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梅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再发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1,2],也是5岁以上儿童急性腹痛的主要原因[3]。以腹痛就诊的患儿在门诊很常见,而腹痛的病因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根据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至关重要。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炎已经成为儿童腹痛最常见的原因,现将2年来于本院门诊诊治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1.1 临床资料 2013-07/12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儿科门诊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143例,其中男80例,女63例;发病年龄2~3岁者12例,~7岁者88例,~13岁者43例;病程<7 d 116例,7~30 d 10例,~1年17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4]。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2~13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泌尿系感染等器质性疾病;(2)不能遵医嘱按时随访者。
1.5 治疗方法 均给予抗生素治疗,首选阿莫西林口服,过敏者给予头孢类或其他抗生素口服,疗程1周,伴呕吐者加吗丁啉口服,伴呕吐或腹泻者口服健胃消食片。嘱患儿进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生冷瓜果及饮料。
1.6 观察指标 就诊当日患儿症状体征、血常规及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并嘱其1周后复查超声,复查未痊愈者嘱其1周后再次复查,记录每次复查结果。
2.1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中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38例,急性胃肠炎病史6例。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腹痛轻重不一,多为阵发性,脐周多见;伴有发热34例,体温37.6~39.0 ℃;伴有呕吐27例,伴有腹泻3例。查体:脐周压痛126例,右下腹压痛12例,全腹压痛5例,均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2.2 化验检查结果 血常规白细胞增高者37例,其余白细胞在正常范围;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大小2.3 cm×1.2 cm~1.0 cm×0.5 cm,呈大小不等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其中,肿大淋巴结位于脐周者130例,右下腹6例,上腹部4例,脐周及右下腹均有3例,部分融合4例,肠间隙或下腹部少量积液6例。
2.3 预后 多数病例在3 d内病情明显好转,1周后复查超声淋巴结明显减小,未恢复正常者1周后再次复查,均治愈。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居多,多为急性起病,病程较短,经治疗2周即可痊愈。少数病例病程较长,考虑为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为急性期未及时诊断治疗导致病情迁延。一般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但本组病例中仅有38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6例有肠道感染史,说明本组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以原发性居多;化验血常规白细胞多数在正常范围,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原多为病毒感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者为腹痛,其次为发热、呕吐、腹泻。腹痛呈阵发性,部位以脐周为主,右下腹并不多见,多无反跳痛与肌紧张,容易与急性阑尾炎区分。
腹部超声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可为临床诊断及随访观察提供安全可靠的依据,因此可作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检查的首选方法[5]。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部分有少量腹水,可能为炎性渗出性病变[6]。本组病例中超声检查提示肿大淋巴结位于脐周者居多,与临床表现相符。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彩超诊断标准尚无一致意见。目前常用的标准为: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以上淋巴结回声,并且长轴直径>10 mm或短轴直径>5 mm,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即视为肿大[7]。本研究采用了这一标准。有研究认为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短轴直径上限定为8 mm更合适[8,9],有待临床对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和正常儿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随访。
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多主张针对病原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对症处理。腹痛剧烈、呕吐、腹泻严重者可以静脉输液治疗。多数病例病情不重,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即可,同时要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忌冷饮及生冷食物,并注意腹部保暖。
[1] 何金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小儿再发性腹痛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33):64-65.
[2] Vayner N,Coret A,Polliack G,et al.Mesenteric lymphadenopathy in children examined by US for chronic and/or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J].Pediatr Radiol,2003,33(12):864-867.
[3] Dinu CA,Moraru D.The etiological aspects of acute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J].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2011,115(4):1018-1023.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1365.
[5] 张蓓蓓,董方,许玉静,等.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6):881-882.
[6] 祝伟宏,欧玉平,周小平,等.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7):517-518.
[7] 冯娟,王瑶,黄剑毅.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77-278.
[8] 王文刚,田晖,闫记英,等.小儿腹部肿大淋巴结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3):522-524.
[9] Karmazyn B,Werner EA,Rejaie B,et al.Mesenteric lymph nodes in children:what is normal[J].Pediatr Radiol,2005,35(8):774-777.
(收稿日期:201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