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先生遇上数据小姐——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探索

2014-01-18 06:32马轶群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华网网民可视化

马轶群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副主任

在介绍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发展情况之前,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副主任马轶群播放着酷炫的ppt动画,先讲了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是新闻先生,一位是数据小姐。新闻先生是一个知识丰富、行动迅速但是有些传统的人;数据小姐是一个看似杂乱无章,但是严谨起来常常会给人带来惊喜的人。他们相遇了,变化也就发生了,数据小姐让原本有些枯燥、传统的新闻先生变得有趣起来,而新闻先生让那个原本有些乱七八糟的数据小姐更加形象鲜明、招人喜欢,也更有深度了,他们的结合就好像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在新华网的数据新闻部,这种化学反应每天都在发生。

新华网的数据新闻探索

新华网从2012年就开始了对“数据可视化”新闻进行探索,是国内外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机构之一;今年更专门成立数据新闻部负责数据新闻创新制作,这也是国内媒体中最早以部门形式成立的数据新闻部,反映出新华网对数据新闻的前瞻性和重视程度。

新华网“数据可视化”新闻以“数读新闻,据焦天下,用数据和图表传递独特新闻价值”的理念,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等方面进行创新,力争在一件数据新闻作品中,就能够让网民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掌握新闻中的知识化内容,让新闻更有价值,用网民认可的新形态报道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舆论。

目前新华网已初步形成从数据抓取到数据分析、提纯,再到数据可视化呈现的全流程、高效业务链。截至2014年11月底共制作了近千期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在国内同类媒体中处于领先位置。

五大系列数据新闻

在实践中,新华网数据新闻部根据数据新闻的特点及用户偏好等,不仅精心策划热点分析、政策解读等时事类数据新闻,也不断发掘各种社会热点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服务类、科普类数据图,已逐步形成了五大系列数据新闻:

1. 热点解码系列:该系列涉及时政热点、重大主题、社会事件、国际新闻、财经关注等,实时跟踪全球最新最热的信息资讯,快速反应,梳理挖掘热点、突发事件中的时间、空间等数据化内容,整合各种权威背景资料,形成及时、权威的可视化新闻。如习主席欧洲、拉美之行等,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英国等重要出访活动,已经做到实时跟踪报道,造出声势,对重要成果进行亮点提炼,找到这些成果与百姓生活的结合点,使之更贴近网民、更接地气,收到良好效果。

2. 政策解读系列:新华网承担着对国家重大政策发布、解读的任务,除了传统报道外,尝试以数据新闻的方式来解读政策措施,将抽象的政策进行有逻辑的梳理,从网民看得懂的小切口切入,解疑释惑,结合网民切身利益,讲述政策带来的影响。

《图说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改变》《一张图帮你读懂“微信十条”》《聚焦公车改革》《各省份“单独两孩”时间表》等数据新闻在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盘点网民关注的政策信息,通过明晰的内容梳理,快速了解政策的重点、亮点。

3. 生活服务系列:该系列主要围绕社会生活类实用信息,针对网络中的网民关心的多样化话题,用数据解释社会现象,为网民提供服务,提升数据新闻的服务性和贴近性。《互联网金融的“宝宝”们怎么了?》《航班大面积延误到底“堵”在哪儿?》《“手机依赖症”你有木有?》等等,这些数据新闻不仅是根据新闻热点话题中的数据信息揭示生活中的现象,而且为网民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深受网民的喜爱,不少网民甚至自制成合集在论坛、贴吧传播,进一步提高内容的传播力。

4. 科普知识系列:利用新华网自身所具备的权威性,针对热门的科普事件、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谣言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权威机构合作,搜集数据进行科学的解读,试图在一张图里传播科学知识,粉碎生活谣言。如新华网和中国科协合作,联合推出的《图解埃博拉病毒》。

5. 交互数据系列:如果说静态数据图仍然只是单向传播,那么交互数据新闻就是通过交互,让网民自己去探索新闻中感兴趣的数据,交互数据新闻往往能够通过一屏的空间展示更多的数据信息,同时把自主权交给网民,受到网民的推崇。通过静态数据图的积累,新华网数据新闻部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交互数据新闻报道,从而使新闻传播的速度、针对性、准确性都得到了提升。

经过几年的积累和近期的发力,新华网的“数据可视化”新闻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和传播效果,在线上线下都有着很好的口碑和影响力,不但得到国内重要网站和社交媒体的重点转载和展示,也得到了其他不同类型媒体的关注,如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东方卫视、江苏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第一财经》等多家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都大幅转载和引用过新华网“数据可视化”产品。

