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14-01-22 02:11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雪乡流浪者懒人

《冬瓜不说话》

1. 口味清淡,不耐存放,物美价廉,具有明目功效。标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冬瓜不张扬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对冬瓜的喜爱;同时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 将卖菜老板对待自己娘子和冬瓜的态度进行对比,形象地写出老板拿捏冬瓜时的小心翼翼,体现了他对冬瓜的珍爱。

3. 答案示例:这样娇气的冬瓜,因其体积庞大,身价金贵不起来。

4. 这个故事幽默地介绍了冬瓜有明目的功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 心境淡泊宁静,发现生活中简单的美好,不慌不忙地去享受。

《“懒人”家的雪 》

1. “懒人”家的雪比我们在雪乡别的人家看到的雪,更厚实,更洁净,更天然,更完美。

2. 描写雪乡美丽的雪景,引出下文对“懒人”家的雪的描述,对比衬托出“懒人”家的雪的独特之处。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带来美感。

3. ①崇尚自然,从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每一场雪都在“懒人”的院子里堆积,“懒人”家的小木屋,是热闹的雪乡唯一一个被完整保存的雪地院落。

②不看重财富,在大家竞相揽客生财的时候,“懒人”却安静地旁观着大家忙碌奔竞,甚至连家门口的落雪,都懒得清扫。

4. 插叙 记叙了“懒人”家的雪的由来,表现了“懒人”的崇尚自然、淡泊财富,使情节波澜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章更生动吸引人。

5. 因为“懒人”家的雪是自然飘落天然形成的雪景,没有村民和游客的“骚扰”,没有喧闹,比较安静。“热闹的雪乡,正在一点点失去它固有的安静和冷艳的韵味”,天然形成的雪景越来越少,所以“懒人”家的雪只能无奈地注视着这一切。

《手心朝下》

1. 怜悯→无视→讥笑→挑衅→厌恶→理解

2.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了老女人没有从“我”这里要到钱,极不情愿地转身离去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她动作的迟缓和内心的失落。

3. 不矛盾。“不是乞丐”指的是她在接钱的时候总是手心朝下,表示那钱不是乞讨来的,这是她的想法;而“仍然在乞讨”指的是她确实在向人乞讨一块钱的客观事实。二者所指内容不同,所以不矛盾。

4. 由“她的目光浑浊,诚恳中带着几分凄惶,一道道竖起的皱纹挤满嘴唇”,以及“她的红毛衣已经很脏很旧,胸口和两肘的位置磨得发亮”可知她衰老凄苦,贫穷可怜;“我”给她十块钱她不接,只要一块钱,提醒“我”可以买包烟换零钱,可知她不贪心;“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她的自尊;她坚持讨钱去看女儿,记住女儿告诉她的动作,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爱和思念。

5. 朋友介绍了老女人和她女儿的主要经历、遭遇,揭示了老女人只讨一块钱去看望女儿的原因;女儿去世使老女人的精神受到刺激,解释了前文她目光呆滞、再次讨钱时已认不出“我”的原因;也交代了她接钱时手心朝下的原因,为结尾“我”态度的转变作铺垫,引人深思。

《挂在墙上的蒲扇》

1.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怀念。

2. 蒲扇。

3. 过渡。由上文买蒲扇引出下文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4.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逃脱家长斥责时的情态,表现了孩子的调皮。

5. 结构上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有蒲扇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人行道之茧》

1. 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这里指流浪者行为举止奇异,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

2. “人行道之茧”表明了流浪者呈现于世人面前的一种感观,在骑楼下的人行道上,头尾都封得很严实的他的被窝,如同一枚茧。表现了他的卑微可怜,表达了“我”对他的同情。

