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樵
作为大陆的一名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大陆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有所研究,还应该对与大陆有着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香港、台湾、澳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有所了解,甚而至于,为了研究母语教学的一般规律,有必要还要对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国际视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与研究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对于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大有裨益的。本着这样的愿望,笔者查阅并梳理了香港语文教学的大量资料,且与香港语文教学专家以及一线教师进行多形式地接触交流,大致形成了对香港语文教学的整体感知与总体认识。
一、中国语文:香港法定语文“两文三语”的重要构成
我们常说的的语文学科,在香港不叫“语文”学科,而称为“中国语文”学科。
从香港法定语文的角度来看,香港语文定义为香港常见的语言和文字。根据《香港基本法》第9条和《法定语文条例》第5章第3条第1节,中文和英文都是香港的法定语文。绝大部分政府公文、街道指示牌,甚至街上商店的招牌等都是中英并用。现时香港政府内部的语文政策由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文事务部统筹;律政司设有双语法制委员会,向政府提供法律双语化的意见;教育局辖下的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则就语文教育政策提供意见。
在香港法律条文里的“中文”并无明确指定使用哪一种口语,由此便衍生出政府所推行的“两文三语”政策,即以中英文为书写文字,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为口语的方针。“中文”也没有指定哪一种字体,因此政府公文或网页除惯用的繁体中文外,亦常另备简体中文。
香港采取双语政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香港自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大部分政府文书都以英文为主,英文亦长期是唯一法定语文,中文没有宪制地位。香港教育界及大专学生从1970年起开始争取香港人最常用的中文成为法定语文。港英政府于是在1971年成立公事上使用中文问题研究委员会,结果指出中文和英文应具有同等地位。1974年,政府正式修改《法定语文条例》,中文获立为法定语文。1987年起则进一步规定所有法例都必须以中英文制定和颁布。1990年《基本法》颁布,也确认香港主权移交后的语文使用政策。
香港法定语文的“两文三语”政策,确立了中文在香港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因此,1999年10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报告》。在报告中的“学校课程改变,学习范畴刍议”这部分里,首次提出八个学习领域的规划,这八个学习领域就是: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中国语文”的学科名称就此而来。
由此,一方面作为“两文三语”重要内容的“中文”与“普通话”,构成了“中国语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两文三语”并存,这样的语言环境给作为香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中国语文”也带来一定的复杂性。站在中西文明交会点上的香港中国语文教育自然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制与使用、教法选择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从台湾、香港以及大陆对中小学语文学科的不同名称上,我们也似乎感受到了三地细微的文化背景差异。台湾的小学语文称为“国语”,中学语文称为“国文”。“国”字当头,可见台湾在继承国学文化方面的坚守。香港的中小学语文称为“中国语文”,将其与“英语语文”并列,可以发现香港社会中西文明的融和。而大陆的中小学语文统称为“语文”,这是偏重于学科意义的概念,可见大陆在语文学科建设方面的现代探索。
二、九大领域:中国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取向
2001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以下简称“课程指引”),这就是香港中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课程指引中明确界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宗旨:(1)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2)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3)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4)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5)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为了落实中国语文课程这四个主要宗旨,课程指引明确了中国语文的学习内容,即九大学习范畴: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九大学习范畴,让中国语文课程有了明晰的范围以及课程结构。
这九大学习范畴并非并列的关系,从语文学科的内涵、性质及任务上来说,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的能力是“文”,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的内容是“道”,而思维与自学则是联系“文”与“道”的“桥”。换句话说,学生在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的训练过程中,吸收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的成分,并提高思维与语文自学的能力。总之,以阅读、写作、聆听、说话为主导,带动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学习范畴的学习,体现了香港中国语文课程的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香港中国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是健全的,是自洽的。就这一点而言,香港中国语文学科九大学习范畴的确定以及其内在关系的自洽,比较具体明晰地诠释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原理。
