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越,石伟红
(浙江理工大学a.艺术教育指导中心;b.服装学院,杭州310018)
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施分析其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王 越a,石伟红b
(浙江理工大学a.艺术教育指导中心;b.服装学院,杭州310018)
国家文教政策对公共艺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起到了纲领性的引领作用。目前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反映出该学科在制度保障、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储备不足,并长期受到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路径依赖。针对公共艺术教学体系构建基础薄弱的问题,采用通过现状看本质的思路,从现实基础、思想基础及所要面临的本质问题等几个方面做出学理上的分析,为公共艺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后的规范化建设理清思路。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体系;高校课程;艺术教学;课程建设
2006年3月,国家教育部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高等教育公共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迄今为止,该方案已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全面实行。总结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及对部分高校实地考察后得出,当前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体系化建设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教育缺少独立的学科价值内涵、独立的教育思想指导、独立的教育管理归属、完善的教学基本理论、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和中长期教育目标等。二是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不够规范。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课程类型单一,教育教学无教材大纲,教育师资缺乏,师资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相称,缺少教学、科研、奖励、职称、进修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学生的人文艺术类学分偏少、比例偏低等[2]。
以上对公共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在业内已经达成普遍共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国家文教政策目前并没有真正有效地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如何更加富有成效地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本研究基于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的评估,对构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一些学理上的分析。
(一)制度储备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标志着“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实施有了明确的国家政策的指引,并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历程。但是,相比其他公共课程,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课程体系的时间较晚。由于文教政策颁布的时间较晚,特别是文教政策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面等还没有进行细致阐述。因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还不能拥有全面的整合能力,它自身还需要不断完善。更关键的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面对一个不断被理解、被认同的过程。目前课程指导方案中的“规定”要在高等学校中被全面认定并被应用,还需要跨越各种思想的、学派的、人事的各种纠葛。但相信这些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二)学科储备
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在艺术教育或者是公共教育领域中的晚熟,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构建非常不足。学科意识的匮乏与专业艺术教育共通性和差异性的欠缺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缺少强而有力的学科结构支撑,公共艺术教育者在工作之时会常常感受到“捉襟见肘”的窘迫:如技能课教学时,发现缺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所要掌握的技能目标评估体系;如欣赏课教学时,发现缺少经过认定的经典艺术作品范围和教学目标;又如史学课教学时,发现缺乏足以代表公共艺术教育性质的教育学著作,只能用其他门类艺术的艺术史代替。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经验性和浅层性。
(三)师资储备
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队伍构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由于公共艺术教育刚刚进入高等教育体制,缺乏先行的教学人才培养,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配备大都是迫于无奈,权且以各种门类艺术的专业教师充任。[3]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上不至于太陌生,但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十分尴尬的局面。如没有经过公共艺术教学训练的教师在课堂上大谈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或是用一知半解的教条诠释艺术作品,教学内容更是和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南辕北辙”。长此以往,不仅使公共艺术教育者习惯于成为“自由职业者”,更不利于公共艺术教育建立严格的教学规范,也使具有公共艺术教育意识的教学管理者在对教育规范化、体系化做出努力时,也是孤掌难鸣。
总的来说,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还处于探索初创阶段,学科建设还在孕育之时,教学论还未着手构建,教育评价还未被关注和系统科学地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规范化。
为什么一个被国家教育体制认定的,又有了文教政策指引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如此举步维艰的现状,除了上述的客观现实环境外,学术史层面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归纳起来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体制的演变
21世纪初,国家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在此之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重理轻文”的发展史。20世纪30年代国家提出的“科学救国”战略导致高等教育偏重于技术教育,淡化了人文教育。20世纪50年代国家调整高等教育制度,文、理、工、农、医等学科分离,专业型的人才教育模式导致受教育者素质单一。[4]直至今日,我国教育制度依然实行“文理分科”,特别是在中级教育阶段,受教育者接受长期人文与科学相分离的教育,艺术类通识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区,甚至出现断层,直接导致高等教育阶段个体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目前,当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一门清晰的学科门类,并越来越希望用科学的认知方法反思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时,我们却处于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实施需要依靠“体系”和“规范”等力量来帮助支撑;另一方面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不具备多少基础来对“体系”和“规范”的建立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共艺术教育“有其名无其实”,“有其名”是指已经取得了一个合法身份,国家文教政策对公共艺术课程性质的认定反映出整个教育界对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发展的热情倡导,“无其实”则是作为业内人士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们,其实还不具备真正的相应能力与水平来把握这样的机遇。因此,我们在探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构架、教学规范的建立时是没有多少底气的,现实情况就是可调动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太少,可寻求的学科积累太薄弱,公共艺术教育起跳的平台又太低,这一切都制约了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该达到的高度。
(二)教育思想的禁锢
