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310024)
“同一”修辞理论视野中的英语写作教学
李晓斌
(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杭州310024)
“同一”(identification)既是认同也是劝说,在修辞传统盛行的西方,“同一”作为主要的修辞思想和环节贯穿英语写作的始终。然而,目前大部分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仍然视语言学习的机械式操练为写作的重点,忽视寻求与读者的认同,难以写出修辞到位、具有劝说力的好文章来。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同一”作为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修辞环节的重要性,提倡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读者意识的培养,并结合相应写作评估方法,为教学以及提高国内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供新思路。
同一;修辞;读者意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在西方传统的修辞中,“同一”作为主要的修辞思想和环节,贯穿写作的始终。西方新修辞学大师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认为:“同一”既是认同也是劝说,“哪里有劝说,哪里就有修辞。哪里有意义,哪里就有劝说”[1]。修辞的目的在于劝说,寻求认同。在寻求“同一”为目的的修辞思想引导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觅材取材(invention)、布局谋篇(arrangement)等修辞策略;这种写作教学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操作,更注重读者和作者的互动作用,主张写作以劝说读者为目的。Moffett指出:若要保证写作教学有成效,任何教写作的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否则教学将难有成效[2]。Britton等学者认为:“作者需要通过了解读者意识来建立和维持与读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其写作的目的。读者意识高必定是代表作者老练的一个标记”[3]。
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大学英语的写作教学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训练写作的方法上,习惯把语言的机械式操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只关注单独词语运用、句间连接、死背套路等所谓的写作策略,不注重甚至忽视读者因素。众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精力讲授语法规则、词汇和句型,学生苦记英语单词、短语、句法和例句,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作文大多缺乏新意,陈腔滥调、套话连篇,缺乏劝说力和读者信服力。在诸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中,学生在写作部分的得分普遍不高,由此可见,英语写作仍然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短板。
本文拟从修辞视角,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一”这一修辞环节的重要性,从培养作者的读者意识入手,探寻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模式,为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探索一条新路子。
伯克的“同一”理论阐明:“同一”代表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具有的一种具体或者抽象的共性,也是人与人之间寻求的一种认同,是作者寻求与读者在思考方式、情感情绪、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谚语或许可用来解释“同一”的概念[4]。从修辞意义上来说,“同一”的目的是由分享共同的动机语言来实现的[3]。作为语言的主要输出形式,写作和“同一”犹如血肉之亲,不可分离。写作也正如“同一”,是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写作是一种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行为,在写作交际领域的“同一”也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思想的交往。它在创造作者世界的同时也引领读者进入作者的世界。读者和作者之间没有实现“同一”就不可能完成写作[4]。如果我们把写作看成是一种作者和读者之间对话性的、交互性过程,那么“同一”将贯穿始终,否则很难实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Richard Weaver认为:语言是说教性的,人类与生俱来是个修辞家,渴望说服别人或者被别人说服[5]。
伯克提出,若你要劝说别人,只有当你能用他者的语言说话、通过手势、语调、秩序、形象、态度、思想等,使你的行为与对方的一致起来,劝说才有可能性。作者—读者的“同一”意味着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读者,这是“同一”的前提条件。例如,在2014年3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问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之时,以“你好”、“谢谢”等中文作为演讲的开端和结尾,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瞬间拉近了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在场的观众大多是英语水平不低的北大师生,但是使用中国观众的母语问好,在某种程度上为奥巴马夫人的演讲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尊重、赞扬、共鸣和认同。从广义意义上来说,了解听众/观众也就是了解读者。当然,作者对读者的了解也并不一定完整。例如,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评判学生作文的读者是与考生见不上面的英语教师或考官,学生对阅卷教师的了解很有限,因此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熟练的写作水平,学生还应该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尽量符合标准的要求,才能实现与读者的“同一”。
