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先堂 程曼萍
摄影:开封市汴绣厂
责任编辑:黄德胡 张晶晶 王雯雯
唐·胡令能
清·樊增祥
明·董其昌
汴绣
作者:黄先堂 程曼萍
摄影:开封市汴绣厂
责任编辑:黄德胡 张晶晶 王雯雯
开封位于豫东平原,是华夏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北临黄河,南接江淮,毗东山东,西达郑州。典型的暖湿带大陆气候,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境内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宜农作物和桑蚕的种植生长,从古至今一直有植桑养蚕的传统。桑蚕、大麻蚕为丝绸、刺绣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开封具有2700年建城史。春秋时代(公元前734—701年)郑庄公筑城名启封,汉景帝(公元前156年)为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为开封。战国时期魏、五代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建都于此,故为誉为“七朝古都”。由于开封特殊的历史地位,刺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千百年来一直绵延不断。
开封汴绣是在继承宋代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亦称“宋绣”。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中国刺绣艺苑中一束绚丽奇葩,从而享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一绝”。
刺绣又名“缄(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古代称刺绣为“黹(zhǐ)”,称刺绣女工位“鍼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远在4000千多年前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尚书》)。周代,“女必有一针一鉥”、“绣缋共职”(《菅子》)。汉代,“齐子恒女莫不能绣”等记载。
唐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唐代内职官中已有“绣帅”。武则天将金、银绣袍送与辽,14岁少女卢眉娘在一尺绢上绣出《法华经》七卷,字不超过小米粒大小,唐顺宗称为“神功”。
五代后梁(公元907年),建都开封(时称汴州)。张率在其《绣赋》中对当时刺绣描述:“观其缔缀,与其依依”,“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绸彩,亦密照而疏明,间绿竹与蘅杜,杂青松与芳树”,“极革马之光饰,尽衣裳之鲜艳”。可以看出当时开封乃至中原刺绣技艺水平。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建都于东京(开封),刺绣业有了更大发展,并成为开封手工业的重要行业。京城开封出现了专业“百姓绣户”,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东京梦华录》)。说明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市场。民间不但嫁娶、育子使用绣品,公共场所也多用绣品装饰。酒楼饭庄“珠帘绣额,灯烛晃耀”,“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当时东京一派“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的景象(《东京梦华录》)。
宫廷中也成立了专为皇室绣制服饰、宾客祭祀用品的“文绣院”。明代《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试殿中少监张康伯言,“今朝廷自乘舆服御至于宾客祭祀用绣,皆有定式,而有司无篡绣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闾巷市井妇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今锻炼、织紝、纫缝之事尽有各院,院各有工,而于绣独无。欲乞置绣院一所,招绣工三百人,仍下诸路选择善绣匠人,以为工师,侯教习有成,优与酬奖。诏依,仍以文绣院为名”。宋代不仅刺绣日用品,同时已和名人书法绘画相结合,绣制欣赏艺术品,使刺绣技艺得到大升华、大飞跃,在我国刺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刺绣艺术达到了成熟阶段。正如明代屠隆在其《画笺》一文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用其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东京开封沦陷,宋室南迁(杭州),一部分绣匠被带到江南,(为苏杭刺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一部分散落于中原民间。虽没有大规模的刺绣作坊,但民间刺绣仍极普遍。据《河南省开封县志,旧名祥符县》中记载:端午“前数日,小儿发佩黄囊绘五彩缯花代之”,7月7之午,“妇女多乞巧,以碗贮水曝烈日中,倾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城乡“有摇郎当卖彩线绣金者”。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恢复、继承宋代以来开封遗存刺绣技艺,使千百年的“宋绣”焕发了青春。
《咏绣障》
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
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
引得黄莺下柳条。
注:胡令能,唐代诗人,曾隐居开封地区中牟县圃田镇。这首七绝诗,前两句写妇女绣花时的情景,坐在堂前凳上,拈笔绣描,花蕊鲜艳,
栩栩如生,日暮降临,背景渐暗,绣品更加夺目。后两句通过想象,从侧面衬托,生动含蓄地写绣品巧夺天工。如果把这些绣花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就会把柳树上的黄莺吸引下来。不似春花胜似春花,用语巧妙,生动形象。
《忆绣诗》
清·樊增祥
绣绷花鸟逐时新,
活色生香可夺真。
近世写生谁好手,
熙荃画意属针神。
注:樊增祥(1846—1931),清代诗人、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遗诗三万余首,其中刺绣艺术题材十余首。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筠清轩秘录》
明·董其昌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嚵(chán,通“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元人则绒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如宋人之精工亦。
注: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擅画山水,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对古代刺绣艺术颇有研究。
《绣花枕》
——开封地区民谣
正月里,
姑娘绣了一对鸳鸯枕。
巧针彩绣绣得精,
一池清水明又静。
绿莹莹,漂浮萍,
莲叶青,荷花红。
岸边柳,舞春风,
鸳鸯对对浮水中,
绣出了姑娘的相思情。
《楹联》
雅俗共赏女红艺 十指春风绣丹青
(一)刺绣作品的鉴别
刺绣作为中国传统女红艺术的重要门类,没有真伪之辩,唯有优劣之分。要鉴别一幅优秀作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绣品画面整体鉴别
构图严谨、画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恰当,应物象形。充分体现光的质感、物象神韵。
2. 绣技工艺上的鉴别
要充分体现刺绣的“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特点。
平——绣面要平整;
齐——针脚整齐、花样轮廓齐整;
细——用针纤细、绣线精细;
密——线条排列紧密、不露针迹;
匀——皮头均匀、疏密一致;
顺——丝理顺畅、转折自如;
和——色彩调和、浓淡适度;
光——色泽光艳、质感温润。
(二)刺绣品的保护
刺绣工艺品使用的原材料主要为天然蚕丝织品,如,绸、缎、绣线等。除一般防火、防水外,主要是防霉烂、防发脆变质、防虫蛀三个方面。
(1)防霉变。霉变主要原因是霉菌作用于纤维素或蛋白质,从而破坏纤维组织的结果。必须存放、悬挂于干燥、通风、清洁处。
(2)防变质发脆。受日光长期暴晒,易产生变质变脆和颜色跑色现象,不应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
(3)防虫蛀。储存时间较长,会引起虫蛀现象,应经常检查,保持清洁、通风、防受潮。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韩娇阳
产品名称:汴绣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2003年第45号
保护范围:开封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及所属生产汴绣产品的四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封汴绣厂、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韩氏女红·开封市东京宋绣研究所)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双凤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闫秀菊
质量特色:构图严谨、图景逼真、形神兼备、古朴典雅、丝理和顺、绣工细腻、针法多变、绣面平、齐、光、亮。
产品标准编号:Q/KBX001—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