香港中国语文学科九大学习范畴的确定有着重要意义。它从结构与途径两个层面支撑着中国语文学科课程宗旨以及香港学校教育的宗旨。就学科宗旨而言,它以能力为主导,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增进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其它生活常识,并使学生更全面地学习文学、文化,培养品德情意,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就学校教育的宗旨而言,1999年10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发布《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报告》中明确,学校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即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信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研习能力,中国语文教育的九大学习范畴正是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三、从教科书到学习材料:中国语文教材的自由化尝试
1999年10月,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报告》中指出,要“扩阔‘教科书观念,开发多采多姿的‘学习材料”,并且指出:以往大多数学校过分依赖教科书,并视之为学习的唯一教材。我们须扭转这种学校文化,进而采用更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情境,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以配合社会不断转变的知识和需求,从而真正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2001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了《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也明确指示:固有的“教科书”观念必须拓宽为灵活多采的“学习材料”。作为语文学习的范例,只要能配合学习重点,达成学习目标,即可采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事物的变迁,语文学习材料需要不断更新。本课程不设指定学习材料,教师可以利用各色各样的材料,包括古今经典、实用文字、科普读物、报章杂志,以至视听材料、人物言行等,编选切合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需要的学习材料,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香港中国语文课程最活跃的部分首先要数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了。香港从2002年就开始语文教科书自由化尝试。其选材自由度颇高,其中最具官方规范意味的,只有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一份教学“课程指引”,而课程指引不设指定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需要,设计学习重点,编选各色各样的学习材料,包括古今经典、实用文字、科普读物、报章杂志以至音像材料等等。
香港教育制度具有浓厚的自由色彩,在中国语文教科书的采用上,也是由各个学校自由择取,各个学校在香港教育署(后并入教育统筹局,现更名为教育局)颁发的《学校使用课本与学习材料须知》所认可的十余套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也完全可以自己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不过,大多数学校目前采取的做法是,选择一本出版的教材,然后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增删,并辅助以本校设计的教材。至于一般的学习材料的选择自由度就更大了,在征得校方的同意下,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甚或某些学校今年用这套教材,明年改用那套教材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香港教育局为配合课程改革,早在1998年9月开始汇集可作学习材料的文章,除了邀请一线教师、知名学者以个人身份推荐之外,还汇集了香港历届教材所选的文章,以及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教材,最终再统一进行筛选。最终,参考文章名单出炉,包括初中阶段600篇,高中阶段321篇。此外,根据“课程指引”,一批参考阅读书籍也被筛选出来供师生参考选择,截至2002年2月,为初中阶段选定825本书;截至2005年7月,为高中阶段选定306本书。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政府花大力气整理出来的两份参考篇目、书目,只具参考性,并无约束力。其实,香港语文教学现状中对自由的强调,来自对其之前多年课程设置的一种反思。从1990年到2000年,香港语文教学基本用的是同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结果坊间常常流传一种辅导教材,将教材上的规定课文从中心思想、修辞方式到人物性格等一一给出“标准答案式”的总结,学生只要努力背下来就可以应对考试。而根据新“课程指引”的界定,香港的中国语文教育应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允许学校及教师灵活地选择学习材料,旨在突出以学生的“乐趣”为主,强调“乐于阅读、乐于聆听、乐于写作、乐于表达”。
当然,中国语文教材的自由化尝试并不是说就没有统一的教材,甚至,香港的中国语文教材质量也是很高的,总体上都是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材。以香港伟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教材为例。细读这套教材,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突出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编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作了精心设计。(一)课前预习。每篇课文前都列有四至六个预习题,对学生预习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给予恰当指导。预习题的内容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课文内容、生字新词以及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等。(二)教学活动。每篇课文设计二至四项活动供师生选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阅读课外读物、撰写读书报告、编剧演剧、朗读演讲、搜集资料或图片、做壁报、办展览,以及参观游览等等。(三)课堂讨论。重视课堂讨论是该教材的一大特色。每课安排讨论题少则5题,多达9题。这些讨论涉及文章体裁、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语法修辞以及标点运用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四)应用练习。这一部分侧重对课文的理解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上。主要形式有填空、组词、改错、造句、问答以及仿作、改写、续写、翻译、写作短文等。练习量也比较大,每篇课文的练习题一般在5题左右。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套教材安排的学生活动是相当多的,若将预习问题、教学活动、问题讨论和应用练习四项相加,每篇课文需由学生参与活动的题目大约近20题。