十分的理想。
记者:近年为何将儿童阅读和写作培训当作个人志业?
陆晓辉:我一向认同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给我大量购买小人书阅读,也会给我读故事。我和我的母亲在我大女儿出世后,1岁左右就开始轮流每晚给她睡前讲故事。虽然当时并不了解这样的亲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但这就是我们家的传统,这个习惯一直保留着,到现在我还会和已经11岁的大女儿轮流大声读书,当然跟6岁的女儿在睡前和平时都有大量亲子阅读。这一习惯带来的明显特征是两个孩子对看故事书,对自己编故事配图有无限的喜爱。阅读对于她们来说是每天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2009年秋到现在的4年多时间里,虽然工作的重点和机构有变化,但是主要涉及的范围没有变化,都是关于儿童阅读重要性和发展儿童创造力。对于慈善事业的热爱是与日俱增,这也会是终生的事业吧。早期儿童阅读如大声朗读,亲子互动阅读等是儿童读写发展的第一步,能造就一个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阅读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自然地发展到下一步,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在鼓励他们创作的同时,要将故事流利地表达出来是需要学习一点技巧来组织故事的,也就是写作培训了。我是一个非常热爱讲故事和喜欢编故事写作的人,我常常去女儿学校志愿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故事;去书店参加童协基金会的小作者们的签名售书活动,现场讲故事。我和另一位童协基金会的同事今年已合作编写并出版了英文版的 “创作故事指导手册”,就是为了给希望自己创作故事,或参加“为善写作“比赛的孩子们一个明确易懂的创作思路和方法指导,中文版还在准备中,将来在网上可以下载。
记者:如前所述,推广丰子恺童书奖的经历,让你觉得本土原创童书的创作和阅读的重要性在哪里?与引进版的国外童书比较,它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今年丰子恺童书奖的评选,内地作者会“全军覆没”?
陆晓辉:虽然在图画书的世界里有一些内容和主题是可以没有国界、文化差异不明显的,比如对爱、友谊、善良助人等良好品格的描述和传达等,但是也有一些主题会带有明显的民族和文化特色,表现当地的生活习惯,比如几代人耳熟能详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对于后者来说,本土原创童书就会自然而然地肩负起传承本土文化、体现当地民俗和生活习惯的责任。引进的童书是要经过翻译的,不同国家、民族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不同,有些翻译得很精确传神的童书,读来有时仍然明显感觉到洋气十足,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或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很明显地,在某些内容和主题上,本土创作更能带给读者共鸣,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由于我在2011年底以后没有再参与丰子恺童书奖的工作,因此无法加以中立地评论。然而创作一本文字图画皆优秀的、精制的图画书要花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很多甚至要花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可能只是由于创作时间所需而导致的巧合。
记者:在中国有可能出现类似日本当年取经英国book start活动发起全国性的“阅读起步走”运动吗?目前看来开展这一运动的主要症结和困难何在?
陆晓辉: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要建立完整体系和固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主体体系,很多时候是民间的自发活动,形式多样。要达到全国性的统一活动模式,一定牵涉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或者至少有一个正式的专业机构/组织从宏观上来总体安排和计划。这可以是社区发展中儿童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跟免费注射疫苗或义务教育一样成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因此一定涉及到政府在背后的推动和支持。即便政府给予资助,也还需要出版社的长期配合(如捐赠书籍),需要源源不断地原创出版,需要培养家长的亲子阅读技巧和意识,需要稳定的义工团队协助建立社区的家庭阅读氛围和组织定期的阅读活动,甚至需要医护人员、图书馆专业人员、早教专家等等的参与,这些都发展起来了,才能建构全国性的儿童阅读起步体系。中国目前有的只是某些城市自发形成的阅读风气。我觉得通过各社区来发展可能是一个起步点。
记者:书伴我行基金会在香港社区举办“儿童启蒙老师训练”的要点是什么,亦即亲子阅读该如何实现:比如怎样选择合适的童书、时间多少合适、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陆晓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这是一个培训父母如何进行学前亲子阅读的项目,内容从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到如何大声朗读、阅读互动,到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书等等。当然如何选择合适的童书也有所涉及,基金会定期更新中英文书单提供给大众。但是这些培训不是给家长硬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定,因为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家长要灵活实践。国内目前很多是双职工家庭,我觉得只要每天坚持挤出10分钟就行,一开始我们的理念就是10分钟的大声朗诵。
记者:历年“为善写作”活动中,迄今最成功的图画书有哪些?孩子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陆晓辉:如果以销售业绩来衡量成功,那么总有部分作品会比其他的“成功“,这跟主题、趣味性、图画吸引程度有关。这个写作比赛出版的优胜作品,已不能简单地用销售量这些标准来衡量其是否成功,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竞赛,重点是让孩子们参与,发挥故事创作能力,回馈社会的这个过程。
记者:多年的儿童阅读和写作培训经历给你个人带来的感悟和收获?
陆晓辉:亲子阅读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无论在旅途中,还是郊游时,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听故事。亲子阅读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无限亲近与爱。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让他们完全投入到故事情节中,专注的神情最难忘。他们小小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善良和正义,也有对生活不同寻常的感悟,故事创作让他们表达内心世界,表达美好愿望,发挥无限想象空间。
记者:请推荐3本你最想介绍给孩子们的童书,为什么?
陆晓辉:第一本是《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这是本颠覆传统、充满幽默的书,孩子们大概都读过传统的版本,这让他们的好奇心大增。其次,这本书中充满暴力破坏性的内容情节将孩子的兴奋点慢慢膨胀,却在结尾处有一个出其不意的美好结局,如此大的反差让他们完全理解到了美好和爱的强大力量。
这种幽默的文化在本土作品中不多见,可是孩子们完全心神领会。
第二本推荐宫西达也先生的书籍,我收集了他恐龙系列的所有书籍。他的作品内容生动感人,图画色彩明亮,易懂,很是吸引孩子们。在学校念他书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投入,随故事情节的进展情绪变化很明显。其中《你真好》(蒲蒲兰译)这个故事特别受孩子们欢迎,也许因为故事情节与特殊的友谊有关,对话的内容单纯而真实,让他们能完全体会到。
第三本是《团圆》,这是本土原创典范之一。关于这本书的评价有很多,从书本身得到国际认可,在海外出版,已经反映出它达到了一定专业水准。从孩子们的阅读角度去看,我认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对这本书一定深有感触,在国内分享阅读时,我曾亲身见证孩子们分享了父亲因为工作不在身边、错过重要节日、活动时的感受。书中的过年气氛,小女孩过节的开心与分离的失落,都是孩子们熟悉的,经历过的种种,很容易投入到故事中,激发起读者自己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