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夜·大钱小报

2014-01-20 01:23其章
中国收藏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钱心痛小报

其章

我有记账的好习惯,20年来一笔一笔从未漏记。月底小结,年终总结,所以20年来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每年花了多少?我是有根有据的。2013年花了一笔大钱买了一堆小报。“大钱不大”,因为如今是“亿元时代”,你的所谓大钱能大到哪去呢?“小报不小”,民国小报最能体现民国的万种风情,好玩得很呢。

说实话,这笔买小报的钱对于我的财政实力来讲的确要算“大钱”,当时很是“纠结”——心疼钱花猛了。不久,我看到了香港收藏家许礼平先生的一段话,心中立刻舒展多了。许礼平道出了一条收藏的真理:“买古董,定真假是一难。真假已定,则价值位置又是一难,这两者肯定下来,便该是‘心痛和‘后悔的选择。其分别是:花钱会‘心痛,但‘心痛会随时间慢慢淡忘。但买不到的‘后悔,则是会与日俱增的。”以往我们“后悔”的教训还少么?

民国报纸以前也买过一些,没大用心也没有列为专题,碰到价钱合适就随手买一点儿,不成规模也不成系统。比较大手笔的有几回,这里的“大手笔”不是指钱,而是报纸的数量。其他收藏多为一件一件地买,一般而言,买旧报纸少则几十张多则成百上千,上万张的“一枪打”也不是没有。前几年在琉璃厂旧书市。一下子买了十几个合订本(报纸一般是一个月一合订),其中年代最老的是《益世报》。所费不多,200多元而已。如今这样的旧书市已成绝响。另有一回是在北京报国寺地摊,一沓子从“八道湾十一号”流散出来的民国小报,书贩要了我900元,我没还价。“八道湾十一号”是鲁迅买下的北京第一所住宅,后来归周作人长期使用。见到这个门牌号里散出来的货色,你还犹豫什么?

地摊慢慢褪去光华,网络取而代之。那次的机会来自某旧书网。一沓搅拌在一起的旧报,真正的“断烂朝报”,卖家称之为“民国清末混杂破报纸一堆(还有点资料价值,宝者自鉴)”。对于这捆“面目不清”的报纸,我抱着撞运气的念头买下了它。它不但烂,还散发着霉气,我趁着夜寂人静才敢一张一张剥离,一张一张揭开,不能让家人看到,更不能让她闻到。当天的日记:“晚整理断烂朝报,不敢让她看见,太脏太味,碎屑撒了一桌一地。很有些早年间的报纸,清代的《新闻报》即好几十张。旧报纸亦趣味无限。人生如蚁,真是可怜;所见未广,真是可怜。”

再回到2013年的这次“说大话拾小钱”的买报记。那是一个初秋的丽日,心身才从溽暑的煎熬下解脱出来。此时读到一个拍卖目录,满眼都是买不起的货色。也有些“无底价”,但久经拍场的人都明白“无底价”往往就是“无底洞”,无底价往往窜得比有底价还猛。此外,我还有个“个人经验”,我的收藏经历中极少有捡“漏”的福气,多是使了强的,超预算的,努着劲儿买的。

“不幸而言中”,这句话好像为我量身定做。好不容易在这期拍卖目录上看到这摞“颇合吾意”的民国小报;好不容易凑齐了现款;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过心”的朋友委托他代拍(并约定了出价的上限);好不容易查找资料备妥了课;好不容易等到了开拍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了拍卖小报的那个号码。朋友在手机里给我“现场直播”,乖乖!我俩的手机都未在这个当口掉链子。“一千!三千!五千!八千!一万二!一万五!还加不加?二万一!二万五!二万九!还加么?三万二!……”具体多少钱成交,恕我不透露了,万一传到她耳朵里,我以后还想不想买书了?所谓不幸言中,即指成交价远超我的“约价”。

虽然花掉了巨款,但是这批小报还算对得起我(约60个品种,5000余份)。我向著名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请教,他听我报了几个报名,马上说很罕见很有价值某某图书馆都没有收藏。

这堆小报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几乎是从第一个收藏者手里原封不动地传递到我手里。其间七十年的风尘土灰,七十年的烟熏火燎(彼时家家都是生煤球炉子),皆深深地留有痕迹。惟独缺少纸制品特有的霉腐味,我想这是北方气候所赐吧,如果是南方货,——前述“断烂朝报”即来自南方,恐怕也登不上拍卖会之大雅之堂。

钱花出去了,货到手了,登记造册了,2013年也结束了。后面还有一个工作,好好读读来之不易的小报,把它背后的故事写出来。

猜你喜欢
大钱心痛小报
Should I Go on a Diet?
走进数学
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
脑筋急转弯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
天生我才
居高临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