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兵,任献青
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2~5岁多见,冬春季节多发,在祖国医学中属“颈痈”范畴。临床上常反复发作,容易化脓,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对本病治疗有一些心得体会,现简述如下。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或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受毒气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以风温风热为多。具体说来,小儿体属“纯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外感风温邪毒,灼津成痰,同时“脾常不足”,脾胃虚弱,易聚湿生痰,内因外因结合,使痰毒互结于少阳、阳明之络,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致本病;或由肝胃火毒上攻,挟痰凝结聚于局部而成。也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疥疮等,邪毒流窜而诱发。正如《疡科心得集·辨颈痈销喉痈论》中曰:“颈痈生于颈之两旁,多因风温痰热而发。”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同时口咽部细菌感染机会较多,而淋巴结发育不成熟,淋巴小叶分隔不清,淋巴滤泡尚未形成,且被膜较薄,故屏障作用差,易造成口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并侵犯颈部淋巴结而引发本病。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本病认识基本一致。
2.1 强调早期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如果炎症未能及时控制,较重者可发展为淋巴结周围炎,导致感染的淋巴结互相粘连,形成不规则硬块,不易推动,严重者可形成脓肿,炎性硬块变软,触之有波动感,转为化脓性淋巴结炎,需外科手术治疗。诚如祖国医学倡导“既病防变”。
2.2 内治、外治相兼 本病早期多为实证,发病与风、热、痰、毒有关,治疗上予五味消毒饮加减,可达到清热解毒散结功效。同时强调在重用寒凉药的同时,要固护脾胃。如《幼科发挥》云:“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另外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小儿体质也发生了改变,积热已成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内因,故平素饮食营养应注重均衡,荤素搭配,如《景岳全书.小儿则》云:“小儿饮食有任意偏好者,无不致病。”
同时根据外治之法作用迅速,直达病所,小儿多能接受。而且自古就有“良医不废外治”之说,故采用院内制剂青黄膏(青黛、大黄、赤小豆)贴敷病灶,通过透皮吸收作用,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功效。正如《理瀹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2.3 中西结合,双管齐下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淋巴结炎系化脓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或局部的感染灶蔓延至淋巴结,引起的淋巴结化脓性感染性疾病[1]。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在有全身症状时疗效肯定,但是疗程很长,可能出现耐药及胃肠道反应、白细胞降低等副反应,同时有抗生素治疗后反见僵硬现象。祖国医学认为颈痈多由感受风温、风热之邪而令经脉不通而生。临床结合本病病机与中药配伍原理,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本病,同时运用院内制剂青黄膏外用治疗,弥补西医对症治疗的局限及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缩短病程,同时随症加减,灵活运用。
患儿,女,7岁,以“发现左侧颈部包块5 d,发热1 d”为代主诉由2014-05-20就诊,5 d前患儿左侧颈部出现1个包块,约鹌鹑蛋大小,有压痛,无局部发红、破溃等,至当地医院查彩超:左侧颌下实质性包块(肿大淋巴结可能),予抗感染治疗4 d,效不佳,1 d前患儿发热,热峰39.0 ℃,自服布洛芬后体温渐降。遂至本院就诊。刻下症:患儿低热,体温38.2 ℃,左侧颈部肿大,纳眠尚可,大便偏干,小便色赤。既往史:有慢性扁桃体炎病史。查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咽腔充血,扁桃体Ⅲ度肿大,左侧颈部有1包块,约3 cm×3 cm大小,质中偏硬,边界清晰,不活动,压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双侧颈部可扪及数枚绿豆大小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2×109/L,中性粒细胞:11.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C反应蛋白:40 mg/L。排除结核感染及腮腺炎。中医诊断:颈痈(风热痰结),西医诊断: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慢性扁桃体炎。中医根据“急则治其标”,以疏风清热、化痰散结为治则,方以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如下: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牛蒡子、火麻仁各10 g,鱼腥草15 g,柴胡12 g,金银花、甘草各6 g,水煎服,日1付。同时辅以青黄膏贴敷患侧,每日1次,每次2贴。治疗1天后,体温稳定,治疗3 d后,颈部可轻度活动。治疗5 d后颈部包块稍缩小,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基本正常。治疗1周后颈部包块成1 cm×1 cm大小,效果甚佳。
急性颈部淋巴结炎属于中医“颈痈”范畴,又称夹喉痈,俗称“痰毒”。由于感受风热湿毒之邪,从口鼻而入,内有湿热蕴结,邪毒蕴热,郁久化火,壅塞皮肉之间,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疾病。“颈痈”之名最早见于《素问·病能论篇》书中记载:“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疡科心得集·例言》所述:“盖以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本病多属实、属热,兼有气滞或血瘀。故方选五味消毒饮,其出自中医古籍《医宗金鉴》,为清热消毒的代表方。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心、胃、大肠经,善于清热解毒疗疮,加连翘性味苦微寒,归肺、心、胆经,长于泻火解毒、消痈散结,二者均为“疮家圣药”;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牛蒡子、鱼腥草清热解毒,其中野菊花为治疗疔疮肿毒之上品,《本草正义》誉紫花地丁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患儿低热,加柴胡以疏风散热,清解少阳之邪;患儿大便偏干,加火麻仁以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清热泻火、消痈散结功效。另外现代研究表明,五味消毒饮不仅能直接抑制、杀伤金葡菌,还能明显减弱金葡菌残余株的致病性[2]。
院内制剂青黄膏由青黛、大黄、赤小豆三味药制成。《本草汇言》言青黛“其味咸寒,主一切热毒疮肿。”《日华子本草》谈及大黄能“敷一切疮疖痈毒”。《神农本草经》中将赤小豆列为中品,云“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其中,现代研究认为大黄具有广谱抗菌(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很敏感)、消炎清热作用[3]。三药合用,虽药味偏少,但效果显著,其以寒清热,外敷可经肌肤孔窍深入腠理,使之直达病所,达到“结着散之”“坚者削之”的治疗目的,且临床上尚未出现皮肤过敏、破溃等现象。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内服联合青黄膏外敷,内治、外治兼用,治疗急性颈部淋巴结炎效果颇佳,可缩短病程,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郑树森.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5.
[2] 董艳,白雪峰,石学魁,等.五味消毒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活性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9):790-791.
[3] 何荣桂,王力.外用大黄的经验举隅[J].中医函授通讯,1993,(1):39.
(收稿日期:201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