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研究

2014-01-22 07:00
关键词:研究生协同党员

, ,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高校研究生党建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建立新时期的新型研究生党建模式,探寻新时期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热点显得至关重要。当前,协同理论(Synergetic)被广泛应用于科技、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该理论的突出贡献就是指出了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和系统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合作、同步、协调、互补的作用。这种作用会使系统产生有效的整合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对高校研究生党建模式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1]。

一、协同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基本概念

(一)协同创新理念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而言,协同创新重要思想强调政、产、学、研、用各主体要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世界一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达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的[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和国家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协同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内涵上体现了其整合性与创新性,推陈出新,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创新可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加快完善高校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体现在高等教育改革上,其基本内涵是指:各组织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而发挥各自优势达到深层的互动、互补、互融,旨在推动高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促进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将其诠释到物质层面,通常是指打破创新资源主体之间的壁垒,促进精英人才的合作交流、整合各主体的共有资源,从而达到信息、资本、技术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分享。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开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高等教育在转型过程中,教育理念、教育对象、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更多的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要服务、回馈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协同创新的要求来看,高校办学的观念需要改变,文化传承的方式需要创新,在各个创新主体共同合作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制约协同创新深度推进的影响因素,如思想观念、科研实力、组织管理、利益分配、资源共享等。

(二)协同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

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校研究生群体中, 党支部是联系校党委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实时下达各项决议并反馈信息。当今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建模式沿用本科生的党建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体现其先进性、创新性与专业性,单一的模式在面临新时期大环境的考量时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如何创新模式,做好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对高校的紧迫要求[3]。构建具有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要从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协同创新基于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究。

1.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一群体是一个高学历、高技能的特殊群体,总体素质较高,但个体差异不小。大多数研究生通过大学正规教育后进入高校学习,都经过了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有关党的理论知识教育。但是,由于来源途径的多元化、地区差异、教育程度差异、读研目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如今研究生群体的个体多样性。同时,在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一些研究生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上奉行实用主义,政治信仰淡化的情况,他们更注重业务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对党的文化学习兴趣不是很浓,缺少奉献精神。这些都造成了在研究生党支部中开展各类学习和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局面。

2.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激励机制。新时期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建立应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注重整合资源,加强交流。不仅仅只是把眼光局限在传承传统文化上,更要变换工作视角,从研究生党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推动党支部与党员双方共同发展的要素,将实效性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鼓励研究生党员“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思路。在固有的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偏向于理论的学习,缺少实践与交流。协同创新理念下,协同指的是研究生党员之间、研究生党支部之间、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之间能相互交流,整合双方的共同资源,达到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沟通协作共同发展的目的[4]。在鼓励研究生党员“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机制,奖励将协同创新付诸于实践的优秀党员,树立模范榜样,弥补党员因自身人数增多而缺少先锋力量的现状。

3.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路线。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研究生党建的面向对象是高校研究生,他们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趋于成熟,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教师,有着明显的特点。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如何将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实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传统的研究生党建工作单纯凸显它的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淡化了个人本身发展的需要和价值,忽视人的个体需求和心理感受,造成研究生党建工作与个体发展及生活实际的脱节和隔离,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应有作用和发挥。关注研究生个体的发展为创新模式的党建工作开拓了视野,党组织应站在组织利益上审视工作的方向,保障研究生党员的发展,同时也是维持其在研究生群体中的先进性。

二、协同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问题分析

研究生党建工作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研究生是高校实践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要适应新时期协同创新的大环境,固有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缺乏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大学文化是高校经过多年的不断继承、选择、创新和发展所积累、凝聚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是当代大学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增强其凝聚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提出协同创新理念之前,狭义的大学文化特指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从物质、制度、行为上规范学生,而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更体现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具有全面性,狭义的大学文化不免捉襟见肘,广义的大学文化是协同创新理念的精髓,放眼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更是迫切的要求[4]。

新时期高校的研究生群体具有来源多元、思想独立、生活分散、攻读研究生目的多样化、统一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研究生党建工作,这些特点更是潜在地影响着各党支部内部的协同文化。在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下,当今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党建工作因为不能切实理解协同创新的理念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旧的模式与观念势必不能承受新元素、新理念的冲击。传统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主要着眼于党支部的内部建设,重在文化的传承建设与交流融合,这阻碍了内部党员之间、党支部之间的相互交流。

(二)研究生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学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各元素的相关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同与合作的性质。有调查研究显示,国内许多省份都开始实施高校党建工作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其本质是对过去旧模式的平台载体的摈弃,寻求一个对资源的分配、利用、整合有更好运作的平台载体,完善底层的物质基础。高校是党建工作强有力的阵地,如何解读协同创新的理念将决定其发展趋势,而高校内部甚至高校之间旧的平台载体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显得乏力,在实际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载体、信息传播媒介等方面面临窘境。

