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路老建筑现状研究

2014-01-22 02:11黄贝琪
山西建筑 2014年30期
关键词:中山路米线片区

黄贝琪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0)

青岛中山路老建筑现状研究

黄贝琪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0)

以青岛中山路老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山路片区的过去和现状,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从老建筑的山墙、窗户、肌理和空间布局、立面形态等角度讨论了其未来改造的可能性,为中山路片区的再复兴奠定了基础。

老建筑,规划,改造

0 引言

青岛的近代建筑无疑是青岛人民最宝贵的财富。近代青岛曾先后沦为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其中德国占领青岛17年(1888~1914),日本累计占领青岛14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建筑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产生了绚烂的火花,使青岛的近代建筑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格和细节。其中特别优秀者如:青岛火车站、总督府、基督教堂、德国警察署、公主楼、花石楼等。这些建筑经典,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相关研究颇多,在此不过多赘述。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位于中山路片区北部,那些已破败了的老式商住建筑的现状。主要研究目的,是为将来可能进行的街区改造提供前期的初步调查。调查范围内的这些建筑从单体来说,并不是近代建筑中的突出代表,相较于上述重点保护单位而言其价值也偏低。但从景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建筑群的格局、规模和地理位置都有其优越独特之处,仍存在很大的改造潜力。因此本文将简要对这些已衰败的老建筑做一个表浅的分析,以求抛砖引玉,为中山路片区的再复兴做一铺垫。

1 过往中山路

1.1 历史格局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闻名遐迩的传统商业街。青岛的中山路正是这样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商业街,曾今是青岛传统商业和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是青岛的名片。中山路南接著名的风景名胜——栈桥,北接老青岛著名的“大窑沟”,总长约1 500 m。其创始于1897年德国占领时期,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地,史称“青岛区”,也叫“欧人区”;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俗称大马路。本文所讨论的老建筑,正是位于北段的“华人区”内,虽然其建筑外形没有外国人居住的建筑精致豪华,但外形和装饰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

1.2 惨淡现状

随着青岛市东部的开发建设,城市中心向东部转移,以中山路为商业中心的单核城市结构,向多核心的城市结构转变,再加上商业模式的陈旧和老城区格局的约束,削弱了中山路的吸引辐射能力,导致了其逐渐衰败。

尤其是商业街北部周边的老式商住建筑,只有零星的商店开门,大量的老建筑成为菜市场、小餐馆、理发店、垃圾堆,有的甚至已经被废弃,即使是作为住宅使用,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毫无舒适性可言。这些将要死去的老建筑正是此次调研的对象。

1.3 探求未来

对中山路北段片区的更新改造是历史的必然,但首先应确定如何改,改到何种程度。是推倒重建的改造,还是历史街区复兴的改造。纵观我国各地传统商业街更新改造的经验和得失,传统商业街改造后,导致其核心和灵魂的丧失是最为严峻的问题,因此推倒重建不太可能成为该片区的未来之路。保持其街区和建筑固有的要素、空间、尺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更新、修葺、提取,才是传统街区复兴的必由之路。

2 以小见大

由于调研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次考察未能对该片区的老建筑做一个系统深入的分析,其调研范围仅仅限于建筑的外立面和部分能进入的建筑庭院空间。但从景观的角度来说,这些资料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从细节上可窥见这些老建筑的现状,能为未来的改造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2.1 多姿的山墙

该片区的老建筑主要以住宅为主,大多已经颓败,但从建筑的墙头依然可见姿态各异的山墙。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临街市房,往往下层为商号、作坊,上层为住宅。经常以山墙为正面,彼此紧靠,形成多姿多彩的沿街立面。有的山墙上有几层窗子,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有特色。有的结合山墙安有尖塔和花饰,还有的房顶上还有好几层阁楼(见图1)。但可惜的是,许多精彩的塔楼现已不复存在。

考察范围内老式住宅的山墙,装饰并不华丽,但线条和图形却非常丰富,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线形或花纹。

主要线形:弧线形式、直线形式、混合式;整体形状:横向长方形、竖向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装饰花纹:繁复欧式、传统中式、简洁几何式、中西结合式;设置位置:建筑长轴正中、建筑短轴正中、建筑拐角正中;功能结构:屋顶装饰、阁楼山墙、阳台门窗。

