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芳,郭彦林,常承秀,张永强,马慧,邓刚
(甘肃省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甘肃临夏 731100)
云杉梢斑螟Dioryctria schuezeella Fueh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青海云杉的重要害虫。作者于2013年在甘肃省和政县对云杉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序贯抽样分析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临夏州和政县南阳山,海拔2450 m,年均降雨量700 mm,年平均气温5.4℃,全年无霜期 130 d。金融会员林面积66.67 hm2,主要树种青海云杉,树龄16 a,株行距2 m ×3 m。
1.2 试验方法 2013年4月下旬在试验林按不同海拔抽取7个样带,每个样带随机抽取30株样树,逐株记录云杉梢斑螟幼虫数[1]。
2.1 聚集指标测定[2]
2.1.1 聚集度指标法 由表1可知,C>1,I>0,CA>0,˙m/m>1,K>0。以上各聚集指标均表明云杉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
表1 云杉梢斑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相关指标
2.1.2Iwao回归分析法˙m=m+(s2/m)-1计算˙m,将˙m代入Iwao提出的回归方程˙m=α+βm,计算得 α=2.4511,β=1.2431,r=0.9946。当 β=1时,随机分布;β<1时,均匀分布;β>1时,聚集分布。式中β>1,表明云杉梢斑螟幼虫呈聚集分布;α>0,说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2.1.3 Taylor幂法则 利用样本平均数与方差的对数值计算出的 Taylor幂法则方程为:lgS2=lg1.135+1.6799 lgm,相关系数r=0.9655,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lga>0,b>1时,种群在一切密度下均是聚集的,且具密度依赖性。
2.2 聚集原因分析 应用种群聚集均数λ检验云杉梢斑螟幼虫聚集的原因。由表1可知,7块样地的λ均大于2,说明云杉梢斑螟幼虫聚集的原因是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2.3 理论抽样技术 根据Iwao的回归方程得到回归方程˙m=2.4511+1.2431m,将α和β代入最适抽样公式,确定出理论抽样公式:
N=(t/D)2(3.4511/m+0.2431)
取 t=1.96,D=0.1,0.2,0.3,求出不同虫口密度下云杉的理论抽样量,见表2。最适抽样数随虫口密度增加而减少;平均虫口密度不变时,随着相对误差增大,抽样量逐渐减少。
表2 云杉梢斑螟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理论抽样数
2.4 序贯抽样模型 根据Iwao的统计方法,当临界密度为 m0时,抽样数上下限为 T(n)=nm0±将 α=2.4511,β=1.2431,t=1.96,m0=3(头/株)代入上式得:T(n)=3n ±6.9384 ■n,编制序贯抽样表(表3)[3-4]。
表3 云杉梢斑螟幼虫序贯抽样
云杉梢斑螟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成虫的迁飞扩散、产卵习性及幼虫喜食嫩梢是形成幼虫空间分布的原因之一。韩英[5]等提出的“在纯林、低密度林分和人口高密度区域,云杉梢斑螟的虫口密度、有虫枝率高”,说明幼虫空间分布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说明云杉梢斑螟幼虫的聚集受其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根据序贯抽样模型,累计幼虫虫口密度超过上限地区作为重点防治区是有效控制云杉梢斑螟扩散为害的关键。
[1] 周华林,焦志雄.杉梢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7,24(1):53 -55.
[2] 徐汝梅.昆虫种群生态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34.
[3] 袁荣兰,汤才,余其龙,等.松实小卷蛾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方法[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6,13(4):489 -496.
[4] 张家利,王永强,田福仁,等.松瘿小卷蛾幼虫田间分布型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5,30(5):21 -23.
[5] 韩英,蒲文秀,王丽萍,等.云杉梢斑螟发生与环境关系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8(4):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