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五+布成良
中国梦是中国现代化之梦,民族振兴之梦,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是指导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行动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普遍性原理,具有普遍的方向性意义。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以及全部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这一社会历史领域普遍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用“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加以概括。一方面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又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的特征,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认为未来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同时,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这既是对资本主义按资分配的否定,又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伟大事业,必须要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工人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起来成为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社会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表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能否建立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具备一定条件的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走出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后,社会发展将经历三个重大历史阶段,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资本主义社会最严重的弊病是造成人的畸形发展,社会主义首先要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一是消除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和压迫,使人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奴隶般的分工和片面发展中解放出来,从对抗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二是在人的“经济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消灭阶级、消灭国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依据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主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一再强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及具体内涵。正如毛泽东1938年所说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因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可贵探索,取得了一些独创性理论成果,如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矛盾的理论,等等。但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严重错误,没有真正形成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仍是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点,而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没有生产力的增长和发展,只会导致“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死灰复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出发点,就是“剥夺剥夺者”,消灭已经成为生产力桎梏的资产阶级剥削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因此,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其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endprint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分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具有根本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体现在“富裕”上。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它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示范作用,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和人民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当然,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必须分阶段实施。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是带领人民依次解决温饱问题、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年均 GDP增长率超过9%,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指日可待。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实践中更加强调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民主特色。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当代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最高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体现在制度上,靠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形式,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民主权利。不仅如此,而且民主还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运行过程中,人民群众依法选举人民代表,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通过立法听证、行政听证等形式参与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广大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等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具有规范性、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或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法治要求政府、政党、公民和各种社会行为主体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存在。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条件和手段,党的领导的内容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党的领导方式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要把党的领导融入民主法制建设之中,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发展,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要“又好又快”地推进经济建设,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建设,发展人民民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努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近代中国没有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中国各个历史阶段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找到的“人间正道”。这是人民的选择、民族的共识、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实际上也是依次推进、分阶段实施中国梦的发展之路。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复兴之日就是中国梦实现之时。
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如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与此紧密相连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彰显和认同也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切奋斗的任务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亿万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憧憬,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汇集成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在造福人民中实现。一方面,鼓励每个人都树立自己的梦想,实现自主发展,主宰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坚持人民主体的发展观,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以及一切合法权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实践创造作为新的执政智慧的动力源,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30年是“好梦成真”的关键时期,但社会主义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实践中,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注重实践,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大胆地试,勇敢地闯。中国的改革发展现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必然遇到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全球性的,其他发达国家同中国一样都没有经验,中国梦是一个崭新的梦,唯有立足我国国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才能梦想成真。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期成果,批准号13WTB008]
(王庆五: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布成良: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法政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张功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