总体而言,该片区老式住宅的山墙,朴素却具有多样性,建造时间有远近,风格已不纯粹,多受中式建筑风格和其他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而这些特性正是对历史发展的记录,是其自身的独有特色。

2.2 方拱的窗户

窗户作为建筑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的作用是“隔开”,但同时又兼顾采光、通风的功能。从美观的角度来说,窗户还起到装饰的效果。德租时期青岛普通住宅建筑的窗户样式,虽形状不如其别墅建筑的豪华繁琐,但在细节上一样充满变化。总体来看,窗户形制和样式符合欧式建筑的传统,但从细节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元素多有渗透。方拱的门窗见图2。

窗户要素:

形状:矩形、半圆形、圆形、混合形、不规则几何形;规格:小于500 mm,500 mm~1 000 mm,1 000 mm~2 000 mm(最长边);材质:木框边、砖砌、石材、混合;风格:欧式、中式、混合式;位置关系:两个一对、三个一组、三个以上连成一排。

图2 方拱的门窗

2.3 别样的材质肌理

青岛早期采用传统的青砖灰瓦,后受西式建筑取法自然的风格影响而逐渐改变。如大量采用天然材料——红陶瓦铺设坡屋顶,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明快的黄色粉墙与自然形态的蘑菇石等也随处可见。德占时期,德国国内盛行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石材做基础材料和外墙装饰,且花岗岩石在青岛一带储量又十分丰富、价格低廉。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中国传统建筑多以木材为主,所以在德式建筑中也有不少使用木梁、栏杆的例子。

具体归纳:

材质:砖头、木料、石材、灰泥、琉璃、混凝土;肌理:蘑菇面、砖砌面、抹砂面、抹灰面、仿石砌纹;色彩:红、黄、灰、米色。

3 两个空间

短暂地走访中山路北段片区的老建筑,没有太多的惊艳和经典建筑,这也是该片区逐渐衰颓至现在这种模样的原因之一。其现状让人有走在一条街上却仿佛在不同的两个空间片段中穿梭一般的感觉。处处充满了过去和现在不和谐的碰撞。

3.1 外立面的今昔

调研片区给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外立面色彩混乱。建筑原始色彩和翻新色彩之间极不协调。并且翻新的部分,既不是同一时间同一批次施工,也不是政府统一施工,私人的随意改造颇多。这导致了翻新部分的色彩在色调和新旧上不统一。承载原始色彩的建筑外立面,缺少恰当的维护,在经过环境长期的侵蚀后,也使其色彩发生变化。

主要色彩:未经考究的翻新的黄色占60%左右;原始色彩:砖红、米黄、深灰、浅灰等;翻新色彩:绿色、紫色、橙色、粉色、白色、红色、深蓝色等。

在未来的改造设计中,对其建筑外立面色彩的还原和改善,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色彩的整合修复,能快速改善该片区混乱的视觉效果;通过准确考究地选择所使用的色彩,能够恢复该片区的历史文化氛围;通过对单体建筑整体和局部色彩的分析,能突显建筑内涵,丰富街区特色。

3.2 三米线的上下

建筑立面三米线上部和下部的外观严重失衡,是该片区老建筑的又一个病灶(见图3)。从景观角度来说,街区建筑的三米线下部外观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视域,因为它位于人的有效视觉范围内,且跟人的活动最为密切。很大程度上,三米线下带给人的印象,往往代表了整个街区给人的印象,因为三米线以上的视角过高,其内容往往容易被人“视而不见”。

图3 三米线上下

由于这些建筑90%为商住结合,所以三米线下主要以小商铺为主,因此产生的一些问题都与其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归纳如下:

任意开窗洞:各家小商铺根据自身需要,改变所属建筑立面的结构,最常见的以增加大落地玻璃窗和扩大入口为主。

增加店招牌:所有的商铺都在三米线处增设了笨重粗糙的店铺招牌,招牌样式不但和建筑本身毫无关联之处,并且体量过大成为视线焦点,颜色也五花八门过分鲜艳。

增加门店装饰:为了配合门店的经营,有些商铺会在建筑立面之外又增加额外的装饰,而这些装饰在样式上往往与其店铺的内容相关,却完全不考虑与建筑本身的和谐。或者说这样的随意增加附件,本身就是对建筑的破坏,是不合理的做法。

