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014-01-17 16:26王璐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

王璐

摘 要 近年来,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在数量上呈增加的优势趋势,在学术发展上也面临一系列战略机遇,能否紧紧抓住上述战略机遇,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面对的重大任务。根据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本文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用切实可行的组织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采取的举措。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机制 教师队伍

随着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来,其在数量上呈增加的优势趋势,在学术发展上也面临一系列战略机遇: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国家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正在逐步深入和全面推进,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三是自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已经形成。

在这些机遇面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有可为。能否紧紧抓住上述战略机遇,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面对的重大任务。根据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

(一)着力人才队伍建设,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建立高质量的学术梯队。

首先,应该以中宣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为保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外出进修访学、人才引进与交流等系列工程,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为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搭建广阔的舞台,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结构,使队伍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其次,要使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不断涌现。要鼓励那些马克思主义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鼓励过去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人才,并创造条件使他们多出成果,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最后,要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学科梯队。

(二)着力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以樹立学科意识为契机,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首先,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从总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学科,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内容与体系、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一个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其次,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的内在基础和核心是学术研究。北京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和一系列重要进展,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原有的成果已经和我国现实和社会发展需要不太相符,已经过时或显得陈旧,同时还存在许多未研究的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因此,需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来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三)着力学科建设影响力的扩大,以国内国际交流为方式,实现有效的学术交流合作。

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特别是现时代,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开拓性、初创性的学科,要从两个维度上促进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一方面,各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科点既要强化各自建设的特点,同时要以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和八个名师工作室为基础,加强院校、专业间在学科布局、学科特色、学术队伍、学科发展重点、培养方案等方面的交流,注重统一规范,进行科学系统的学科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共享平台和支撑条件。另一方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必须要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增强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的对话意识。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既要面向世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思潮,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观点、理论、流派进行梳理、分析、鉴别,沟通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开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促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用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果

(一)明确具体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涉及许多联系紧密的环节和方面,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明细化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培养具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好、创新能力强等特征的综合型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二级学科人才培养共同努力的方向。各二级学科的研究内容决定了他们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研究的侧重点。而这些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又决定了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侧重,因此应明确各个二级学科的具体培养目标。

(二)构建完备课程体系,处理好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关系。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建设中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性环节,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最终都要落脚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一些高校该学科的课程设置基本符合专业的要求,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死板、不同课程彼此重复、忽视能力培养、必修课太多而选修课少等问题,而且由于在本科阶段没有设立马克思主义专业,致使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扎实,不利于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此,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知识、能力、素质等相结合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凝练,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坚持以科学性带动起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

(三)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课的教学实效。

从教学手段和方法来看,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强、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征,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综合型人才,为此,选择哪些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理论功底,又能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成为该学科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精讲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教学中应注重的基本功。通过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作家的著作,不仅可以培养他们阅读原著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主讲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课下可以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吸纳研究生参加相关课题研究。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直面社会的实际。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只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起立,对时代的发展和一定社会关系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结论,才能把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对他们在新的实际面前所产生的模糊认识和思想困惑进行解答,使他们的思想归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切实可行的组织机制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全面提升

(一)提高认识,增强主动观念,提供思想保障。

在当今社会,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必须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势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国际影响力。面对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挑战,我们必须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全局高度,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大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占领学生阵地,牢牢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主导权,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管理、协调、监督、检查工作,并对管辖学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在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各高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把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在重点学科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职称评聘晋升和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大政策力度,给予重点扶植。各高校,应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各个二级学科分散管理的方式,成立独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机构。应将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单位实体化,在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上保持相对独立性,基层教学组织与学院基层科研机构相融合,专门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建立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保护教师从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建立专门的学科与教学单位的基础上,还必须与高校其他职能部门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共同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三)建立学科点内部的管理机制。

首先,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的重要保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在单位和每个二级学科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术动态,要与国内高水平学科进行比较,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凝练学科方向,确定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其次,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要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确定博士生、硕士生招生规模。过大,就业难以解决,或者解决后并没有发挥本学科的专长,则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也会影响本学科的声誉;过小,人才供不应求,则会降低人才培养质量。要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最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各高校应担负起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研究方向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订、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日常教学的管理、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考核办法,及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科建设提供保证。同时各学科点要注重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制定符合自身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学术交流沟通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