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尚清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郑州450046)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它还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摇篮。但是,如果我们以国际通行的标准来审视它,这个城市在综合经济实力(包括经济基础、人均GDP、科技发展等)、市民生活进步(包括市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市民综合素质等)、城市基础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城市建设、城市交通、交通港及空气、水、绿地面积等)、开放程度及国际交流、软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全面提升它的城市品位,不仅事关它自身的发展,也不仅事关河南的发展,因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将影响整个中部区域的发展。
所谓城市品位,就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建筑、人文传统、生态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心理的总和,是人们综合各要素给予城市的总体评价。城市品位是一个城市的建设档次和魅力,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水平和潜力。虽然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品位的指标体系在国际上并未达成完全共识,但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它至少包含以下主要指标:
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第一要件是必须结合这个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等要素,在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基础上,用先进的理念对城市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有着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看,城市规划不是百年大计,而是千年大计。因之,必须用前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法治的观点、可持续的观点,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匠境独造,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使城市能经得起全社会的评价和恒长历史的检验。比如,米兰、巴黎、纽约等浪漫优雅的时尚之都;雅典、布拉格、北京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城;威尼斯、大阪、汉堡等风景宜人的湖滨海岛城;雷克雅未克、惠灵顿、首尔等迷人的风景名胜城;法兰克福、东京、金斯顿等发达的现代化都市等等,都以其各自鲜明的特色优雅地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见,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在理念指导下的长远规划,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根本和前提。
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的物化形式和具体体现。城市建设包括城市基础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方面,基础环境是指城市建筑、城市交通、交通港等,生态环境是指城市空气、水、绿地面积等。
城市建筑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之一,也是一个城市品位的最基本的标志。这里谈的主要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建筑物等。
街道是城市建筑基础中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都是为街道服务的,公众对建筑的意向是通过在街道上行走产生的,由街道及市面去感觉城市。决定街道品位的不是大小和宽窄,而是特色和文化,只有蕴含了文化,才会有品味,才不会是死的钢筋水泥。比如伦敦有许多短街小巷,保持着古老的人文特色,这些年虽然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市政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护这些古街巷。这些小街巷都是相互联通的,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步行,里面除了有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许多街巷口、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很有特色的小匾牌,告诉游人这是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是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居住的地方。可见,街道建设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生活的品位,更关键的是它能够体现城市的品质。
建筑物是体现城市品位的另一个重要的物化标志。一个城市建筑的风格怎样,是不是既多样化又一体化,尤其是通过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所体现出的城市风格。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既能体现出城市的精神,又能体现出城市的品位。譬如,我们想起巴黎就会想起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我们想起纽约就会想起自由女神像,想起苏州就会想起园林等等。城市交通、交通港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出行者提供更便捷、合理、舒适的出行环境,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又一关键性指标。
由空气、水、绿地面积等构成的生态环境也是形成优雅的城市环境、构成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的短缺、土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人均绿地减少、教育滞后、公共卫生压力增大等。所以,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果说,建筑物是城市的躯干,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综观驰誉世界的每一座名城,其辉煌无不都是来自历史和文化的长期积淀。有了这种积淀,才能培养出城市的精神气质,才能提升城市的档次和品位。因此,以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城市发展,理应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城市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从硬件上看,一个城市的文化至少应该包括:文化遗存是否厚重,是否拥有一定数量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群;整座城市包括所有城市建筑物和街道在内的公共建筑是否既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又能和历史文化水乳交融;是否拥有一批能充分为市民提供文化消费的文化场馆等。从软件上看,有品位的城市首先应该是对各种文明成果包涵力极强的聚集地,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诉求,都有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有品位的城市还体现在它的前卫性、先进性和时尚性。它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头,引领潮流,创造时尚,是新文化的创造者和最早体验者。再次,有品位的城市的居民群体应该是高文明素质的,同时还应聚集一批政治精英、工商精英、知识精英等社会精英群体。