作者—读者的“同一”是思想心理的同一。无论作者进行何种类别题材的写作,都应尝试在与读者达成“同一”。学生在写作时,为实现 “同一”的修辞环节,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我的读者是谁?我的读者如果面对相同的话题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我应该对读者说些什么?我该如何向读者展示我自己?我如何才能通过语篇实现与读者的认同和同一?读者对我的观点会产生共鸣吗? 通常所说的对读者适合的意思就是符合读者的心理。
写作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同一”的过程[6]。读者和作者需要“同一”是因为需要靠着共同的经历来交流。交流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共享某一观点或思想。如果读者和作者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那么这种分享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作者唯一能够实现与读者交流的机会就是设想潜在的读者与作者自己分享着对于世界事实的同样的认识和解读。写作和解读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镜子与照镜子者的关系。此外,传统写作评价的原则如清晰性(clarity)、强调(emphasis)、完整性(unity)、生动性(vividness)和多样性(variety)也要求作者尽量弄清读者的观点,来调整、创造一个读者能轻松理解的世界,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同一[4]。
传统修辞中的道德(ethos)、理性(logos)、和情感(pathos)诉求其实也源自于“同一”。当读者能够从作者的言语中推断出作者是一位具有良好道德和博学知识的人时,道德诉求产生了,因为高尚的品德和博学的知识能够反映读者和作者的价值观中共性的部分。当作者的文章具有理性时,理性诉求产生了。一篇理性的篇章,自然而然地能够展示篇章本身的道理和条理,能够使处在相同语境下的读者感受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让读者觉得作者的观点非常有道理,站得住脚。 由于人类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基于人类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如社会观、价值观等,这些标准能够引导人类相似的行为,因此,通常如果两个人拥有近似的价值观等标准,他们会认为那些符合这些标准的论述是理性的。 情感诉求是通过诱发读者情感产生的。由于我们的情感直接反应了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而对事物的判断也能直接反应评判标准,所以,如果文章能够体现与读者类似的标准,那么作者也能够实现情感的诉求。
“同一”代表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具有的具体或者抽象的共性,引导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读者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互动作用下的英语写作模式。这种模式有其深远的理论渊源。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是辩证法的对应物(counterpart of dialectic)[7]。修辞的议题是可以争辩的,既然是可辨的,劝说者就应该时刻设想受众的反应,并根据他们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反应。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理论也旁证了写作的互动性,他认为写作交际必须是以读者为中心的[4]。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传达必须具有特定的文章、有特定的读者的特征。
为了传达这个信息,作者必须对读者有所了解。英语写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觅材取材(也可以称之为构思)、起草(drafting)和修改(revising)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之间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写作的互动模式[3]。与传统修辞不同的是,在这个写作模式中,作者并不只在觅材取材部分考虑读者观点和感受。觅材取材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想法的过程,还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如何进行写作的过程。古典修辞学写作中的修辞五艺(five canons of rhetoric)包括:觅材取材、布局谋篇、文体风格(style)、记忆(memory)和演说(delivery)。写作模式中的觅材取材与古典修辞学写作中的觅材取材有所不同。这种觅材取材的新颖观点在Nida的一篇文章中可见一斑:内在的演说是指用语言去思考,包括预见潜在读者对文章的看法,类似于一种预期发生的反馈[8]。
传统的修辞五艺的对象是演说,在觅材取材部分,其中演说者通过主题(topoi)来发现其论据,但是却并不关注论据本身的排序,而写作中的觅材取材则兼顾内容和形式。起草是指建立文本的过程。起草和觅材取材相互渗透,例如,作者并不一定要下笔写文章,偶然情况下,作者不需要笔墨也能打草稿,即腹稿,没有实现文字符号的可视化。这样的情况下,起草和觅材取材的界限就模糊了[4]。同样,修改是指对文章(无论是已经付诸笔端的还是正打着腹稿的)进行改变和创造的过程。同理,它也与觅材取材以及起草相互渗透。例如,起草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修改。
简而言之,觅材取材、起草和修改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界限。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和渗透的关系。这种关系会随着作者的个性、经历、认知形式、读者的特点以及写作的任务而发生变化。这种写作互动模式在作者、读者和文章主题之间形成了动态的三维关系[5]。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强烈地凸显读者—作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例如:在起草和修改环节,作者要尽力向读者展示了其合理排列的丰富的论据。在起草阶段,对读者感受的考虑则贯穿始终。以一篇作文题目为例:
Nowadays many college students skip classe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such as DotA(魔兽世界), LOL(英雄联盟), etc. What’s your view on this trend? Write an essay for the school newspaper of your university.
