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出来的文化

2014-01-20 01:23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提供
中国收藏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漆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提供

在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中,“坐”是一个重要的行为动作,由此而诞生的“坐具”也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个涉及范围广、内涵丰富的概念。“坐”为动词时,以一个动作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起居文化与礼仪文化,记录着民族文明的历史。中华民族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及宽容的襟怀,由席地坐改变为垂足坐,起居方式的改变直接左右了其文明的进程,坐具由席到床、榻、枰、胡床、椅、凳、宝座等逐渐扩大类别。

日前,“凿枘工巧”——中国古坐具艺术展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行,以中国古代坐具为展示主题,荟萃了来自海内外藏家手中的珍藏,展品时间跨度自辽金至民国近千年,展品近百件,并配有中国家具高科技多媒体演示。展览力求细致、科学、全面地呈现中国古坐具艺术基本完整的体系和样貌,将传统文化精髓以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传达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意境。本刊特撷取数件古典坐具精品,让读者虽未身临其境、却仍能够从纸面上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享受文化与智慧的洗礼。

明 黑漆交椅

在椅类之中,交椅有可能是最独特又最如谜的。其造型像汉人的半圆凭几或者方椅靠背与胡人的马扎底座联姻组成的。交椅最早出现应该始于辽宋时代。究其来源已无从考证,不管究竟从何演变而来,在慢慢地发展过程里,最终已不再是平常百姓所能够使用的家具。其使用者的地位逐步提升,最终达到了顶峰,为达官贵人所专用,皇帝和贵族们在宫外出游之时经常用到,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传世的明代交椅罕见,尤其圈背的样式。此把扶手流畅而卷头自然,攒框的靠背如意开光与亮脚充满与简洁,整体的形貌有明代贵族的气势。

清乾隆 紫檀“风光和雅”嵌大理石拐子扶手椅

此扶手椅通体饰拐子纹,线条简洁。背板凸雕“风光和雅”,下嵌云石,与文字情趣相和,整体端庄大气。

明晚期 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

此鼓凳为圆形大理石面心,上下各饰一圈铜钉,仿藤编效果,费工费料,但效果极好。其造型经典,浑圆饱满,是鼓凳中的精品。

明末清初 黑大漆南官帽椅

此椅整体造型朴质凝练,光素无饰,具儒雅之气。矮靠背,宽坐面,侧脚收分适度。三弯式靠背板依合人体斫制而成,各部曲线恰到扶持。其扶手线条曲转流畅,烟袋锅榫卯处转折自然,与波折微妙的鹅脖相接,形韵俱佳。

通体批灰、髹黑大漆,除在腿、枨处有少许漆皮伤损外,其余部位均保存完好。其漆质上乘,色泽古雅沉穆,且得数百年造化,断纹满布,梅花断、牛毛断等纹络纵横。

此椅出自晋南地区,明味十足,造型与工艺不让同时期的黄花梨制器。

清早中期 南官帽椅

此椅子即南官帽椅的样式,产于华北,有清雅文气的容貌。高狭窄之靠背与大弧形塔脑有温柔高僧的气质。

明中晚期 黑大漆麒麟纹圈椅

圈椅形体端庄沉稳,雍容大气,布局经营繁简得当,加之工匠的精湛制作,使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其材质为山西本地所产榆木,披麻、挂灰、髹黑大漆,断纹密布,因部位不同呈牛毛断、小蛇腹断等。

椅圈三接,靠背横竖材皆起剑脊棱,四抹,最上部为如意形开光,中间为麒麟纹花板,上下为剑环式开光内嵌骨板,下部亮脚两头翘如云头。C形或S形连帮棍,前后腿上沿皆设成对挂牙,垂至椅面,中上段雕为卷草。椅面冰盘沿上打洼,下收凹线,隐见棱角。椅面下四周皆为高拱罗锅枨顶刀把牙的做法,这在椅具中较为少见。

此圈椅制式别具一格,距今为止所发现近似者之数量(包括残缺的)不过几十件,且年份不一。综合考证,此椅应为明代中晚期晋东南官家旺族所有。

黑大漆描金彩绘靠背椅

明《遵生八笺》曰:“禅椅较之长椅,高大过半。”此椅椅面宽大,软屉,直靠背,可容跏趺坐,为打坐之用,故亦可称之为“禅椅”。

此椅为榆木所制,椅面四平,前大边因年久磨损、风化,边角已呈圆形。壸门牙板,中设分心花,雕琢刀法爽利,腿足中部上翻花牙,挖缺做,与内翻马蹄腿呼应,马蹄下有承足。宽阔的弧形靠背,圆形直搭脑,以荷叶斗栱式腿足承托;后背三攒,上部如意开光内镂雕卷草纹,中镶素板,下设壸门亮脚;两边分设卷草纹海棠形开光及壸门亮脚;两端抱鼓墩,地栿、抱鼓、站牙,一应俱全。

整器淳朴凝重、古风扑面,细细观察,尚可于靠背、座面下牙板等处,发现残留的漆灰痕迹,上面描金红色花卉纹样依稀可见,显然该椅当初为黑漆彩绘之作。其漆层与灰层均较薄,源于靠背结构复杂、雕饰精细。薄漆薄灰既对器物起到了保护与装饰作用,又可使细节得以充分体现,故常施于雕琢精细的器物之上。

清中晚期 榉木圆椅

明清时代,圆凳与圆椅都是传统的样式。绘画中的不少,但是传世的罕见,尤其是圆椅。此把圆椅产于江南,不大而有小姐的气质。圆靠有卷头背板与拐攒接围子,圆坐彭腿有拐子浮雕与内转卷足。

猜你喜欢
大漆
大漆文创设计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天然大漆在山东地区古琴中的运用研究
论传统漆艺在本体语言中的美则
传统色彩如何在现代漆艺中得到继承与创新
百里千刀一斤漆 薪火相承守匠心
金缮:延续器物芳华之美
乔十光百余幅作品将亮相国家博物馆
大漆十问
为陶穿漆衣
犀皮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