数据新闻的“四化”驱动

1.新闻数据化

数据新闻,数据是核心驱动力,贯穿于数据新闻制作的始终,但一直有人认为数据就是数字,这个观点需要再认识,数据事实上代表着对某件事的描述,是包含了文字、数字、图片、视频、时间、空间等不同形态和要素的信息对象的结构化集合,因此,数据新闻挖掘加工的对象绝不仅仅是数字,一切皆可为数据。

就新闻而言,它的特点是新、快,但一条新闻的生命期能持续一周就很不错,少则只有1-2天甚至更短,而数据拼的不是快,数据越沉淀就越有价值,越积累越有份量。新闻不仅仅是快速提供新鲜见闻,而且应该要作为数据沉淀用于分析和研判,产生更大价值。

更大程度发掘新华网发布的海量新闻的价值,首先是将新闻数据化,找出他们之间的关联,让人们不再迷失于文字中,形成更强生命力的产品,这也是要进行数据新闻探索的原因之一。

2.数据知识化

除了从新闻转化来的数据,大量政府公开数据及个体产生的数据也是数据的重要来源,例如《一个家庭的65年变迁》中,国家数据是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提取,关于家庭的数据则是从历年的新闻中提炼而成,这些权威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了绝好的数据素材。

有了数据素材,可以形成大量数据的聚合,然而如果不对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加工,大量的无效数据(dirty data)混杂其中,这样的“大数据”很难被受众消化,受众难以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要帮助受众理解数据,在新闻理念、编辑思想这根主线的指导下,明确数据挖掘的方向,剔除无效数据,将数据进行结构化、知识化分析、梳理,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联系,才能形成有效的小数据,这种经过精加工形成的知识化小数据就是数据新闻值得利用和呈现的。

3.知识可视化

对于人这种视觉动物而言,都希望能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各种信息、数据,眼睛对颜色、形状等可视化元素是特别敏感的,如果眼睛喜欢它们,就称它们漂亮。当人们从信息的丛林中看到特别美的画面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知识的可视化实际上就是有效数据的可视化。它让新闻从静态的平铺直叙跃升到直观性、互动性更强的信息图或交互数据。可视化使用视觉符号将经过知识化处理的数据进行提炼和重组,将数据的内在逻辑转化为图像语言。

可视化加强了新闻接受的速度和效果:建立于视觉感知系统的可视化过程加快了网民掌握新闻数据的速度;形象化的解读使数据变得更易于理解和富有吸引力,视觉元素间的结构和层次又进一步发掘了数据更深层次的价值。

用好可视化这门新的语言,那么你将同时能使用两种语言,每一种都能加强另一种,如果让这两种语言同时工作,就能更好地传递思想和观点。

4.产品化方向

产品有价值、体验好,用户才会买单。从开始制作一件数据新闻作品时就应该带着产品化理念,制作出能让用户很快获取对自己有价值信息,快速理解复杂问题,有着良好用户体验的数据新闻产品,才是有可能引爆的数据产品。

以数据新闻《反腐大数据》为例,希望记者以后不用再费劲从中纪委网站靠人工数据挖掘机一条一条扒材料了,只要进入这个网页就能找到想要的数据,探索贪腐的趋势和关系,快速写就一篇深度数据分析的新闻。

一旦认清了数据新闻可以更轻而易举地提供更有深度、更可靠见解的新闻这一事实,那么数据新闻的产品价值或许很快就会实现了。

对于数据新闻来说,可信、可靠的数据源是产品价值的重要元素之一。未来,新华网也希望与更多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合作,通过“四化”驱动,让被忽视了的大量原本就很美的数据重放光彩,共同研究数据新闻的产品化、产业化方向,发挥数据应有的价值。这“四化”背后最终的驱动力还在于人,因此现代的数据新闻人应具备:数据化的思维、知识化的能力、可视化的技巧、产品化的理念。

目前,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团队也是按此标准配置人员:数据编辑、数据分析师、可视化设计师、产品经理等,更为重要的是,身后还有新华社、新华网的一支跨部门的记者、编辑顾问团队的专业化支撑。在这里,内容编辑进行报道创意和数据分析,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支持和可视化呈现,两者不断融合,共同完成那些美妙的新闻与数据的化学反应。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那么,数据新闻则是媒体大融合进行曲中的创新乐章。

猜你喜欢
新华网网民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