本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就大学生因为痴迷于玩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等网络游戏而逃课这一现象,为校报写一篇文章。在起草阶段,作者应先思考,文章的读者是谁?读者对此话题会持何态度?如何才能通过文章实现与读者的“同一”?首先弄清谁是可能的读者,是学校的同学、老师或者是学校的管理者?作者要考虑的因素是其立场、论点和支撑论点的论据需要能够成功说服以上读者。针对不同的读者,提出易产生共鸣的、易于读者接受的观点来产生信服力、有效性甚至影响力。例如,作者观点鲜明,指出逃课打游戏的行为是违反学校规定的,(除了狂热的游戏爱好者)大部分同学都会支持要管制玩游戏逃课的学生,读者至少会同意,玩网络游戏和逃课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业发展的。尤其是对于学校管理者这样的读者来说,对这种现象要采取制止措施,如对此类学生作批评甚至处分。如果这个时候作者要在校报上大肆宣扬逃课打游戏的各种好处,那么其文章压根儿就不会在校报上刊登出来,因为在筛选稿件阶段,编辑作为读者,就会把这篇与一般道理相悖的文章淘汰掉。这个过程反映出了写作互动模式在考生、读者和文章主题之间形成的动态的关系。
对于英语写作模式的研究形式有很多, 在这个写作的修辞模式中,写作被看成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互动从而实现交流的过程。简而言之,这种互动性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作者是一个说理者,渴望实现与读者沟通交流。(2)写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形成一种对话模式,这种模式是活跃和积极的。(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考虑读者观点和感受。
英语写作是觅材取材、起草和修改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需要自始至终考虑读者因素。“对读者的理解、感受、乃至共鸣的可能性,从来就不能不顾及”[9]。如果说写作是以影响读者、受众为导向的,那么作者和读者的同一既是劝说的目的也是劝说的方法。当然作者努力与读者寻求认同,并不意味作者要违背自己想讲的道理,也不意味作者必须屈服于读者。因为作者可以尝试通过寻求认同的方式,让读者接受其希望读者接受的东西,或通过努力甚至可以让读者接受有可能他们起初并不认同的观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同一”不仅是很有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在培养学生读者意识和运用互动作用下的英语写作模式进行写作教学的同时,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运用上文所述修辞途径进行写作教学去评估写作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用以下几种评估方法:图尔明分析法(Toulmin analysis)、劝说力评估法(Pervasive force rating)和整体评估法(holistic rating)。
1.图尔明分析法(Toulmin analysis)
图尔明分析法有三个核心基本参数:主张(claim)、数据(data)、理由(warrant)。除此之外,支撑(backing)和保留(reservation)也是其评分标准。此方法是国外写作研究中非常重要和权威的评估法。图尔明参数显示了文章论题的逻辑性和深度,是劝说力的一个重要指标[6]。劝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由此可以用图尔明分析法来建立读者意识培养。一篇好文章应该具备以上所述的图尔明参数走向标准[4]。
2.劝说力评估法(Pervasive force rating)
劝说力评估法,是针对作者如何使自己适应读者需要而言的。要注意的是,评估人本身也是读者、受众。在挑选评估人的同时,需慎重综合考量评估人的理解力和语言水平,对其要求均比较高。尽管劝说力的评估主观性比较强,评估人仍然要客观地评估篇章的劝说力。是否成功说服读者是其中一条首要考量标准。
3.整体评估法(Holistic rating)
整体评估法是国外流行的一种作文评估方法,最常用的是Diederich设计的整体评估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参数:观点(idea)、结构(organization)、句法(syntax)、措辞(wording)、趣味(flavor)、用法(usage)、拼写(spelling)、标点(punctuation)、连接词(connectives)等组成的技术性细节(mechanics)[10]。鉴于研究主体、研究方向和策略的不同,整体评估根据读者的评价可以划分为高(high)、中(middle)、低(low)三个层次[4],以下评价层次主要从观点、结构、句法和措辞方面来说明。
(1)观点
高:读者认同相信作者的观点。具有洞察力和逻辑性。有足够的观点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每个观点都由论据、事例或者细节来支撑; 每个论点都与主题相关,没有累赘反复的论述。
中:不能很好地向读者展示其想表达的观点。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自认为正确的观点,作者的思想跟主题有一定的关联,但缺少洞察力和创新性。观点没有得到论据或者数据资料的有效支撑,部分观点与主题有些许偏离。
低:读者不相信或不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表达含糊不清,没有充分解释观点,没有事实、数据资料来证明其观点,大部分观点偏离主题。
(2)结构(Organization)
高:能够诱发读者合作,按照作者意图行事,引文新颖有趣、发人深省,文章顺序循序渐进,有条理。每段话的观点排列紧凑,每部分都由具体的数据、细节有条不紊地支撑着。
中:作者不能成功诱发读者合作、按照其意图行事。引文有趣,或者没有引文,文章有主题和细节,但是不够有条理,没有结论或结论不能很好的概括文章的主旨。
低:没有引文和结论。严重偏离主题,段落排列混乱,观点、细节紊乱。
(3)句法(Syntax)
高:能够成功向读者展示在掌控句子结构方面的自信,句子结构丰富,长短有序,无语法错误。
中:作者对句子结构有一定的掌握,偶尔会有令读者迷惑的句式,几乎没有语法错误。
低:句子结构有很多的错误,读者没有耐心读完全文,句子结构零散,句式重复过于简单,喋喋不休,多处语法错误。
(4)措辞(Wording)
高:措辞新颖、独具匠心,向读者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思想,几乎没有不恰当的用词。
中:措辞老套、无新意,算不上用词错误,但不是很符合大众的表达习惯。
低:词汇量有限、措辞稚嫩,不能向读者有效表达作者思想,用词不得体。