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沿袭了狭隘的人文观和德育观,产生了几种混淆的教育思想。首先,德育和美育不分。“德育美育观”就是其中一个误区,即将美育作为德育实施的重要手段,美育过程中充斥着德育的内容。显然,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始终也被强调作为德育的辅助途径存在,不能认识到其自身的独立性内涵,更不可能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上做到真正的独立,这些观念对其学科建设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不分。以公共艺术教育为名而行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的现状,在目前的高等学校中比比皆是,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使公共艺术教育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以专业艺术教育的立场去训练学生,把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当作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来传授艺术技巧,用高深的专业术语“糊弄”一知半解的学生,另一个是忙于各类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的组织,用比赛结果代替公共艺术教育的成果,忽略普及型教育的课堂教学部分以及整体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的教育;再次,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分。国家文教政策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是通过鉴赏、学习、体验等相关艺术活动,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专业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技能的传授,培养出具有艺术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见,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是两种泾渭分明的学科分类,公共艺术教育理论所需要的人文知识支撑和专业艺术教育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支撑本来就是两回事,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则以“一贴包治百病”的态度,全然不顾两种艺术教育理念的差别,培养目标的差别,采取等同对待。
站在公共艺术教育自身发展的立场,如果说社会环境、思想认识是一种教育改革客观存在的外部原因,那么其本质问题则更加接近现状背后的真相,也是改革需要攻破的第一道防线。公共艺术课程实施总体概括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管理都依然是“老牛行路”,理论和实践仍然是在旧的模式下运行。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任何制度在变迁中都存在着自我强化的机制。”[5]事实上公共艺术课程现状与其体制改革的滞后不无关系,我国从近代开始就实施以“科学教育”为主导的高等教育,现有的教育格局就是对原来教育体制的强化,即使现在有一种潜在的更优的体制即将代替它,这种“路径依赖”马上会使各种冲突集中显现出来,改革的步伐举步维艰。
那么路径依赖的实质是什么?表面上是一种理念与实际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情况,但实质上就是已有利益团体之间的资源竞争。[6]仅仅从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来说,有三个相关利益团体的竞争,第一个存在于公共艺术课程内部;第二个存在于公共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必修课、基础课、限选课、公选课之间;第三个存在于公共艺术课程与全校范围内其他学科之间。前两个利益团体的竞争其实是工作量和课时量的竞争,关乎课程设置的问题,在目前的高等学校格局中,公共艺术、公共体育、公共外语、公共计算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均已经纳入公共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实施过程中公共艺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没有教育思想的指导,没有教学制度的保障,因此教学利益不能稳定。同时教育部相关政策又规定“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所修的课程总学分不变,公共艺术课程增加的同时其他课程就要减少,公选课程增加的同时必选课程就要减少,这种增减的过程就会有各种团体的利益受到影响。
利益团体关系到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师资。从一个学校的角度讲,根据其发展特色,重点学科的设置已经既定,相应学科的师资也分配到位,教学所需配备的教室、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基地、精密仪器和专业设备等教学物资设施,学校为此已经投入相当数量的经费来配置教学条件,学校的总资源已经分配完成,这是数十年的教育格局下形成的“自我强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现有高校教育体制的融合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会导致学校对教育总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现有的各种教育团体的利益发生改变。调整学科发展方向的另一个压力来自于行政、教学人事的调整,当前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结构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局限,同一个学科专业方向也有细分,这就给师资的重新分配带来了困难,也不利于现有的教学秩序的持续稳定。反之,如果现有的教育格局、教育发展路径保持不变,也就不必付出这些成本。所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了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受阻的本质原因。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代表着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规范化、体系化进程中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所以还没有达到全面整合、深入实施的效果,无法达到全面推行的目的,从上述几个方面的论述中找到了原因。但这些原因不至于让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们感到悲观和失望,而是更加应该对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认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的改革,已经走出了最宝贵的第一步,国家文教政策第一次对公共艺术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体系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品质的不断追求,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在不断推进,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针对公共艺术教育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现领先性、涵盖性、前瞻性等继续做出深入的研究,为构建其教学体系找寻更强有力的基点。
[1]刘 玲.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建设研讨[J].艺术百家,2007(2):194-195.
[2]刘 彦.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误区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8(2):73-77.
[3]金玺铎,贾昕东.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建构对策[J].艺术教育,2006(2):46-48.
[4]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2):74-75.
[5]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5-126.
[6]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0:57-59.
AnaIysis of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Based on ImpIementation of PubIic Art Course in CoIIeges
WANG Yuea,SHI Wei-hongb
(a.Art Education Instruction Center;b.School of Fashion Design&Engineering,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National Policy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plays a guiding role for public art education entering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system.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art courses reflects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subject in the aspects of institutional guarantee,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the dependence o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ought.Aiming at the poor public art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undation,this paper adopts the thought of seeing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status and analyzes from realistic foundation,ideological basis and the problems so as to clarify the thoughts for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after entering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public art course;teaching system;college course;course implementation;course construction
G642.0
A
(责任编辑:李启正)
1673-3851(2014)03-0216-04
2013-12-19
王 越(1979-),女,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学和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