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沟通媒介显得过于单一,传播途径的限制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交互,党员之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局限于此。当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对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运用云技术打造更加科学便捷的党建工作平台,不仅是大势所趋,且更符合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内在需求。同时,新的平台载体在促进信息交换时,党支部内部以及党支部之间通过平台的深入沟通能更好地整合彼此之间的资源,使得人才的流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研究生党建工作缺乏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创新能力不强是这一窘境的主要原因。为了缩小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迫切需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教育的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旧的文化生产方式、固有的理念模式局限了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高校将研究生党建工作缺少对资源整合与支部交互的深入理解,导致当今的党建模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更缺少相应文化氛围。协同创新是对高校传统文化生产方式、高校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新。“2011计划”提出了“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的总体建设思路,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以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这给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变革指明了方向,也是对高校能否根据时势采取应对的一次考核。对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而言,只有协同创新,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推进区域性的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的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水平。

三、协同创新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推进协同创新,工作模式的探索至关重要,协同创新的精神实质与文化诉求反映了以高校为主体的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理念[5]。针对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协同创新,如何领会新时期协同创新理念在党建工作的立足点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党建工作协同创新的理论指向

1.理念协同以强化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联动机制。高校作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主体,其相关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是党建能否按照协同创新理念开展的主要因素。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高校必须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精英人才为主线,强化党支部向社会服务的同时,不忘培养研究生党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专业能力,鼓励研究生党员走出校园,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相关机构本身也要主动寻求各种途径,为本校的研究生党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保障研究生党员的利益,营造协同的文化氛围[6]。只有这些机构体现了自身的能动性,充分展现其主体性,才能带动研究生党员协同到社会需求之中。

2.战略协同以探索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多元化的创新途径。研究生党员群体在其专业性上有一定的优势,研究生党建工作要善于利用优势。我国一些高校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培养创新能力的环节,这一点与国外的高校对比尤为明显。缺少创新性的很大原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单一性,走国外高校的老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研究生党员的创新能力,锻炼其多维的思考能力,不局限在已有的框架与教条之中,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探索不同的路径,充分发挥党员自身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要通过观念引导,在高校中倡导创新就是乐趣的新型价值观,以积极的心态开发新技术,运用新技术。

3.利益协同以促进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资源共享。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主导方,在发挥技术研发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发挥资源整合在协同创新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如何将有限的科技资源投向最有可能取得进展并且收益最大的技术领域一向是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难题,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的战略导向问题[7]。不同于其他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具有自身学术环节完善、技术支持密集、精英人才齐聚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做到资源的整合利用应该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研究生党建工作更要善于利用已有的资源,鼓励研究生党员大胆尝试、细致分析,将协同创新在党建工作中体现出来。

(二)协同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的探索

1.整合校院资源,搭建研究生党建工作网络平台。在多元化格局视域下的研究生党建需要注重整合资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加强校内院系的党建联系,搭建校园党建网络平台,摈弃传统研究生党员个体到院系研究生党支部“点、线”的交流,构建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本科生党员集一体的网状交流平台,对内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统一性,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对外而言,整体性与多元性聚于一身的党组织无疑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也更具有针对性,进而形成一种真正具有可操作、可验证、可推广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在新时期,国内诸多省市内部都形成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党建工作战略联盟,其背后的深远意义以及现今体现的利益价值无疑值得探究,搭建校内党建网络平台正是效仿此形式实施的第一步[8]。

2.加强研本互动,促进研本党建工作共同发展。新时期的资源整合除了基于院系交流搭建的网络平台,加强研本互动也颇具时代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网络平台的意义在于促进校内党员的交流,其普遍性无可厚非,但不同院系的专业性差异在科学技能上的回馈缺少针对性,加强研本互动正是弥补这一针对性而提出的[9]。对应学院的研究生党员不仅可以在专业技能上引导本科生,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的科技立项如建龙基金课题申报、智能机器人、智能小车竞赛等均开放限制,研究生可以作为导师参与其中,促进了各类科技项目的专业性。同样,优秀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也可以参与到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先人一步了解到专业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与体现。然而这一互动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中都鲜而有之,在党建中工作的体现更是差强人意,新模式的党建有意针对研本互动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研究生党员与本科生党员多沟通、多交流,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3.完善交流机制,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科学文化水平。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创新的重点即体现在协同发展。完善交流机制无疑是协同这一理论点在实际过程中的表达方式。搭建网络平台面向全校党员,促进校内党员的交流,其核心是通过增加校内党员的互知性整合校内资源,同时通过集中管理,合理分配资源,从而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10]。面向院系内部加强研本互动,鼓励研究生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服务性帮助本科生,也希望本科生党员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领域,“协同”研究生一起学习研究。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园党建网络平台和加强研本互动等方式,以“点线面”的形式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晓庆,沈大伟.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建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6):5-7.

[2] 史小娟,孙纪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的内涵、借鉴经验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92-95.

[3] 高雪梅,王维青.创新高校基层党建与学科团队建设协同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58-60.

[4] 邱明明,张代胜.以党建创新带动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11):383-384.

[5] 李月云,阚阅,赵东.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65-69.

[6] 李鸣.积极探索及实践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1-62.

[7] 葛墨林.协同创新是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26-26.

[8] 罗文伟,张洪海.协同创新思想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J].现代教育,2013,(6):20-22.

[9] 杨胜,方祯云,蔡金清.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5):44-47.

[10] 邱夏.基于知识冲突的高校协同创新科研团队管理探索[J].前沿,2013,(12):186-188.

猜你喜欢
研究生协同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