3. 反问。增强语气,表达了“我”对十一月的午夜,有人睡在室外露天水泥地上感到不可思议,也衬托出流浪者的可怜卑微。

4. (1)流浪者露宿街头的景象让人震惊心酸,所有能用来抵挡秋寒的装备如此简陋单薄。

(2)“我”给了他五块钱,弥补了一些内心的负疚感,表达了一些关爱。

5. 我们其实都是尘世的“流浪者”,所谓此心安处就是家,只要心安下來就能处处为家。

《节气是一种命令》

1. 人们应顺时而为,坦然面对生命的整个过程,包括死亡。

2. 作者买西红柿的经历及聆听老人的教诲 人生也是有节气

3. 承上启下。由吃蔬菜要合节气引出人生也有节气,在每个人生阶段都需顺时而为,超越年龄的行为并不合时宜。

4. ①人生不同阶段该做不同阶段的事情。②心灵与年龄应该同步。③年轻与年老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必厚此薄彼。

5. 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与前文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

1. 用郭德纲坦然面对批评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列举鲁迅、姚明、王宝强“用板砖铺就成功之路”的事例证明观点 得出结论:正确面对批评每个人都能成功,倡导大家积极实践。

2. 第①段列举了郭德纲遭受的各种批评和指责,而郭德纲坦然面对,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并且事例本身就是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把批评比作扔过来的板砖,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读者,便于理解。

3. 【甲】 C 【乙】 A 【丙】 D 【丁】 B

4. 不能。第③段介绍的是鲁迅勇敢面对指责从而成功的事例,与第④段“小巨人姚明是鲁迅的崇拜者”这句话形成承接关系;第⑤段介绍的是草根英雄王宝强勇敢面对批评成就明星之路的事例,第③④⑤段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事例,且三个人物“用板砖铺就成功”的影响力由大到小,符合读者认知的逻辑顺序。如果调换则不符合认知规律,还不能与第④段相承接。

5. 材料一不能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因为这则材料介绍的是巴尔扎克面对失败和挫折坚持自己写作的梦想,从而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的是坚定的梦想有助于成功的观点,并非本文的中心论点。

《眼睛向我们“透露”着什么》

1. 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点明了说明对象及内容。

2. 设问 强调眼睛具有“调色盘”的功能,引起读者注意,同时使行文有变化波澜。

3.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眼睛是人类健康的“晴雨表”(或“医生能从眼睛的变化了解健康状况”)。

4. ② 运用平实的语言,对眼睛进行了客观、准确的说明,不加修饰,简洁明了,易于读者理解 ⑤ 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的眼神变化透露人的喜怒哀乐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午睡的神奇力量》

1. B

2. “可能”的意思是也许,表推测,并不代表只是因为午睡这个唯一的理由。如果删去,就变成了居住在热带和地中海地区的人比居住在北美或北欧的人,较不易罹患冠状动脉心脏病,肯定是前者有午睡的习惯,过于绝对。“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的特点,所以不能删去。

3. 运用了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小睡片刻之后,工作更有劲、更高效,体现了午睡的重要意义,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

4. ①以15—30分钟最恰当。②要养成每天定时定量的习惯。③午睡最好的时间是在一天活动时间的中间。即使在那个时间不觉得困,也可以稍做休息,而不是把喝咖啡当醒脑汤。④午睡的习惯要持之以恒。⑤有失眠问题的人,要避免白天的午睡。新生儿的父母则应在小孩午睡的时候一起休息。⑥晚上若是有重要的晚宴或活动,可以在下午预先储存睡眠。

5. 人类的身体倾向两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中心体温和清醒程度会同时下降;另一次发生在下午,但程度较轻微。不管晚上睡眠是否足够,一天之中会想小睡片刻,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要。午后小睡片刻,比喝咖啡、可乐有效且健康,能帮助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猜你喜欢
雪乡流浪者懒人
《雪乡》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懒人”如何消费
雪乡如何去掉“宰客”恶名
“冰雪奇缘”
一键定制 秋冬彩妆懒人包
懒人美味
有一种雪,叫只有去过雪乡才懂得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