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卫,李绍亮
(岐山县种子管理工作站,陕西 宝鸡 722400)
岐山县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运作与探索
刘恩卫,李绍亮
(岐山县种子管理工作站,陕西 宝鸡 722400)
总结了岐山县严格执行小麦良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范种子生产行为取得的成效,针对当前种业和生产体制新形势,逐步探索采取了“三个三”的应对措施,确保了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供种能力,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岐山县;小麦;良种繁育
岐山县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并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示范县。冬小麦是岐山县的第一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9万hm2左右,总产17万t以上。岐山历史上就有南北鲁家庄麦和苜蓿地紫麦的小麦优质种子串换给陕西关中小麦产区,成为抢手货。解放后,随着国家小麦育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先后生产提供了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229等优质良种,促进了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从2004年起,先后承担了陕西省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和国家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重点推广了国省双审小偃22、西农979等主推品种,产量一直在400 kg/667 m2以上,不但小麦产量“十连增”,小麦良种繁育生产也走在了陕西省先列。每年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三田”面积约1 400 hm2,其中穗行圃6.7 hm2、原种田333 hm2、良种田1 000 hm2,生产各类种子800万kg,不仅保证了全县小麦生产用种,还外销小麦良种200万kg。
1.1 各级领导重视
岐山县是农业大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各级政府狠抓粮食生产特别是小麦生产,并把小麦种子繁育确定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给予积极的行政推动和政策支持。对县种子管理站和3个种子企业建立的小麦“三田”和新品种示范田,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都要进行视察检查,组织各级进行观摩和推介,省、市有关种子、农技部门给予现场检查指导,促进了这一产业不断扩规模、上水平、创品牌,使之得到健康快速发展。良种的推广应用保障了全县小麦生产,被陕西省确定为小麦统繁统供重点示范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二批种子工程示范县,并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1.2 技术力量雄厚
岐山县与小麦良种繁育生产有关的县、乡农业技术人员有100多名,其中包括管理服务单位的县种子管理站高级、中级技术干部8名和县内3个种子企业生产技术人员30多人,他们都在现场检查指导种子生产。岐山毗邻杨凌农科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小麦新品种示范园建设项目落户岐山,专家教授经常来岐山指导新品种推广和良种繁育生产。宝鸡市将优质小麦专家大院建在岐山,方便进行一线指导和支持。各级农技人员每年在种子生产基地举办小麦良种繁育生产技术培训班,约800多名基地村组干部和技术骨干受到培训。在田间规格播种和去杂去劣等关键时节,更是在现场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使基地80%以上农村劳力得到技术培训,为小麦良种繁育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1.3 生态条件适宜
岐山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为关中古农业区之一,自古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之美誉。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615 mm,日平均温度12℃,无霜期214 d,日照时数2 053 h,有效积温4 365℃,基本上是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境内山、川、塬皆有,其中塬区耕地面积3万hm2,海拔650~680 m,土壤以塿土类为主,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是优质小麦生产的最理想区域,更是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最佳基地。历史上生产的小麦种子就皮薄色亮、籽粒饱满、粒大粒匀,具备良好的外观品质,加之近年来严格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更提升了种子的纯度和商品性。
2.1 实行“三个结合”,科学选用品种
坚持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是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基础。岐山县种子管理站从2006年建起了岐山(宝鸡)农作物品种试验站,每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引进新选育品种(品系),并从省区试、生试中发现突出的新品种(品系),在试验站种植新品种对比田,3个持证种子企业也种植了新品种试验田。经过当地观察鉴定,筛选出新的品种,再进行较大面积的生产展示,继续观察其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对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省审和国审新品种,会尽早繁育生产,并推广应用到大田。对产权保护品种,接受委托生产,供给达标种子。
