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夷馆的学生管理模式考证

2014-01-21 14:29
关键词:上海古籍出版社监生四库全书

任 萍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明代四夷馆的学生管理模式考证

任 萍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明代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多语种翻译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辅修学习发展为专业学习,不同时期学制有所不同。四夷馆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生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四夷馆学生的待遇优于一般的国子监监生,通过考核可以成为朝廷后备官员。

明代;四夷馆;学生管理

明朝之初,百废待兴,既要恢复经济,又要稳定局势。面对前元的残余势力以及周边的动荡因素,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成为明朝廷治国策略的重要一环。鉴于对外交往活动的频增,朝廷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番语的翻译人员,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多语种学校兼中央翻译机构——四夷馆便应运而生。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在翰林院下设四夷馆,挑选学生入馆学习,承担明朝廷与其他国家与地区往来文书的翻译事务。据《大学衍义补》载:“我文皇帝始设八馆……盖此一事似缓而实急,似轻而实重。一旦外夷有事上书来言其情,使人人皆不知其所谓,或知之而未尽,则我所以应之者岂不至相矛盾哉?非惟失远情,而或至启边衅者亦有之矣。我文皇帝专设官以司之,其虑远哉!”*邱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12·大学衍义补》,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77页。可见,四夷馆的设立是重要且必要的。作为教育机构,其主体是学生。四夷馆的学生管理模式反映了我国古代翻译教学的发展情况,为清代京师同文馆以及近代外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外语院校的学生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学习模式

四夷馆设立之初,学生主要来自国子监。为了提高监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明朝廷规定监生在学习翻译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儒学科举考试。这一时期四夷馆学生的学习模式可以看做是辅修式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模式非但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越来越背离学习翻译的主旨。四夷馆学生往往潜心于科举考试,故明朝廷遂将翻译学习专业化。

(一)辅修学习

据《明太宗实录》卷六五“永乐五年三月癸酉”条载:“命礼部选国子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习译书,人月给米一石,遇开科,令就试,仍译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置馆于长安右门之外处之。”*《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页。明朝廷从国子监中挑选监生进入四夷馆学习,学生在学习翻译的同时仍然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从学习模式来看,这一时期的学生是以辅修形式进行翻译学习的。又据《春明梦余录》卷五二“四译馆·謇斋琐缀录”载:“永乐间,尝选举人、监生习四方译书,恐其妨旷本业,乃命会试卷尾识译书数十字,三场毕,送出翰林定去取,仍送入场填榜,盖优典也。然既登第,仍官馆中习译书,如许道中先生是也。”*孙承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9·春明梦余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5页;第66页。为了防止兼习举业的学生影响翻译学习,明朝廷要求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要在卷末翻译文字。考试成绩合格者承认学历,留在四夷馆中任职并继续学习翻译。可见,四夷馆设立之初既没有专门的生源,也没有采取专业化学习。这表明,明朝廷虽然开始关注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古代翻译教学专业化的推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监生兼习翻译虽充实了四夷馆的学生生源,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据《春明梦余录》卷五二“四译馆·謇斋琐缀录”载:“盖资稍可进,辄习举业,而译书不复精,徒藉为科第之捷径,故争趋者众。天顺八年(1464),彭可斋始建白如制去取于内,不复送出院。”*孙承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69·春明梦余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5页;第66页。可见,译字生中天资聪明者大都专攻科举,而不精通翻译,进入四夷馆学习被视作参加科举考试及第的捷径,这样使民间子弟对四夷馆趋之若鹜。天顺八年,翰林学士彭时提出建议,希望译字生的选拔考试全在四夷馆内部进行,学生不再送出翰林院。这也说明了,作为辅修性质的翻译学习无法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势必会影响到翻译的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将翻译学习专业化。

(二)专业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翻译,成化年间明朝廷下令禁止译字生通过科举考试另谋出路。据《明宪宗实录》卷五六“成化四年(1468)*年份系笔者加注,下同。秋七月丙戌”条载:“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等言……今后不许取入内阁贴写,设或用人贴写,至考满升授,止循常例,庶使人无舍此慕彼之心,本业可精矣……今后子弟入馆,俱令专习本业。如有志科举者,宜如科场例告试,不必仍写番字送内阁。如此,庶习译者不必习举而分其志,中举者不必兼译损其名,译书、科目两无所误。若系监生、举人选充者,仍如前例。从之。”*《明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154页。可见,当时译字生的地位仍然较低,学习翻译被认为是有损名誉。因此,明朝廷需要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学生习译的积极性,限制习译学生外流。据《四译馆增订馆则》(以下略称为《增订馆则》)卷一载:“弘治三年(1490),礼部题奏钦依,四夷馆子弟专习本等艺业,不许假以习举为由别图出身。”*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1页。从此,四夷馆开始以专业学习的模式展开翻译教学。

