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兰英
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的今天,仍有教师要求学生课堂上纹丝不动、静静地听讲,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交流,思维得不到发散,还要按照教师说的去做,否则会被指责为不听课。久而久之,学生都很惧怕和接近老师,既不敢问,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致使课堂氛围低沉而毫无生气,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40分钟内收获更多,从而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的课堂。“交互”能够让鸦雀无声的课堂变成畅所欲言的课堂,让纹丝不动的课堂变成自由活动的课堂,让注入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索的教学,让低效的课堂转变为高效的课堂。那么,什么是“交互”?要如何进行“交互”,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和谐、高效呢?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交互”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人力资源,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交互”来实现的。每节课里都有“交互”,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和媒体之间的“交互”,还包括教学内容、环境等的“交互”。“交互”就是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通过对信息的交换、沟通和分享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与过程。
二、“交互”的主要形式
1.师生“交互”
师生“交互”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相互的问答和相互的反馈、激励、合作以及师生角色与地位的互换。吴正宪老师常说:“装傻也是一种教育智慧。”有时教师可在课堂上装“傻”,制造师生“交互”的契机。课堂上,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明知故问:“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思维碰撞。只有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的地位是一样的,交流起来才更加和谐、轻松。
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要勇于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舍得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学生不再畏惧与老师接近、交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很重要,不仅指思想上的“交互”、知识上的“交互”,同时也指情感上的“交互”,三种“交互”交织而生。师生之间通过具体知识的“交互”过程,体现他们思想上的“交互”,知识与思想“交互”的过程又是情感“交互”的重要途径。
比如,吴正宪老师教学“平均数”一课,先出示5个数,最大的数是1300,最小的数是700,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数可能是多少。有的学生猜1000,有的学生猜900,也有的学生猜1100,还有一个学生猜2000……当时吴老师不动声色,提出问题:“这是你们猜的,准不准呢?自己试试吧!”结果发现,平均数正好是1000。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问那个学生:“怎么会是2000呢?最大的数才是几?”而吴老师这样说:“哎,说2000的那位同学,你问问同学们,他们怎么都是猜1000、1100或900呢?”他也挺有意思地问大家:“你们怎么猜得那么准?”其他学生反问他:“最大的数才是1300啊!”吴老师继续问道:“最大的数才是1300,那平均数可能是2000吗?”那个学生说:“哎呀,我错了!”吴老师问:“为什么错了?”那个学生回答:“平均数不是多的给少的、匀乎匀乎的那个数吗?怎么可能比最高的数还多呢?”这样,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它的区间,通过学生间的“交互”很好地完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吴老师还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的交流,没让这个学生尴尬的回去,也没有让他很难为情地坐下,而是说了一句话:“虽然你们的思考有根有据,但今天吴老师更要表扬刚才说错的那位同学。”吴老师看着他,继续说:“正是由于你的问题的出现,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讨论。你看看,通过大家对问题的交流,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思考,我们才知道原来平均数必须要比最多的数少一些,比最小的数多一些。你的这个问题,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的讨论,这就是你今天对我们数学学习的贡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一节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就这样在“交互”中达成了。
2.生生“交互”
生生“交互”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即学生互相交换想法、互相检测、互相评价等。其实,“交互”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智慧共享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生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反思,学会修正自己。通过这样一种“交互”的学习方式,使数学课堂能够更加和谐、高效。
要讨论就要有问题,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并给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和你交换,结果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来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交互”的方面越多,获取的信息就越多。
在一节数学练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栋楼有4层,每层有3间房子,2栋这样的楼房一共有多少间房子呢?”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不急着让他们发言,而是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交流后,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一个学生说:“我先算出2栋楼有多少层,即2乘4等于8;再算出2栋楼一共有多少间房子,8乘3等于24。”他的方法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此时,还有几个学生仍然高举着小手。一位女生很自信地说道:“还可以先算出1栋楼有多少间房子,再算出2栋楼一共有多少间房子。”我立刻抓住瞬间生成的资源,说:“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吧!”这时,问题出现了:原来这位女生的这种解题方法中出现了12×2的计算,这涉及下一个学期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有的学生低头议论着,有的学生则紧锁眉头、苦思冥想。两分钟过后,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相互检查,我发现学生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或是什么想法要与大家交流吗?”学生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学生说:“我和同桌交流时知道12×2可以用加法算,即2+2+2+2……表示12个2的意思。”另外一位学生接着说道:“这太麻烦了!我发现××同学用12+12=24计算很简便,即将2个12加起来就行了。”这时,又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师,我觉得×××同学好棒啊!他是这样做的:先算7个2,7×2=14;再算5个2,5×2=10;最后算14+10=24。”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哇!×××同学真的好厉害啊!那你们有受到启发吗?”我的话音刚落,又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老师,还可以用9个2加3个2,8个2加4个2,6个2加6个2来算呢!”“你们真不简单啊!掌声送给带来精彩发言的同学!”……课堂中问题虽然层层深入,却不曾给学生带来任何压力,很轻松地得出一个个富有创意、充满智慧的答案,让课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课堂效率如此之高,关键在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又一个“交互”的平台。
实践证明,“交互”使得昔日“众星捧月”的课堂变成了“群星灿烂”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思维网络,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责编 蓝 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