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的力量

2014-01-16 00:40鲍鹏山
小品文选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卫灵公卫国德性

鲍鹏山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到卫国,卫国的那一批贤良君子就聚集过来了。孔子对他们也有精当的品鉴,比如,《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说:“正直啊!史鱼!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射出的箭头一样直;国家无道,也像箭头一样直。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收起自己的才智辞官隐居。”

史鱼与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名鰌,字子鱼,他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臣蘧伯玉,未被采纳。病危临终时,他嘱咐儿子,不要“治丧正堂”,而是把尸体停放在侧室,用这种做法再次劝告卫灵公一定要用蘧伯玉,贬斥奸臣弥子瑕。这种行为,古人称之为“尸谏”(事见《孔子家语》及《韩诗外传》)。即使人已死,还要以自己的尸体作为武器,为道义而战,可见此人的抗脏婞直。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孔子去卫国时,曾住在他家里。蘧伯玉是当时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古人对他有很多赞誉,如“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庄子·则阳篇》)。所谓“化”就是“与日俱新,随年变化”(郭庆潘《庄子集释》)之意。

《论语·宪问》: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看望孔子,孔子给他座位请他坐下,然后问道:“蘧老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他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还没能完成。”使者出门以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使者啊!真是一个好使者啊!”

也难怪孔子如此赞叹蘧伯玉派来的使者。“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这句话确实说得好。“欲寡其过”,是“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而“未能也”,既是自谦,也是自知,既是主观上的“明明德”而求“止于至善”,也是客观上认知到这种“至善”之求永无“止”境。能如此透彻地领悟人生道德之困境,甚至认识到人生道德正因为有此种困境,才使人生有可能崇高,于是热爱这种困境,欣然于这个困境,终生厮磨于这种困境,面壁图破,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也不禁赞叹:使乎!使乎!

我曾写过卫国的另一个贤人公子荆,他是一个总在满足的人,总在对自己的物质现状表示肯定的人。而根据上述《淮南子》和《庄子》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蘧伯玉是一个总在不满足的人,总在对自己的道德现状表示否定的人。一个是满足于自己的物质消费水平,一个是不满足于自己的精神道德水平。一个是用肯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物质条件,一个是用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德性境界,一个是“知足”,知现有物质之足以养生,足以乐生;一个是“知不足”,知此刻之德性尚不足以立人,不足以成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这是公子荆的境界,是对物质的“无求”和自足。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这是蘧伯玉的境界,是对道德的无止境追求。

读《论语》,读到卫国的这些古圣先贤,我不禁对这个军事经济弱小的国家充满文化上的敬意。卫国拥有这些人物,这些人物身上拥有的一个古老帝国的古老的高贵,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殷人后裔的孔子竟然是“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还可以解释:暴秦横扫天下时,最后一个被灭掉的竟然是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卫国。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始皇帝,秦王一变而为天子,秦国一变而为秦朝,崇德的姬周灭,尚力的嬴秦立。但是,天下归嬴之时,弱小的卫国保留着唯一的姬姓和唯一的一座小城,如一叶扁舟,漂浮在秦的汪洋大海之中。公元前209年,卫君卫角被秦二世所废,卫国才算最后绝灭,而此年,陈胜吴广已经喊出:大楚兴,陈胜王。暴秦的丧钟已被敲响——姬周通过卫国,还是等到了嬴秦坍台的这一天。

无论这世界多么强暴,我还是相信德性的力量。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3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卫灵公卫国德性
按兵不动
卫国的生存之道
弥子瑕是对是错?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弱国不天真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