二、学制与考核

四夷馆设立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学生考核制度,学制与学生考核主要参照儒学科举制度进行设置。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发其学习翻译的热情,正统年间(1436—1449)朝廷对四夷馆学生的考核进行了规定,制定了奖惩细则。景泰年间(1450—1457)四夷馆学生的学制基本定型,弘治年间(1488—1505)朝廷进一步规定了学生的考核制度。

(一)学制

一般认为,四夷馆学生的学制为九年。*乌云高娃:《14-18世纪东亚大陆的“译学机构”》,《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3期,第80-83页。这应该是从学生进入四夷馆到被朝廷授予官品为止的时间。实际上在四夷馆发展的不同时期,学制也有所不同。据《明太宗实录》卷六五“永乐五年三月癸酉”条载:“遇开科,令就试,仍译所作文字,合格准出身。”*《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页。可知,四夷馆设立之初,学制与考核办法均参照儒学科举进行,尚未形成专门的制度。*王雄:《明朝的四夷馆及其对译字生的培养》,《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第62-69页。为了鼓励学生习译的积极性,明宣宗时期对四夷馆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规定学生入馆学习满一年后进行考核。据《明宣宗实录》卷一一二“宣德九年(1434)八月戊辰”条载:“选监生王瑄等及官民子弟马麟等各三十人以闻,命指挥李诚、丁全等教之,翰林学士程督之,人月支米一石,光禄寺日给饭食,习一年能书者与冠带,惰者罚之,全不通者黜之。”*《明宣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522页。可见,四夷馆逐渐建立了单独的学制及考核要求。

正统年间,明朝廷对四夷馆学生的考核办法再次进行了规定。此时的学制虽然仍为一年,但从入学到授予官职至少需要两年,考核成绩未达到优秀的学生,参照监生历事制度,允许一年后再试。据《明英宗实录》卷二三“正统元年(1436)冬十月甲子”条载:“行在礼部尚书胡濙等奏,四夷馆旧习夷字及新习者六四人,俱照例会官考试,出身次为三等。上命一等者冠带为译字官,逾年再试,得中授职;其二等、三等及有新习者,亦逾年再试,遂著为令。”*《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6页。掌握一门语言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明朝廷适当延长学制及对学生的考核期限,这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正统末期,明朝廷延长了译字生授职考核再试的年限。据《明英宗实录》卷一四四“正统十一年(1446)八月己酉”条载:“吏部尚书王直等奏,四夷馆译字官一十四人,照例会官考试,次为三等。上命一等授鸿胪寺序班,仍习夷字;二等、三等,过二年再试。”*《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42页。可见,明朝廷对习译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延长了译字官授予职务的再试年限。

从景泰年间开始,四夷馆学生的学制基本定型为三年。据《明英宗实录》卷二三二“景泰四年(1453)八月己酉”条载:“今后乞依永乐年间例,于国子监拣选年幼聪俊监生,送馆习学,三年依例考试,中式者授以译字官,不中者仍令习学,以待再试,庶革奔竞之风,而得实才之用。从之。”*《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082页。这相当于今天外语学习的专科学制,明朝廷将学生进入四夷馆到授予译字官的学习年限定为三年,基本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门语言。

天顺年间,明朝廷明确规定了学生初试后的再试年限。据《明英宗实录》卷三五二“天顺七年(1463)五月丙辰”条载:“礼部奏:本部会同各部并都察院堂上官及谙晓译字官考试,翰林院四夷馆习学番字子弟蔡蕙等十人为一等,应授以译字官;蔡振等六人为二等,仍习学二年再试;傅泰等二人为三等,仍习学三年再试,不支月米饭食;张昂等三人不中,应黜为民。从之。”*《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065页。这种规定体现了明朝廷在翻译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积极方面,使四夷馆学生的学制及考核进一步合理化。