这就有效地避免了重教轻学的弊端,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但紧接着而来的问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有一定限制,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呢?途径有三条。其一,减少课文篇目。本册教材只收录了17篇课文,而且只要求教师讲10至12篇,这就使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大大增多了,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大大增多了。其二,减少教师讲授时间。通观全书,每篇课文都没有安排教师分析串讲的时间,大都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其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比如,《大明湖》一课的教学活动有:“试阅读《老残游记》一书,然后口述对老残的印象。”这类题目对中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但可以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善于查找资料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册书中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的活动较多,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从共性到个性:中国语文教学的原则细化
有了“课程指引”规定的课程取向,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习材料),那么,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如何呢?这就需要我们再来考量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也可以说是基本原则。
认真地研究“课程指引”,我们不难发现,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吸收了现代教育研究的最新理念,提出了作为教与学关系的一般的“教学总原则”,而且,就九大学习范畴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原则”,极富语文学科教学甚至是听说读写等内容教学的个性化,让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达到了中国语文学科教学原则的具体精细。
课程指引在“教学总原则”中列出了12条,即,(1)以学生为主体;(2)以能力作主导;(3)制订整体教学规划,拟订明确学习目标;(4)重视教学的组织;(5)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6)重视启发引导;(7)拓宽语文学习环境;(8)善用多种媒体以辅助教学;(9)照顾学生学习差异;(10)联系其它学习领域或学科学习;(11)灵活安排语文学习时间;(12)设计均衡而多样化的作业。课程指引对这12条教学总原则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在这12条教学总原则中,1、2、3、4、5、6、8、9、12条看似不是针对语文教学而设,但是,却又是语文教学必须恪守的。“语文教学”首先是“教学”,然后才是“语文教学”。课程指引中明确地提出这些教学总原则,是很有必要的。7、10、11是针对语文教学而提出的,且是有很强针对性的。有了这12条教学总原则并且努力遵守,可以很好地在宏观上保证语文教学的方向与质量。
为了保证中国语文教学在微观层面上细化以便落实到位,课程指引还用很大的篇幅阐明了中国语文九大学习范畴的学习目标、学习要点与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则是教学总原则的具体化,也更具有语文教学的特点。比如,在读写听说的学习范畴里,课程指引提出了这样10条教学原则:(1)均衡培养读、写、听、说能力;(2)了解读、写、听、说的过程;(3)安排广泛阅读活动,积淀语感;(4)适量背诵优秀的学习材料;(5)创设情境,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6)教学结合生活;(7)教学要双向互动;(8)引导学生自学;(9)形式和内容并重;(10)结合思维训练。
无论是就宏观而言的教学总原则,还是就学习范畴教学的微观教学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教学的理念,也是教学的策略,更是教学的方法,作为香港中国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指引明确了中国语文教学实践的原则方法,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香港中国语文教学实际的情态与形态。
五、公开考试与校本评核:中国语文评估的给力探索
公开考试与校本评核结合的评价体系结构,不仅有效地对应了课程指引提出的九大学习范畴,而且与中国语文学科的课程宗旨也相适应,这是香港中国语文学科教学很给力的探索。
公开考试分为五个方面,有五张试卷,分别是卷一 阅读能力、卷二 写作能力、卷三 聆听能力、卷四 说话能力、卷五 综合能力,分别占总分值的18%、18%、8%、12%、14%,五份试卷的分数之和共占全学科的80%。形式分别是笔试、笔试、笔试、朗读及口语沟通、笔试,具体的考试时间75分钟、90分钟、45分钟、约40分钟、75分钟。公开考试由全香港统一组织。
现就公开考试各卷的主要内容做些说明。
阅读能力卷,一般选择四篇考材,有的是完整的一篇文章,有的是文章片段,而且,一般是两篇白话文,两篇文言文。根据每篇文章的设题一般4-9题左右,题型有判断题、填表题、填空题、表述题等,很类似于大陆的阅读理解题。
写作能力卷,有一份由香港考试及评核局提供的样卷是这样的:
本卷三题,任选一题。选择题1或题2者,作文一篇,字数不少于650字(标点符号计算在内);选择题3者,作短文2篇,每篇字数不多于350字(标点符号计算在内)。
文言、语体不限。
如文中需要姓名,必须使用以下方格中的名字,如有需要,姓氏可自由搭配。
英秀 一心 幼羚 家宝 慈念
思贤 有容 向华 修瑞 允行
1.个人隐私比公众知情权更重要。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2.摩天轮与过山车
3.短文两篇
3.1 奥运圣火重临香港,市民围观盛况空前。假设你目睹圣火传递,试以第一人称描述写现场的所见所闻。
3.2 以下是一幅父亲与子女放风筝的照片,试简述照片中的情景,并抒发你对此的感受。
聆听能力卷,播放三段录音材料,录音材料可能是演说、对话、辩论、事件描述等,每段材料只播放一次,播放完后有供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停顿。录音材料有的互相之间有联系,有的没有联系。每则录音材料设有5道题左右,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表达题。表达题要求不得多于150字(含标点符号)。
说话能力卷,分为甲乙两部,甲部为朗读,时间一分钟,朗读给定的一段150字的材料。乙部为口语沟通,试卷给定题目以及阅读资料,一般五人一组,一起交流,考官根据学生在交流时的表现情况评核。
综合能力卷,试卷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料,比如,有份样卷提供了“在大型社区附近兴建宠物公园”的话题资料,有录音资料,有宣传单,有报告摘要,有网络留言板,还有统计资料。试卷说明中还特别说明,“本阅读材料部分内容可能与试题无关,考生必须慎于选择资料”。综合能力的试题是以写作的形式作答,具体是说某社区要举办“在大型社区附近兴建宠物公园”论坛,某中学的公民教育组主席应邀出席并要在论坛上发言,请代为写一份书面语讲稿,不少于500字。
