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驱民在信诚
——古代政治家的诚信指数

2014-01-23 06:49郝鹏全景汇图网
读者欣赏 2014年1期
关键词:孙策介子鲁国

文/郝鹏 图/全景 汇图网

商鞅:徙木立信

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在这块土地上,因诚信产生了两个结果截然相反的故事。

西周末代国君周幽王,不思朝政,沉溺酒色,宠爱一位叫褒姒的美女。令周幽王发愁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一直闷闷不乐,从未笑过一次。于是,周幽王贴出告示说,只要谁能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黄金千两。重奖之下,有逢迎者出主意,让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各路诸侯一见烽火,都以为外敌入侵,于是纷纷率兵来救援。结果可想而知,各路诸侯白忙一场,纷纷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怀一笑。然而,这一笑却后患无穷。公元前771年,犬戎真正来犯时,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那告急的烽火再也召不来诸侯之兵—谁也不愿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西周也随之灭亡。

光阴荏苒,400多年后的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来秦国游学的士子商鞅推行变法。由于以往施政者留下的弊端所致,老百姓对政府的言行不信任,使商鞅的改革面临很大的困难。为此,商鞅心生一计。他派人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重赏“十金”。没人相信这是真的,也没有人敢去扛这根木头,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最终一位叫山甲的青年,因老父病重无钱医治,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将长木搬到了北门,结果他分毫不差地得到了五十金。此事传开后,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增强。“徙木为信”,是为了达到取信于民的目的。自此,秦国厉行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新法令,百姓都深信不疑。秦国由此渐渐强盛起来,终于在一百多年后统一了中国。

周幽王因丧失诚信而成为亡国之君,商鞅因严守诚信而使秦国成就霸业。鲜明的历史对照,显示出诚信有多重要。

齐桓公:以信立国

春秋时期,齐桓公欲称霸中原连年征战,鲁国接连被齐国打败,不得已在距离鲁国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封土为界,并请求投降。齐桓公答应了。依鲁国大夫曹刿的话,鲁庄公揣着剑来到土坛上会见齐桓公。

鲁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抽出剑对着自己,说:“本来鲁国国都距离国境几百里,而现在只剩下50里了。这50里土地和一寸土地没什么两样,鲁国根本没法生存。丧失国土是死,和你拼命也是死,我就死在你面前算了。”齐国的大臣管仲和鲍叔牙想要上前阻拦,曹刿手按着剑挡在两个台阶之间,说:“两位君主要另做打算,谁也不准上前。”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应该牺牲土地保护自己,大王就答应他吧!”于是,齐桓公和鲁庄公订立了盟约,还给鲁国400里土地。

然而,齐桓公回到齐国后,又不想把土地还给鲁国了。管仲说:“人家要劫持您,您事先却没想到,这说明您并不聪明;您面临危险,却不得不听从人家的威胁,这说明您并不十分勇敢;您答应人家却又不想兑现,这说明您并不讲信用。作为一个国君,既不聪明,又不勇敢,现在又想不讲信用,还有谁会服您呢?还给鲁国一些土地,却换得诚信的美名,这比400里土地要有价值得多。”齐桓公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管仲说得很有道理。果然,齐桓公“信于仇寇”的事情传出去后,诸侯们都很敬重他的人品,许多人都自愿归顺他。后来齐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现在看三国戏,大家觉得很热闹,但在那些政治纷争之外流传得最久远、最深入人心的还是道德价值。太史慈的信、关羽的忠,已经深深嵌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之中,反映了人们对诚信的呼唤。此为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能与齐桓公相媲美的还有晋文公。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春,秦军护送文公重耳归国即位。走到黄河边上时,大臣咎犯担心回国后受到疏远,便向重耳请求道:“臣跟随您奔走多年,过错颇多,这一点臣自己非常清楚。请您准许我就此离去!”重耳安慰他说:“我在河伯面前发誓,归国后一定与你们同甘共苦!”说完便把玉璧投进了河里。当时跟随重耳一起归国的介子推听了二人的对话,便有了隐退之意:“其实是上苍为公子打开了归国的道路,咎犯竟然认为是自己的功劳,以此向公子邀功求禄,真叫人感到羞耻。我怎么能与这种人同朝为官!”

重耳回国即位后,改革朝政,施恩于民。对于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以及有功之人,他则根据功劳的大小一一予以奖赏,有大功的封给采邑,有小功的授予爵位。论功行赏还没有进行完毕,因弟弟反叛而逃奔郑国的周襄公向晋国求救,文公重耳转而忙于处理此事,由于一时疏忽,犒赏群臣时竟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并没有因此怪罪文公重耳。他对母亲说:“晋献公有9个儿子,现在只剩下了君主一人。君主回国即位,实际上是上苍的福佑,而那几个跟随君主的人却把功劳归于自己,这不明明是欺骗吗?窃取别人钱财的,尚且被称为盗贼,更不用说贪天之功为己有了!在下的臣子虚报功劳,在上的君主赏赐奸佞,我和这些人实在难以共处啊!”于是,介子推便与母亲一同隐居了起来,至死都没有再露面。

对一个国家而言,需不需要诚信?孔子曾经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诚信。主持国家政务的人有信誉,不仅仅对国家好,对于发布政令的人本身也有好处。