(二)考核

正统年间明朝廷对四夷馆译字生的考核制度进行了规定,为“三级评分制”,并制定了赏罚办法。据《明英宗实录》卷四六“正统三年(1438)九月壬辰”条载:“行在礼部奏,会官试得四夷馆谙晓回回等字官并监生子弟冀武等三十二人第为第三等,请定其赏罚。上命一等有官者,月加折钞米二石;兼官者,与冠带;二等、三等,月减折钞米一石,使知自励。”*《明英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91页。据《礼部志稿》卷九二“译职·试译字生三等法”条载:“正统五年(1440),礼部尚书胡濙会官考翰林院四夷馆谙晓百夷等字监生并子弟,得十九人为三等以闻。上曰一等者为译字官,仍加俸钞,二等三等者令再习译字,俟期年考之。”*林尧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编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8·礼部志稿》,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81页。在对四夷馆学生进行考核时,明朝廷贯彻了赏罚分明的原则。

弘治三年(1490),明朝廷规定了译字生的晋升考核制度,即“三六九年升职法”,不同生源的考核方式也不相同。据《明孝宗实录》卷三八“弘治三年五月戊午”条载:“定四夷馆翻译考选之法……子弟务须专习本艺,精通译语,谙晓番文以备应用,不许假以习举为由别图出身。三年后,本院同本部会官考试,中者为食粮子弟,月给米一石。又历三年后,仍前会考,中优等者,与冠带为译字官,月米如旧。又历三年会考,中优等者,授以序班之职。其初试不中者,许俟三年再试,再试不中者,许俟六年三试,三试不中者黜为民,中者食粮、冠带,除授如例。监生初入馆,准坐监食粮习学,三年后考试中者,月给米一石,家小粮如旧。又三年再考中者,与冠带。九年考中优等者,授以从八品之职,习译备用。其初试、再试不中,准如子弟例三试,不中者仍送还本监拨别用。其兼习举业者,非精通本业,亦不许入试,庶使人有定志,译学可精。”*《明孝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02页。四夷馆对不同生源的不同考核方式虽然体现了监生相对于一般子弟的优越性,但也容易滋生监生的懒惰习性,具有时代局限性。

嘉靖年间,明朝廷对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据《增订馆则》卷一二“文史·题奏类一·嘉靖元年(1522)礼部题复严规制稿”条载:“今奏前因,看得各馆官生凡送考食粮等项,不中俱有再试之例,固朝廷宽大之恩也。但各生中间委有愚顽不学,屡考无成者,若容再试,终知无用。合无今后习学三年,考不中者径黜为民,六年冠带,不中者给以冠带荣身,九年授职,考不中者授以应得职事,俱令回籍闲住,免其终身差役。其有资禀,年岁相应,量终有成者,听翰林院酌量方许再试。”*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将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直接黜退,这体现了明朝廷对四夷馆学生要求的提高;对于授职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也给予相应官衔,则体现了明朝廷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朝廷对四夷馆学生的考核要求有所放松,这主要是为了确保有充足的在籍学生学习翻译。据《明世宗实录》卷三一六“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庚子”条载:“礼部覆给事中厉汝进奏,欲将译字、通事官生会同大臣从公考校,甄别去留。照得前项官生在馆人数甚少,若复重加查革,未免一时乏人。”*《明世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909页。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考核方式,体现了明朝廷在四夷馆学生管理中因时制宜的政策。

为了提高考试效率,避免人力浪费,明朝廷规定四夷馆学生“十人以上会考,十人以下搭考”。*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页。学生可以在学习年限即将期满时,申请搭考。据《增订馆则》卷一四“文史·公移类·搭考授职”条载:“译字官有将近九年先期告搭岁贡考试者,一体收考,考中者候满日送部具题授职。”*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页。可知,译字官学习九年即将期满时,可以先行搭考岁贡考试,成绩合格者学习期满后再授予官职。如果学生因故未能按时参加考试,则可根据情况放宽搭考的人数限制。

三、学生待遇

待遇的保障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前提,也直接关系到明朝廷翻译人才培养的成效。为了鼓励学生习译,明朝廷不仅提高译字生的地位,而且对其及家属也给予生活方面的保障。译字生享有相应的公粮与公假,在购置房产等方面还可享受优惠政策。