纵观五份试卷的考试内容与形式,我们不难发现,香港中国语文学科的这种分卷考察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试方式确实能考察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且能很好地引导语文教学。
除了公开考试的五张试卷以外,香港中国语文的评估还采取校本评核的方式与公开考试组成更为全面与客观的考核体系。校本评核是指在学校进行,由任课教师评分的评核活动,分数记入学生的学科总成绩内。校本评核宗旨在于重视学生平时语文学习情况的考察,要求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校本评核分为必修(占8%)与选修(占12%)两部分,占全科总分的20%。必修部分考核由阅读活动与日常课业两个部分考核组成。阅读活动分为阅读记录表与阅读报告两部分。阅读记录表要求有阅读量与阅读深度,阅读每本书写有50字。阅读报告当堂完成不少于400字。日常课业需有最少两份来自不同学年的课业作业,其中一份要是课堂作业。选修部分一般包括三个选题,一是新闻与报道,二是文化专题,三是名著及改编影视作品。校本评核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语文活动等。
公开考试与校本评核结合的评估方式目前还主要针对高中学段进行,初中学段只是参照,且香港考试与评核局为了保证评估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也有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保证。不管怎么说,香港中国语文学科的这种评估方式极具语文学科的特性,对于改善语文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六、融通与突破: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启示
香港历经百年的沧桑巨变,已发展为闻名遐迩的“东方之珠”,它之所以能创造诸多“奇迹”,教育功不可没。香港教育体系在中西文化的熏陶之下,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颇具活力的体系。中国语文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大陆、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华语教育的沟通与融合,另一方面也不断借鉴不同国家母语教育的宝贵经验。
纵观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做法与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是其博纳古今、中西交融的包容性。香港文化的特质之一就是包容性强,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这一地域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港式中文”,它是由“古”的文言、“土”的方言加上“新”的白话和“洋”的英文融合而成的。“两文三语”并存的语文政策就是典型的表征。
其次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实用性。香港中国语文教育非常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实用性。这个特点可从香港中国语文教材编选上略窥一斑。香港中国语文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前文已经阐述,香港中国语文的教学范畴定位在9个方面,就是聆听、说话、读阅、写作、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可以说是多元化的语文教学。它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学习范畴”。学生在“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吸收语言文字中的“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成分,并提高“思维和语文自学”的能力,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是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正如香港语文教育专家何文胜所说:“语文教学是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学习一些品德情意,能力是工具性,品德等是人文性,这样就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再次是创设情境、激趣启智生活化。香港语文教学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题材生活化”是香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能从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及综合运用部分设计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这与香港中国语文的评估多从生活化视角设计题目也有一定关系。总的来说,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以生活化为基点之一,又回归到生活运用中去,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生命紧密结合。
第四是养学于思、意寓创新批判性。香港社会注重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面表现亦然。如朗文版教材编写方针第5点就是“训练思维,并培养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考、运用资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和研习等共通能力”。此外在语文运用方面,也特别强调“创意空间——从篇章内容引申设计有趣的创意思考活动,培养思考和创造能力”。如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启思版)的课后练习:试比较《桃花源记》和下引的一段《道德经》(老子),然后回答问题。(1)桃花源居民“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生活方式和老子所倡导的“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写出上面一段《道德经》的主旨:通过描述_______农村生活,表达甘于________、安于________的生活主张(填空题)。(3)你认为老子向往的生活和《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生活有什么相近之处?在单元文化剪影《“桃花源”的文化意蕴》栏目中,解释了“桃花源”的内涵,并与西方“乌托邦”进行了比较。这些练习题,将陶渊明的“桃花源”与老子的“小国寡民”、西方的“乌托邦”全部涵盖,采用比较的方法,达成了“增进知识能力,要求有对文化的认识和反思能力”的学习目标。另外,香港中国语文评价方式采取公开考试与校本评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实是一个非凡的突破,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