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中荣
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性卒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性卒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者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性卒中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还要掌握国际卒中介入治疗诊疗研究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1.1 培训对象的特点 培训对象临床背景不同,临床理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且培训对象的介入操作技术水平也不同,有的为新从事着,有的已经从事该专业多年。培训对象对自身的要求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尤为重要。
1.2 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的特点 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技术主要用于解除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到预防卒中的目的。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不仅涉及复杂的缺血性卒中理论知识,还包括神经介入技术的培训,这就要求授课讲师在对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内容非常熟识的基础上,
2.1 建立一体化的缺血性卒中理论培训体系缺血性卒中的介入治疗理论知识包括神经解剖、脑血管解剖及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学等。由于从事缺血性介入培训对象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因此,实行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培训有助于使不同的培训对象达到同一理论水平,有助于后期的培训。同时,在进行理论知识培训时,还要根据培训对象理论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面对面进行教学,也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1-2]、多元化[3-4]等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2.2 建立严格的缺血性卒中介入操作规范 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是高风险手术,稍微的操作失误就可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进行规范化、统一的介入操作流程培训。首先,授课讲师应通过介入技能考核并获取相关资质后获取带教资格;其次,培训对象在实践操作前进行模拟操作或临床跟台操作,对模拟操作的质量和跟台的数量要有严格的规定;最后,培训对象经过严格的培训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
2.3 先进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缺血性卒中的介入培训。①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5]:手术视频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内容丰富、表达力强的特点,有助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授课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讲解,让培训对象参与到求知的乐趣中。②培训对象参与介入术前的讨论:要求参加培训的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手术方案,提交带教老师讨论,带教老师根据情况给出建议,起到实践互动的作用。③采用PBL教学模式,介入操作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是个体化的操作,以问题为中心,使培训对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也提高了他们自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点面结合的反馈式培训方式 除结合多媒体、重视培训对象的实际参与等教学方法外,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还重视点面结合的反馈式培训方法。反馈式培训是双向的,培训对象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应有反馈;对于培训对象遇到的问题带教老师也应有反馈,二者之间实现及时有效的互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在具体实施上,首选是面对点的反馈。培训对象在介入培训前先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摸清各培训对象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进行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培训后再次对培训对象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介入技能培训;其次,在介入操作培训阶段,培训对象与带教老师之间的互动是点对点的,老师了解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后,根据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对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急诊介入科顺利完成了对缺血性卒中介入医师的培训任务。培训对象在缺血性卒中理论知识,介入操作技术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规范化的操作技术及点面结合的反馈式培训模式获得培训对象的一致好评。
1 陆菁菁, 赵性泉.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在血管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79-80.
2 红梅, 罗德欣, 刘阳. PBL教学法及其对临床教学的作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2:90-91.
3 刘浩, 廖达光, 张天一. 多元化教学法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1117-1118.
4 张亚清, 程晓刚. 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卒中杂志, 2013, 8:417-418.
5 赵性泉, 王春雪, 王拥军, 等. 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卒中杂志, 2008,3:936-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