(一)身份地位

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翻译人员的地位都不高,“前代宾馆、典客诸令垂,皆以接待人使为重。而译官之职,则自西汉以后,概未之见,至明始重其事。”*纪昀等:《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页。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译字生的地位与待遇。永乐五年(1407)四夷馆设立之初,明朝廷规定译字生可以参加会考,“合格准出身”*《明太宗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页。,承认其学历。永乐九年(1411),明朝廷规定四夷馆译字生“等进士第,改庶吉士”*黄佐:《续修四库全书749·南雍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除了提高译字生的地位,明朝廷为译字生提供的待遇也非常优厚。

(二)生活保障

为了保证四夷馆学生能够专心学习翻译,明朝廷还为其家人发放食粮。据《南雍志》卷二载:“永乐十二年(1414)春二月,令冠带举人监生林超等习百夷字,月支教谕俸米二石,家属月支米一石;岁贡监生石庆等习回回字,月支米一石,家属月支米六斗。”*黄佐:《续修四库全书749·南雍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除了发放公粮之外,明朝廷还为译字生提供柴、肉、酒、木炭以及纸张等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补贴。据《增订馆则》卷八“俸廪”载,译字生“每月柴一百斤,折银一钱二分五厘。”“每日肉半斤,折银一分二厘,每月折银三钱六分,今裁减三分之一,见今每月支银二钱四分。”“每日百米八,合每月二斗四升,天启六年十二月内裁减三分之一,见今每月该米一斗六升。”“每日酒半瓶,正月至四月该米一石二斗,九月至十二月该米一石二斗,今裁三分之一,正月至四月支米八斗,九月至十二月支米八斗。”每季度“译字生每名纸七十五张,笔六枝,墨三锭。”“每生一名口盐一百三十斛,闰月加十五斛。”*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1-573页。上述四夷馆译字生所得柴薪、酒肉等,都由光禄寺发放。

(三)公假

四夷馆学生学习期间可以享受公共假期。据《增订馆则》卷三“典制·诸生公假”条载:“诸生旧例逐日进馆,故有每年假期。近日既改三、六、九日进馆,则假期似不必重开矣。但遇假日,例免仿课,特酌书于后,以示存羊之意。遇期委官,具公假帖批示可也。每月放粮假一日,圣旦假三日,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假各一日,端阳、重阳各假一日,冬节前后假六日,岁暮自二十四日假至新正月上旬,择吉赴馆,上元灯节假至二十三日赴馆。”*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页。这样算来,四夷馆学生每年的公假有四十多天。

(四)晋升

四夷馆的学生学习期满后,可以通过会考晋升官职,成绩优秀者还有机会被推荐到内阁办事。如前所述,弘治三年(1490),明朝廷规定了翻译考核的方法,即“三六九年升职法”。即学生进入四夷馆学习三年后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能够领取公粮;再过三年考试,成绩优秀者晋升为译字官;再过三年考试,成绩优秀者授予序班职务,成为朝廷正式官员。在四夷馆学生出身的官员中比较有名的是韩定。据《增订馆则》卷一载:“时诏求通夷字者,大学士李贤以太仆寺卿韩定应诏,入奏夷音译字之说。上悦,赐宝钞、锦绮,定家京师。正统初,以儒生送入翰林习学夷字,精于业,授鸿胪序班。景泰初,选入内阁办事,以精楷书,升中书舍人,历吏部员外郎,中提督四夷馆,事至太仆卿定,事亲孝处,兄弟友爱,天性俭约,居官四十余年,在内阁书制诰,朝入暮出,无或少怠,处僚采以义,待生徒以礼。一时入馆习夷字者无不谙晓。”*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1页。可知,太仆寺卿韩定正统初年进入四夷馆学习,考核成绩优秀,被授予鸿胪寺序班,官衔升至太仆寺卿。由于其孝敬父兄,为官清廉,为官四十多年勤恳敬业,成为四夷馆学生的楷模。

(五)其他优待

明朝廷在提高四夷馆学生地位与待遇的同时,还给予其他优免政策。据《增订馆则》卷三“优免房号”条载:“四夷馆官生,如系在京人氏,例得优免房号,有龚敏学比例具呈事例。”*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页。可知,四夷馆学生如果是京城出身,则可以获得房号的优免。据《增订馆则》卷三“优免报商”条载:“本馆译字官生,例应优免报商,有吴应登比例具呈翰林院,转移手本武库司除豁讫。又崇祯元年,该本馆少卿朱奉批具呈内阁,题请优免商役,奉有明旨在卷。”*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页。可知,为了体现对译字生的优待,明朝廷规定四夷馆学生可以优免商役。

