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在反腐败斗争中,“两规”既是反腐利器,又备受争议。
回顾历史,“两规”产生于反腐实践。1982年开始的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中,各级纪委深感手段的不力,“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张纸加一张嘴”的办案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反腐败需要,“两规”便应运而生。
“两规”的威力具体可概括为“两句要言”与“三大定律”。两句要言一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二是因身外之物的经济利益而暂时结盟的所谓铁哥们朋友,通常在身内之物(身体、生命)受到威胁时,成为最先背叛者。
三大定律包括“马桶”定律“散臭”:腐败分子被“两规”后,屁股离开“马桶”,臭味迅速飘逸出去,眼力好的办案人员就能及时发现“马桶”里面是黄的、黑的、还是红的……可以再获得两三张、三五张“牌”。
“树倒猢狲散”定律“去势”:无论多大官员,一旦被“两规”,权力即被中止,依附于这棵大树的“猢狲”,纷纷作逃离状。办案人员冷眼旁观,即可发现哪只意志坚强或惊惶失措,哪只身强力壮或体弱多病……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又可以获得三五张、七八张“牌”。
信息不对称定律“击虚”:这是“两规”最具杀伤力的功效!无论被规对象此前的攻守同盟做得再好,一旦被“两规”,便失去联系,里外情况一无所知,处于绝对劣势,而办案人员则握有信息不对称的绝对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劣的差距则不断加大。总结我在地方纪委多年任案件检查室主任的办案体会:没有查不破的案件,只有下不了的決心。
尽管这些年来,90%左右的大要案件,是运用“两规”取得了突破。“两规”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所向无敌的利器,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随着对“两规”在查办大要案中的路径依赖,导致其边际效应的逐年递减。
“两规”手段越来越陷入“二难悖理”的困境——使用“两规”,既利于破案,也容易出事;规范“两规”,虽然减少出事,但加大了破案的难度。“两规”这一弥补体制短板的“杀威棒”,并非持续科学反腐的“金刚钻”,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空间规范、时间规范、审批规范、警卫规范、询问规范……等压力。
所以,“两规”虽应运而生,但却有利有弊;“两规”虽现阶段还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利渐少而弊渐多。据此,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两规”是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体制改革不到位的产物,是权力反腐的权宜之计,而非制度反腐的长久之策。
从执政党建设规律和反腐败现实斗争来看,纪检体制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制度反腐还未实现,依法治国还在努力争取之时,“两规”还须坚持“四用”:一是要用,否则现在不用“两规”,额首称庆的只能是腐败分子;二是慎用,“两规”与现行法律并非没有冲突,因此使用“两规”必须慎之又慎;三是少用,使用“两规”负作用不少,因此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四是最后不用,是否可以以五年为期,每年减少百分之二十,五年后不用“两规”,或以十年为期,每年减少百分之十,十年后不用“两规”!
如果通过党委领导制度和纪检体制的真正改革,不再使用“两规”之时,必定是党内监督专门机关名副其实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