2.2 坚持“三田配套”,执行技术程序
坚持每年配套建立小麦穗行圃、原种田和良种田,是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关键。采用三年三圃制,即穗行圃(生产原原种)—原种田(生产原种)—良种田(生产良种),供应小麦大田生产的技术路线。穗行圃的选穗最早从育种家手里买来或以后在上年穗行圃里选取,经过单穗选择、分行鉴定、混系繁殖的技术程序,给建立原种田繁育了符合和优于原品种特征特性的原原种,原种田生产的原种又给建立良种田提供了基础种源。依据繁育系数和需种量,按陕西省制定的“126”良种繁育比例,即穗行圃、原种田、良种田面积比例为1∶20∶600,确定繁育生产“三田”规划,即每667 m2穗行圃播种1 320穗,经过鉴定淘汰,可供来年1.33 hm2的原种田用种,1.33 hm2原种田生产的原种可供第3年40 hm2良种田用种,40 hm2良种田生产的良种可供第4年1 333 hm2大田生产用种。依次类推,年年建立,梯次开发,做到“三田”配套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保证连续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原原种、原种和良种。与此同时,以种子生产企业为龙头,以育种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县种子管理站等单位为管理和技术指导,以繁种村组农户为基础,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三田”,不断健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
2.3 运用“三种形式”,确定生产基地
建立种子繁育生产基地,是小麦良种繁育生产的保证。应坚持以企业承包耕地为主,使用租赁县、乡、村农场和一村(组)一品等形式。针对农村目前的生产体制,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由种子企业承包耕地,直接建立穗行圃和小麦试验、示范田,从而保证了原种田基础种源种性突出、质量达标。二是由种子企业租赁或利用县、乡、村农场和种粮大户耕地,集中建立原种田,保证了良种田基础种源的规范繁育,使所有种子田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了保证。三是良种田扩繁采取一村(组)一个品种,集中连片统繁,保证良种生产质量达标。
3.1 具备资质生产
根据种子管理法规规定,小麦属主要农作物,其商品种子生产实行许可制度,即原种生产须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良种生产须在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生产期间,必须持有效种子生产许可证在辖区内安排种子生产。
3.2 制定实施方案
按规定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下,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三田”,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组织机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基地基本情况、质量检验、技术培训和技术措施等。
3.3 选好生产基地
由于“三田”建设科技含量高、程序多、周期长、费用高,必须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要求种子生产基地为领导力量强、农户科技意识浓、生产水平高、交通方便、无检疫对象的单位或村组。穗行圃建立在种子企业承包的自主经营试验地,原种田建立在集约经营的各级农场,良种田实行一村(组)一品、整村(组)推进、集中连片。根据“三田”生产的主要技术特点,必须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地力均匀适中、前茬一致、排灌水方便、周围无建筑物或高大树木遮阴、人畜鸟不易为害的田块。选择的倒茬地应防止连茬漏生麦混杂,地力不要超过品种倒伏能力,以免倒伏后无法进行比较鉴定。种子生产企业还要和繁育基地村(组)或农场签定产购合同,以此规范双方行为,确保双方利益。同时,在“三田”地块竖立标志牌,加大宣传和推介。
3.4 严把质量标准
严把质量标准是建立“三田”的根本目的,也是种子法规的强制性要求。种子企业建立“三田”,应严格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环环紧扣,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穗行圃在幼苗期、抽穗灌浆期和成熟期进行穗行鉴定,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特性的行一律清除。原种田和良种田也要在这几个时段抓好去杂去劣工作,然后进行田间“自检”。坚持“先检后收、先检后调、先检后供”的原则,确保种子质量。各级种子管理部门也要对种子企业建立的“三田”进行田间和室内质量监督抽检。
3.5 落实栽培要领
在“三田”田间栽培管理过程中,重点落实“六统一”生产模式,即统一规划品种布局,集中连片,提供统一繁殖种源;统一配方施肥,做到稳氮、增磷、补钾和高产优质栽培的氮肥后移;统一播期、播量和播种形式,重点推行“三密一稀”规格播种,穗行圃还要设置隔离和保护区;统一化学除草、灌水和中后期“一喷三防”增粒重技术,提高种子外观商品性,实行种子大粒化;统一田间去杂去劣,组织田间质量检查验收,实行持合格卡收种制度;统一组织专机收获,水泥场和彩条布上晾晒,严防机械混杂。
3.6 建立生产档案
按《种子法》规定,商品种子生产者应当建立种子生产档案。生产单位固定专门技术人员,详细记录“三田”的生产管理过程,并按《小麦穗行圃和原种田生产记载标准》搞好记载。种子生产档案还要记载生产地点、生产田块环境、前茬作物、种子来源和质量、技术负责人、田间检验检疫、产地气象、种子流向等内容。切实做到“四清楚”,即种子来源与去向清楚、品种世代清楚、生产程序清楚、质量状况清楚。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出具的田间检验和种子入库抽检的检验报告与通报也是种子生产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1005-2690(2014)07-0035-02
S512.1
A
201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