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荣
(蒲县种子管理站,山西 临汾 041200)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田地,杜绝水漫地、三类地。
选玉米、糜谷、豆类茬,杜绝重茬,最好3年以上未种土豆田块。
撒施农家肥深耕20~25cm,不要只进行旋耕。
根据种植目的及市场商品需求,选择适合旱地种植并经过农药处理的优良品种,如克新1号。
避免切刀传播病毒,播后出苗早而齐。
切种时准备多把切刀,如遇病烂薯立即淘汰,切刀放在开水锅中或75%酒精消毒。有条件的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50g左右小薯纵切一分为二,每块保留顶芽;大薯从尾部开始,螺旋式切,最后把芽眼集中的顶部一分为二。每个切块40g左右,保留1~2个芽眼,忌切条或薄片。
最好喷施甲基托布津和农用链霉素配吡虫啉进行杀菌。
5月上中旬播完为宜,若天气干旱、气温低,可推迟到5月底,深度10~12cm。
早熟品种4500~5000株/667m2左右。等行播种,行距60cm、株距25cm,或者行距70cm、株距15cm。宽窄行种植,宽行90cm、窄行33cm。晚熟品种4400~4700株/667m2左右。应根据土地肥力及施肥量决定,土地好、施肥量多可以密植,土地薄、施肥量少可以稀植。
用小整薯播种:密度 4500~5000株/667m2,用种量150kg/667m2左右。
用切块薯播种:密度 4500~5000株/667m2,用种量250kg/667m2左右。
马铃薯是高产喜肥作物,幼苗期植株小、需肥量少,块茎形成期需肥骤然上升,块茎增长期达到需肥量的最大值,后急剧下降。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按总吸肥量的百分比计,幼苗期对氮、磷、钾吸收分别为17%、14%、13%;发棵期对氮、磷、钾吸收分别为33%、30%、28%;结薯期块茎迅速增长对氮、磷、钾吸收分别为38%、36%、44%;成熟期淀粉积累对氮、磷、钾吸收分别为12%、20%、14%。氮、磷、钾吸收最大的是发棵期、结薯期,氮的吸收量占整个生育期需肥总量的72%,磷占需肥总量的66%,钾占需肥总量的72%。
每生产1000kg马铃薯块茎,需从土壤中吸收氮5kg、磷 2kg、钾 11kg,即氮、磷、钾比例为 5∶2∶11,建议使用马铃薯专用肥,其优点为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在初期缓慢释放,延长作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时间,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缓慢,释放期较长,在作物的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肥料。它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养分释放均匀、肥效稳而长、便于贮存和施用、可改良土壤、固氮、解磷、解钾、抗盐碱、改善作物品质等优点。与同浓度肥料相比,肥效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氮、磷、钾利用率分别提高52%、58.5%、65%。
推荐配方N20∶P10∶K20养分含量50%或相近配方。
(1)产量水平 1000~1500kg/667m2,用量不低于60kg/667m2。
(2)产量水平 1500~2000kg/667m2,用量不低于80kg/667m2。
(3)产量水平 2000~2500kg/667m2,用量不低于110kg/667m2。推荐配方N18∶P9∶K18养分含量45%或相近配方。(1)产量水平 1000~1500kg/667m2,用量不低于75kg/667m2。
(2)产量水平 1500~2000kg/667m2,用量不低于95kg/667m2。
(3)产量水平 2000~2500kg/667m2,用量不低于125kg/667m2。
出苗后及时早中耕,齐苗10~15d后第二次中耕除草,现蕾期第三次中耕,后两次结合培土,封堆要大。土堆离地面不少于15cm。
4.2.1 地下害虫
结合施肥、播种,每667m2施入农药甲拌锌或辛硫磷0.5kg,防治地下害虫。
4.2.2 地上害虫
蚜虫:用吡虫啉,苗期喷一次,以后有蚜就喷。二十八星瓢虫和斑蝥:用高效氯氰菊脂或高效氯氟氰菊酯。
4.2.3 早疫病
如干旱出苗20d后开始喷保护性杀菌剂。早疫病发生严重地区病株达5%开始喷药,7~10d一次;早疫病轻的地区开花期开始喷药。喷施药剂一般为75%代森锰锌、阿米西达或者可杀得2000倍液。
4.2.4 晚疫病
开花期以前喷施保护剂,对早疫病也有效果。发生晚疫病后,喷施内吸保护剂,7~10d一次,主要为金雷、甲霜灵代锰锌可湿性粉剂。
4.2.5 药剂拌种
采用德国高巧药剂拌种抗病抗虫,平均每667m2增产5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