上述所列评估方法仅供参考,其中各项参数的设置,以及要考虑的评价标准会因为研究主体、作者以及部分评估者(可以是除了教师以外的不参加写作的其他学生读者来评价)的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读者的主观性而受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涉及实证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参数和评估方式。
在下一阶段的实证研究中,笔者将运用本文列举的评估方法检验作者—读者交互式写作教学模式效果,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写作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去寻求与读者的“同一”?学生的读者意识是否得到有效提高?(2)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否得到有效提升?(3)读者评估以及反馈意见如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评估方法的参数设置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英语写作本身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科目,所以很难找到非常理想的、完全客观的写作评价标准和体系。另外,学生的英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盲目提倡实现作者—读者“同一”,而完全忽略对学生英语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提高,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培养,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1] Burke Kenneth. A Grammar of Motiv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61.
[2] Kirsch G, Duanne H.A Sense of Audienc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M].New bury:Sage Publications, Inc,1990.13.
[3] Britton J,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Writing Abilities[M]. New York: Macmillan, 1975. 58.
[4] 邓志勇. 英语修辞学与写作研究——一种修辞模式[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9, 42,49,57, 199.
[5] Foss Sonja K,et al.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Rhetoric[M]. Long Grove:Waveland Press Inc,1985.158,161.
[6] 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 现代外语, 2002, (4): 408-417.
[7] Aristotle.Rhetoric[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54.19, 24.
[8] Nida,Eugene A. The Role of Rhetoric in Verbal Communication[J]. Language & Communication,1990,(10):37-45.
[9]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6.
[10] Diederich P. Measuring Growth in English[M].Urban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1974.104-106.
(责任编辑:金一超)
Identification:aCrucialRhetoricalLinkforCollegeEnglishWriting
LI Xiao-bin
(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4, China)
With time-honored rhetoric tradition, western students write to persuade audience. Identification, which aims to persuade audience, runs throughout the whole writing process with rhetorical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Yet in China, most of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classes give more priority to the mechanical drilling of vocabulary, grammar, sentence patterns, etc. Lacking the awareness of audiences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Chinese students perform unsatisfactorily and poorly in English writing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oose structure and unconvincing arguments. With a new rhetorical perspective, this essay aims to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audience awareness in English writing, advoc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udiences with writer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provide new evaluations of their writings, and a new wa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in China.
identification; rhetoric; audience awareness;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2014-03-04
李晓斌(1986-),女, 浙江苍南人,硕士,从事教学法和西方修辞学研究。
H315
A
1006-4303(2014)09-03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