介子推原来的随从很同情他的处境,就写了一幅字挂在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看到了这幅字,便派人去找介子推。听说介子推已隐居于绵上山(今山西介休县东)中,文公就把环绕绵上山的土地封给了介子推,称之为“介山”,并说道:“向天下昭告我的过错,并表彰介子推这样有品德的人。”晋文公在找不到介子推的情况下,“封山”、“记过”、“旌善人”,诠释了“信”字,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孙策:恪守誓约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关羽被俘。曹操待以厚礼,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后袁绍派大将颜良与淳于琼、郭图等攻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刺杀颜良于万军之中,并斩其首,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

曹操为了刺探关羽是否有久留的心意,派自己的大将张辽去探听关羽的口风。关羽跟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待我恩重如山,但是我已经跟刘备有兄弟之约,生死结盟,我对他的忠心绝不会改变。我一定不会留在这里,但是我会报答了曹公之后再走。”张辽向曹操回禀后,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是关羽把所有的赏赐都封存起来,并不带走,留书告辞,去找刘备了。关羽走的时候,曹操的部将要去追,曹操把他们都拦住了,说:“各为其主罢了,不要追了。”

比关羽归汉的故事再早几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起兵去攻打扬州刺史刘繇的根据地曲阿。刘繇这边刚好有一个老乡太史慈来投奔。太史慈骁勇善战,有人劝刘繇重用太史慈为大将军,刘繇不干,只是派他侦察敌情。太史慈只带着一个骑士,结果和孙策在神亭不期而遇,孙策却带了13个骑兵,其中有韩当、宋谦、黄盖等厉害的角色。太史慈一点也不畏惧,拍马上去跟孙策交手。两人打得难解难分,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战马,夺得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正当他们生死拼杀之时,双方的救援部队同时赶到,两人都被救回。

接下来,孙策大军步步深入,终于生擒太史慈。抓住太史慈之后,孙策亲自上前给太史慈松绑,握着他的手问:“还记得神亭的事吗?如果那时我被你抓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可不好说。”孙策很欣赏太史慈的耿直,朗声大笑,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共事吧。”孙策迅速给太史慈任命了官职。

后来,刘繇在豫章郡去世,他的部将士卒还有一万多人,尚未归附,孙策就派太史慈前去招抚。孙策身边的人都说:“太史慈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孙策却很放心,说:“若子义(太史慈的字)抛弃我,那么他还会去投靠谁呢?”孙策在昌门设宴为太史慈饯行,问他:“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太史慈回答:“不会超过60天吧。”果然,两个月到了,太史慈如期归来,顺利完成孙策交代的任务。

李世民:取信于民

李世民即位之初,苦于兵力不足。封德彝给李世民提了一个建议,不足18岁的中男,如果体格魁梧,也可以一并征上来。李世民一想,国家正缺士兵,就答应了。按照唐朝的制度,男孩16岁以上叫中男,21岁以上叫丁,丁才负担力役。让未满18岁的男孩当兵,肯定不合理。因此,征兵敕文签署下去,到了魏徵这儿,魏徵拒绝在诏书上签字。

李世民召来魏徵,说:“这是防止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徵回答说:“带兵之道在于指挥有方,不在于倚仗人多。陛下征发壮年成丁,好好训练,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弱小以增加虚数呢!况且,陛下常说要以诚信待天下,而今您即位不久,已经失信多次了!”李世民一听,非常惊讶,问:“我哪里有失信的事情?”没想到,魏徵一下列举了好几件李世民失信于民的事情。魏徵说:“陛下曾下敕文说:‘已经出力役者、已经交纳赋税者,今年就不征了,从明年开始。’但是后来还是加征赋税了。而今您又征兵,哪里是‘明年再征’呢?何况,与您共治天下的地方官时常检阅赋税人丁簿册,征税征兵都以此为准。征税时没问题,可这次征兵您却怀疑他们欺诈,难道这就是陛下所说的以诚信治天下吗?”李世民听了,深以为然,立即收回成命。

到了贞观初年,有人给唐太宗上书,说朝廷应该清理佞臣。清理佞臣当然是好了,唐太宗没有不接纳的道理,于是召见了这个上书的人。唐太宗问:“朕任命的这些人都是贤人,你知道谁是佞臣?”上书人说:“臣身处朝外,不知道具体谁是佞臣。不过陛下可以假装发怒来试一下大臣们,那些不管你发怒还继续直言进谏的人就是忠臣,那些一看您发怒就见风使舵的人就是佞臣。”唐太宗没理他,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清是浊,取决于它的源头。君王就像那源头,臣民就像是流水。做君王的自己行诈,却指望臣民们正直,就好比源头污浊,却指望流水清澈,这是没有道理的。朕常常觉得曹操这个人狡诈,所以鄙视其为人,这样怎么能教化天下呢?”说完这番话,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朕想让诚信风行天下,不想用狡诈的方法来教人。你的想法虽然不错,但朕不能采纳。”

孔子不但将诚信视做重要的行为规范,而且视做治国之本。在中国古代数百位帝王中,唐太宗对孔子这一理念的理解是特别深刻的。他既不赞成像刘邦那样杀戮功臣,又厌恶好用诈术的魏武帝曹操。他对群臣推心置腹,尤为难得的是,能以真诚之心听取和采纳群臣的批评意见。

猜你喜欢
孙策介子鲁国
赛雷三国
清明节与介子推
孙策和吕范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介子推守志
萌女巫与魔法猫
清明节的传说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