四、学生出路

明朝廷设立四夷馆是为了适应频繁的对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四夷馆学生在学有成效后主要从事朝廷的翻译事务。译字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经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晋升为朝廷正式官员,任职的同时继续留在四夷馆内进修。译字生不仅可以通过会考晋升官职,成绩优秀者还有机会被推荐到内阁办事,也有可能被调遣到其他文职部门以及边境要塞任职。

(一)会考升职

四夷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晋升为译字官,在从事翻译事务的同时继续留在四夷馆内学习,考试合格者可以晋升为朝廷正式官员。据《增订馆则》卷二“会考食粮”条载:“凡生徒入馆肄业三年,例该起送赴部会考食粮。”*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页。可知,学生进入四夷馆学习三年后,按照惯例需要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考,成绩合格者给予公粮。又据《增订馆则》卷二“会考冠带”条载:“弘治三年(1490)题准事例食粮子弟,又过三年,仍会考,中优等者与冠带,作译字官,仍给米一石,不中者黜退为民。又嘉靖元年(1522),礼部题准事例内阁,六年冠带,不中者给冠带荣身。”*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译字官在馆办事三年后,考核成绩优秀者可以晋升为序班职务。学生在四夷馆内学习的同时有机会参与朝廷文书的翻译事务,而在晋升官职之后,在翻译文书的同时还要继续留在馆内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原则,对今天的外语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二)调任其他部门

四夷馆学生除了通过考试晋升官职以及继续留在四夷馆内从事翻译、教学工作之外,还有机会被调到其他部门任职。据《增订馆则》卷三“业儒入试”条载:“习译诸生间,亦有傍通儒业者,每遇试期,据呈考选,择其文理优长,行无过碍者,备由开呈内阁发本院,转送顺天府,入场或曰旧规,只考送本院送试。”*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可知,四夷馆学生在学习翻译的同时,如果精通举业,则可以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文理兼长,没有过失者,将会被送到内阁备用。又据《增订馆则》卷三“文华拣选”条载:“文华殿书办缺人,诸生有精于楷书,愿赴考者,据呈考择手本送院,转送礼部拣选。”*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可知,由于文华殿缺少管办文书的官员,便从四夷馆内挑选精通楷书的学生,送到礼部备选。四夷馆的学生还可能被选派到边关要塞,负责出入境人员的审核工作。据《增订馆则》卷三“差官喜峰”条载:“大喜峰口差官一员,验放进贡夷人,三年一更……万历三十六年(1680)二月,以林洲不愿往,选译字生王子龙前去,题准作实授冠带,给与应得柴薪。”*吕维祺等:《续修四库全书749·四译馆增订馆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页。

综上所述,明代四夷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多语种翻译学校。其设立之初的生源主要为国子监监生,在学习翻译的同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学习模式类似于今天的辅修学习。后来为了保证四夷馆的生源及教学质量,明朝廷禁止译字生通过科举考试另谋出路,即改为专业学习翻译。在学制与考核方面,四夷馆设立之初尚未形成专门的制度,参照儒学科举进行。正统年间,明朝廷对译字生的考核进行了规定,为“三级评分制”;景泰年间,四夷馆学生的学制基本定型为三年;弘治年间规定了翻译考核的制度,为“三六九年升职法”。为了鼓励学生习译,明朝廷提高了译字生的地位,并在待遇上给予保障。学生学习期满后,可以通过会考晋升官职,优秀者有机会被推荐到内阁办事,也有可能被调遣到其他文职部门以及边境要塞任职。虽然四夷馆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对于学生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对今天的外语教育来说具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 毛红霞)

O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of the Ethnic House in Ming Dynasty

REN Ping

(Foreign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he Ethnic House is the first government-run multilingual translation school in China. The learning mode developed from minor learning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e academic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not the same. There was a comprehensive student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system in the Ethnic House. The treatment of the Ethnic Hous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Imperi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could pass the exam to become back-court officials.

Ming Dynasty; the Ethnic House; student management

2013-06-06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JCMY13YB)

任萍,女,宁夏银川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史、中日文化交流史。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1.012

猜你喜欢
上海古籍出版社监生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钱谦益诗作中的自我指称与身份建构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邻父伐树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登楼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