随意上色涂鸦:如理发店、网吧之类年轻人涉足较多的店铺,有一些店主会将三米线下建筑外的立面涂鸦成另类的颜色,而这些颜色的选择是毫无考究的。

人为活动破坏:由于三米线下部属于人的活动较为容易影响到的部分,常常使建筑产生脏乱、破烂、缺失等问题。人为活动的破坏,是三米线上部和下部出现不太一样的两个空间的主要原因。上部所受的侵害相对较少,因此建筑立面相对保留比较完整,下部受影响较多,从现状来看,已经很难让人感受到欧式街区的氛围了。

3.3 方拱门的内外

通过青岛老建筑独特的方拱门(见图4),外部公共街区和内部居住庭院形成了发展严重失衡的两个空间。长久以来生活方式决定建筑形式,德国统治期间将青岛划为欧洲城市风貌区和华人居住区,华人居住区的建筑为了迎合居住人群的需求,在沿袭德式建筑风格的同时将商业功能与居住生活功能巧妙地融合到一起,从而促使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和西式“公寓式”建筑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青岛特有的地方民居建筑——里院,此次调研的建筑正属于这种类型。

外街——期待发展:青岛地形起伏,德国人在青岛进行了严谨的网格规划,所以即使是现在看来,这样的街区尺度也十分宜人。街道不会太窄,现在仍然能双向通车,不会太宽,相对而立的行道树刚好形成林荫道,这正是打造为特色商业街的极好尺度,因此其街区有改造潜力。

图4 方拱门内外

该片区虽然商业发展停滞不前,但水涨船高,依然受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所带动。街道马路上来往的是现代化的车辆,四通八达的网格路接入城市的重要干道,城市景观提升的风已然吹到街巷边。因此其街区有改造的巨大张力和迫切需求。

里院——停在过去:里院是青岛老建筑的一大特色,从平面上看就是由街区的网格围合成的一个个“口、日、凸、目、回”字形的内院空间。从平面布局来看,这种里院街坊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西方近代规划模式,但是每一个街坊中的院落及其内部构成却兼具中式建筑的特点,平面像极了中式的四合院。由于里院格局的限制以及配套设施系统的陈旧,环境臭气熏天蚊虫滋生,使其已不具有舒适居住或用作其他的条件,因此里院现在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社会底层的人士的居住区,既无发展空间也无改变需求。

里院特点归纳:

主要结构:混凝土梁柱、木质梁柱、砖木结构;

标准组件:入口影壁、庭院种植花木、庭院中共用水龙头、一楼的公用卫生间、木质回形拱廊、屋顶金属烟囱、屋顶老虎窗。

因此外街和里院虽共存于一个平面,却在发展上相对隔离,就现状而言仿佛是两个毫无关联极度失衡的空间。

4 结语

总结对青岛中山路北段片区老建筑的调研,有以下几点感受:

1)德国设计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令人折服,完善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依然为百年后的今天留下了扎实的改造基础;

2)最贫穷的人坐在最珍贵的财富上,青岛有许多这样的片区却成为脏乱差的聚集地,宏观上如果没有整体系统的远期规划策略,也可能会“散尽祖上家业”;

3)全国都在做传统街区改造,怎么做如何做,需要经过长期且慎重的分析调研过程。没有想好,宁可不做,也比盲目地去做更好,毕竟传统的灵魂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

4)这次调研时间虽短,但仍然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在极短的时间内也对青岛的老式住宅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这再一次证明了走现场的重要性。

以上,是此次调研的一些浅析拙见,供同业者共勉参考。

Research on old architecture status of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city

HUANG Bei-qi

(Fuzhou Academy of Planning&Design,Fuzhou 350000,China)

Taking old architecture of Zhongshan road in Qingdao as the research target,the paper analyzes its pastand presentand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and explores its future transformation possibilities from aspects of old architecture wall,window,mechanism,space layout and verticalmorphology and so on,which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Zhongshan road recovery.

old architecture,planning,transformation

TU746.3

A

10.13719/j.cnki.cn14-1279/tu.2014.30.011

1009-6825(2014)30-0008-03

2014-08-20

黄贝琪(1986-),女,工程师

猜你喜欢
中山路米线片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一碗米线的滋味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米线里的温柔乡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凉拌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