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现代科技、经济发展中的要求日益提高,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更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的推进,是学生在专业深入学习基础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前提下,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有效调动和整合创新资源,能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市场需求目标一致,进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深化,需要在产、学、研、政、介、金等相关主体协同下完成。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有典型经验,比如美国扁平化、自治型的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致力于生物技术协同创新的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科技园;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和瑞典等国协同创新网络及联盟等。国内如北京已建立“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
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一起构成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均需要掌握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但在学校的实际培养中,大部分的培养方式并无明显区别,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学术学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位的实践能力均不强。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科研实践参与度低,进而导致硕士研究生教育出现本科化的趋势。
产学研成功的实现是以具有可持续创新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为前提的。倘若没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任何合作模式都无法长期生存或立足。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既要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要着眼于引发技术和产业变革。基于现实需求与历史经验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则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外部环境条件。
针对以上我国研究生教育及培养现状,结合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协同创新管理思想为基础,提高产学研合作效应为目标,我们当前应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作培养模式。即建立企业和院校(研究所)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集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就业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形成区域创新环境、推动技术革新与进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来实现。
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处于区域创新系统之外,与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的事物或存在。此环境并不是系统外的所有事物,而只是那些与系统有联系的因素,每一具体的区域创新系统都有其具体的实际环境。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社会物质产品的最终提供者,任何技术只有进入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它们都是企业创新活动中的知识源泉;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为开展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保证系统有序运行。分析可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土壤。
我国要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只能走依靠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自主创新道路。从近几年世界各国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实践来看,其主要做法也是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撑产业快速成长和有效突围。比如,自2009年3月,中关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中关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创新经济体,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策源地。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机制框架模型
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所面对的劳动力压力,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比如大量高水平的综合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来改造升级具价值型传统产业,大量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和领军人物开拓培育。从强化人才支撑力度来看,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促使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进行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有效提供发展所需高智力人力基础。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能形成联合创新的巨大协同效应,成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高效发展的有效模式,是以更高效率拓展深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效率,促进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断延伸知识链条、提升学科层次。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才能在最有基础、最有可能的重点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知识,从现有学科中裂变和衍生出新的细分学科,不断拓展学科发展领域,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从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机制、技术支撑条件保障机制、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机制、先进创新模式服务机制的角度提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和建议如下:第一,面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稳步推进研究平台建设,不断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第二,发展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努力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创新源”和“孵化器”;第三,坚持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四,突破制度性障碍,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兴产业集聚;第五,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扎实推进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1]李嘉明,甘慧.基于协同学理论的产学研联盟演化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3):166-172.
[2]杜栋,王钰云,雷凯.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发展问题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2):96-100.
[3]教育部.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EB/OL].http://yz.chsi.com.cn/kyzx/kydt/201202/20120203/278971893.html.
[4]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