充满活力的经济建设,使得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这既是一个城市品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说到底,无论是城市的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来作为物质支撑。从国际化、高品位这个角度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布局合理、制造业形成规模、金融发达、有跨国公司等国际性机构、第三产业高度发展、城市居民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等指标。
虽然这些年郑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历史基础、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得这个城市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城市规划和建设基础薄弱,起点低。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缺乏整体规划,区域性布局不尽合理;城市建筑物缺乏特色;街道管理混乱;没有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够;尤其是以火车站为代表的老城区,城市建筑混乱,街道脏、乱、差,都成了提高城市品位的瓶颈。
2.市政公共设施陈旧且覆盖面不足,这是一个城市硬件形象中的硬伤。典型的问题是:地面路网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区交通拥挤,老城区、次干道、支道、街巷道路破损严重,断头路不通,停车场严重匮乏;地下管网陈旧,结构不合理,综合配套功能差等,污水的排放及处理等设施配套不足;由于早期城建中,各部门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导致一条路上多次重复施工等。
3.文化品质不够,与古城的称谓不相匹配。具体表现:第一,郑州作为一个古城,其历史遗迹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后已残存很少,在主城区几乎找不到,所谓古文化,只是被记载在典籍里而成为了一种记忆。第二,缺乏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文化建筑物。不能说郑州没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文化建筑物,但古文化建筑物只是属于郑州市所辖范围,而不在城区。比如少林寺、中岳庙、康百万庄园等都离郑州城区还有一段相当的路程。第三,由于在整个近现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中,郑州的经济发展一直滞后,缺乏对成功商人以及文人骚客们应有的吸引力,所以整座城市没有留下成功商人及文人骚客们的建筑物,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历史文化整体缺失,减弱了郑州的文化内涵。第四,从国际化角度看,由于一直以来郑州是个内陆城市,缺乏东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既无建筑物的东西合璧,也无意识形态的兼收并蓄。第五,这些年的城市建设中,虽然市政府加大了对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建设了以省博物院为代表的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建筑,但和整个郑州市的人口和发展速度相比,显然还不够,离国际化的要求很远。第六,因为受文化场馆、市民收入及相关因素的限制,同国内一些品位较高的城市比较,郑州市民的文化消费偏低,文化生活还相当单调。第七,由于受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相比较于发达城市和文化品位高的城市,郑州市市民文化层次偏低,高层次的社会精英尚未形成群体。
1.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好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跳出就城市论城市、就项目论项目、就管理论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本本、框框的束缚,以开阔的胸怀、国际化的眼光、系统的可持续的观点、民本的思想,尊重规律,审视郑州的城市规划布局,充分体现科学精神、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扩展规划的范围和深度,提高规划的档次和境界,使城市规划经得起历史检验。
2.从“整体”上把握好规划。城市是一个整体综合性的系统概念,规划也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过程。规划要建立在自然和历史发展基础之上,应尊重自然生态、延续历史文脉,制定出城市公共环境规划,编制城市风貌带的长远控制性规划,规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识别系统;要以城市设计贯穿规划的全过程,提高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保持超前性,增强权威性,强化控制力;要建立完善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依法管理、责任追究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3.从“人本”上把握好规划。城市是人创造的,发展城市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多给人留有绿地;同时,在规划中要不断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人文意识、审美意识、现代意识,增强文化底蕴,创建文明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国际上对城市发展共同的要求。
城市建设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城市品位的硬件环节。城市建设必须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逐步改变条块分割、分散建设的现象,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地下管网建设应由相关部门协调,避免重复施工,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住宅等同步配套并适度超前建设。
1.加快郑州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下大力气解决郑州市交通拥挤问题。交通拥挤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郑州,而是存在于我国所有的大中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这是中国所有大中城市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包括郑州在内的所有大中城市,要想在短期内完全解决交通拥堵是不现实的,因为城市的发展远不及人口增加快,加之政府又必须严格控制对耕地的征用。对郑州而言,要想尽一切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落实已经论证过的轻轨、立交桥等建设问题;部分特别拥堵地段,可否考虑建设高架路,实现人车分流;克服阻力打开断头路,重视小街小巷和人行道的铺装,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从目前郑州的交通状况看,这个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2.重视“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市政府规划办务必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对街道、广场、市内重要区域的建筑物、立体造型等建筑物的审批要严格,要尽最大努力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位,尽量增加其精美度,体现出郑州的文化特色。郑东新区CBD的建设可称楷模,无论是总体布局、交通网设计、绿地、还是以会展中心和艺术中心为代表的建筑物,都彰显大气和品位,在经济的原则下,老城区也可以借鉴CBD的经验。要舍得花大气力,重视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和城市窗口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要继续重视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通过提高建筑物审美水平来提高城市品位。继续加强城市森林、绿地的规划、建设和保护,在这个方面,这些年来,应该说郑州是有得有失:一方面,当年政府强制推行的“坼墙透绿”以及顶着巨大压力新开发的绿地,对提高郑州的城市品位,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道路拓宽,相当多路段的树木被伐又使原本的“绿城”失去了应有的绿色。这些经验和教训都要求相关部门在以后的决策中持审慎态度。
