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NorthStar研究:NT-proBNP监测未改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丹麦学者Schou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发现,尽管NT-proBNP升高>30%的患者表现出高频率的住院次数、更多的住院天数、较差的心功能分级和较低的生活质量,但增加监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未引起药物治疗策略的改变,也未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NorthStar研究旨在针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门诊患者提出全新的NT-proBNP监测理念。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复合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因(心衰加重、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晕厥、高血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的住院;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入院、心力衰竭恶化入院、入院人数、入院天数、心功能分级和最后随访时的NT-proBNP水平的单个终点事件。
自2005年11月至2009年12月,该研究共纳入了丹麦18个公立心力衰竭门诊就诊的407例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临床管理组(n=208)和临床管理+NT-proBNP监测组(n=199),并以NT-proBNP>1000 pg/ml作为入选标准,平均随访2.5年,分别分析两组的病史、心电图表现、LVEF值、心功能分级等特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显示,接受临床管理和临床管理+NT-proBNP监测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0.9%比45.2%,OR=0.96,95%CI 0.71~1.29,P=0.766);随访期间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18.2%比23.1%,OR=1.10,95%CI 0.71~1.69,P=0.669)。临床管理和临床管理+NT-proBNP监测组间心血管事件入院率、心力衰竭恶化入院率、入院天数、入院人数也同样相似,即所有单个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事后比较分析表明,NT-proBNP升高>30%的患者表现出高频率的住院次数、更多的住院天数、较差的心功能分级和较低的生活质量,且增加NT-proBNP监测并不优于认真的临床管理。对于已经稳定的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门诊患者,两组间药物治疗策略(包括利尿剂剂量)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研究者认为,在临床管理的基础上增加NT-proBNP监测并不会改变药物治疗策略,也不会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监测NT-proBNP的意义可能只是减少了不到30%的临床复合终点。
(谢静摘译,潘国忠审校)
Eur J Heart Fail,2013,15:818-827.
全文号:EJHF(2013-15-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