3.搞好郑州市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发展完善城市供电、通信、集贸市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提高郑州综合发展水平。相比较于全国其他中等城市,郑州的人口密集度,尤其是市区人口密集度是最高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人口拥挤对政府的各种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等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比如,集贸市场的存在,一直是造成郑州空气、噪音污染、垃圾围城的主要源头,也一直是防碍郑州提高品位的死角之一。为了应对蜂拥的人流,政府必须要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加大对通信、集贸市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升服务功能,保护好城市环境。
如前说述,影响城市品位的诸多要素中,文化品位首当其冲。一个高品位、有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品位的主要标志。而一个城市的文化(最主要是软文化)的培养和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决非一时一事之功。所以,提高郑州市的文化品位也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针对郑州市的文化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文化设施建设放在规划中首当其冲的位置,从宏观上布局、调控、协调,使郑州有自己明确的文化定位,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虽然郑州市新的规划指出要把郑州建成“中华文化传统和中原城市特色”相结合的城市,但仍缺乏具体实施细则,规划部门应和文化部门通力合作,并经由更多人员的广泛参与,制定出具体方案。
2.城市规划部门在对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主要建筑物、主要街道、大型住宅小区、城市景观设计等进行审批时,一定要把文化作为审批标准之一,以期符合郑州文化总体布局,既能彰显郑州文化个性和风格,又能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城市建筑应该是人性的、人文的,而不仅仅是钢筋和水泥的混合体。文化不等于奢华,也不在于城市及其建筑物的大或者小,而在于通过物化形式体现出的自己独特的理念和个性。同时,可以考虑建设一些比如“郑州风情一条街”、“酒吧一条街”、“书香一条街”、“中原文化一条街”等文化集中地,丰富郑州的文化风情和色彩。在郑州古文化缺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笔者以为,这不失为修补缺失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提升郑州文化品位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3.在政府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在现有的省博物院的基础上,建好一批窗口学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场)、影剧院、科技宫、少年宫、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这些场馆都是一个城市提升青少年综合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最基础的文化设施,而青少年又是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的文化品位将直接决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在现有的艺术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更多的能为市民提供高档文化消费的文化艺术场馆,比如,歌剧院、音乐厅等专业文化场馆,因为现在郑州只有一个艺术中心,演出成本高,票价也自然就高得惊人,非一般市民所能承受。只有多一些场馆,才能形成氛围;只有形成氛围,才能降低成本,市民消费才有可能。当然,这需要钱,需要时间,市民需要耐心等待,但更为关键的是,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舍得投资,为增强郑州城市文化氛围,提高郑州市民文化品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4.在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敞开怀抱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一方面,自己的文化个性不能丢失,最民族化的也就是最国际化的。笔者认为,郑州的本土文化应该在黄河文化上做文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母亲河从这片土地上穿流而过,这是郑州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利用黄河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应该成为郑州城市文化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国际化的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所以,在保持自己文化个性的同时,必须敞开怀抱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政府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多想办法吸引外资,争取更多的外国企业在郑州投资、合资,外企进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势必会带来外来文化。即使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退一步讲,也必须面向国际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窗口,争取更多的国际了解,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到郑州来,这是郑州文化向国际化迈进必须要做的工作。
[1]孙湘明.城市品牌形象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西蒙·安浩.铸造国家、城市和地区的品牌:竞争优势识别系统[M].葛岩,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蒋丽.城市形象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州市为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5]杜庆霞.提升郑州城市品位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2).
[6]雷雨.城市意象的形成、表现与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