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强势构建信息经济生态链

2014-01-16 05:10冯洁陈越
浙江经济 2014年17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高新区信息

本刊记者/冯洁 陈越

浙江经济面临转型大考,已非朝夕之事。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出口。随着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济逐步退出竞争舞台,“信息化”已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词。今年6月,李强省长在调研信息经济工作时指出,信息经济是能支撑未来浙江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拉动力。与此同时,今年5月浙江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亦指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建设信息经济大省。

以信息经济发展为杠杆,撬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这块千金巨石,为浙江经济带来新发展动力,不仅是政府层面关注的重点,更是企业层面的共同诉求。作为全省信息经济发展的领先实践者,杭州高新区(滨江)近年来通过信息产业的集聚,构筑起一条强势发展的信息经济生态链,不断释放“聚变”动力。

“2.5产业”激活新增长动力

作为一种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架构的创新型产业,信息经济有着让人捉摸不透的内在形态。虽说是“雾里看花”,抽象外表之下则是令人遐想无限的现实应用。

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孙刚锋认为,“严格意义而言,信息经济已不能简单地划归工业或是服务业,在产业划分的标准之下,信息产业更像是一个灰色地带。”他向我们抛出了“2.5产业”的概念,“信息经济作为联系各大产业的重要纽带,已深入渗透至工业、服务业甚至农业各大领域,对工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城市化进程起着革命性的作用。或者可以把它算作是游刃于二三产之间的2.5产业。”

步入杭州市高新区新建的“智慧e谷”展厅,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一条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在星罗棋布的触摸屏上跃动,从移动互联网到智慧网络、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聚集于此,其中不乏特定领域的单打冠军。

展厅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高新区集聚了一大批在网络技术研发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和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累计培育国内外上市企业31家,市值已达3300多亿元。更让人惊叹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高新区信息产业的内部资源整合,更造就了集聚之下的“高手云集”。

软件产业方面,区内拥有软件企业1300余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22家。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物联网等产业规模位列全市第一。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3年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评价排序,杭州高新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三。

在智慧安防领域,区内物联网产业收入达339亿元,占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40%,海康威视成为中小板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在信息技术服务、系统集成领域,浙大网新集团在信息技术服务、环保节能、城市建设服务等三大业务领域迅速发展。网新集团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行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全球100强。

亩均产出效益高,是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共性。作为国内智慧网络领域的一线企业,华三通信在100亩的土地上创造了年工业产值100多亿元的奇迹,每年上缴的税额高达13亿元。

2013年初,高新区提出“主攻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全力打造“智慧e谷”,再度明确了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滨江区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圣地,1500多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信息经济占比已接近70%。”孙刚锋局长介绍,近年来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慕名而来、落户滨江,“滨江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这也促使我们加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传统制造企业将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出去。”

以信息产业为主打的发展模式,让高新区始终位列高速发展的方阵。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高新区工业增加值仍高达18%。这当中,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013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598.64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名提升至第5位,凭借软件产业为核心、物联网产业为支撑的信息产业集群,高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硅谷”。

“研发为王”成主打模式

近年来,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4%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比重的研发投入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孙刚锋局长介绍说,2013年高新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了83.8亿元,经费总量约占杭州市的1/3。

研发高投入,也成为高新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共同特点。作为一家为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领军企业,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高达30%,如此高的研发投入占比,在业内尚属罕见。公司产品技术管理部经理段少平解释,“目前企业研发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投入。目前,从研发人员结构来看,技术人员的比例已经高达70%左右。下一步,要加大力度引进金融领域的高端人才,实现金融人才与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同步化。”

对许多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人力投入。杭州泰一指尚科技有限公司(ADTIME)是一家从事大数据广告营销的企业,研发成为这家公司近两年转型的重要支撑。“2012年开始,我们进入了企业的战略转型期。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20%左右,而当中最大的投入还是人工工资。”据总裁助理姜可平回忆,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十几人,而如今仅技术团队达到近200人,占公司人员总数的50%。

近几年,高新区的人才队伍以每年新增1.5万名的速度集聚,这里已成为浙江省创新人才的主要集聚地。据统计,2013年,高新区共引进各类人才21184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7名(累计33名),新增浙江省“千人计划”13人(累计71),高层次人才总量居省市前列。

产业集聚释放叠加能量

扎堆发展,成为高新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发展资源的重要依托。

以数字安防产业为例,区内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跻身国内数字安防产业前列,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更是成为全国数字安防领域的“双寡头”。“双寡头”共处一区,带来的是怎样的结果?大华股份企划经理赵聪杰坦言,高新区内集聚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在改革创新、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会形成很多共识,尤其是同类企业间更容易形成进取、共赢的良性竞争优势。“在国内数字安防这块,海康威视和我们分列第一和第二。虽说竞争是残酷的,但是我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关系。相近的地理位置,我们彼此了解各自努力的方向,达成你追我赶的默契,许多地方我们相互学习。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我们会产生一定的趋同性。集聚为我们带来的最大效益就是模式和渠道的拓宽,大量消费群体慕名而来,高新区已成为国内数字安防的集聚地。”

在高新区这条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也已日渐常态化。大华股份目前与高新区内多家企业均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既是供应商,也是客户,彼此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难分难舍的共赢模式。”谈及产业集聚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赵聪杰直言不讳,“在同一区域内寻找合作伙伴,一方面是彼此了解、信任度高,另一方面沟通成本也比较低,优先级更高。许多技术在进入市场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共享,为彼此带来更多商业机会。”

信息产业的高度集聚,也为企业间并购、整合带来契机。今年4月,马云通过个人控股公司浙江融信收购恒生集团持有恒生电子20.62%的股份,成为恒生电子的第一大股东。虽然在股权关系上浙江融信与阿里巴巴没有任何关系,但身为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主席的马云无疑是凭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获得这一并购契机。之前恒生电子已与阿里巴巴在金融互联网业务方面展开合作,“在马云先生投资恒生之后,双方的合作进程也会更快、更充分。”段少平透露,目前恒生正在酝酿将公司的业务从“1.0时代”向“2.0时代”跨越。“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将对公司产品作出相应调整。公司管理层对我们的业务作了一个定义,分为‘1.0业务’和‘2.0业务’。所谓‘1.0业务’是恒生电子传统的以销售金融IT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模式,‘2.0业务’则是采取互联网运营的思想,通过互联网以云平台为中心向包括金融机构及各类投资者提供的金融IT创新服务业务。”

打造信息产业创新生态链

相比传统产业,创新对于信息产业的重要性更甚。见证了高新区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优胜劣汰,孙刚锋局长对此颇有感触,“止步不前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信息产业来说更是如此。要么创新,要么淘汰。”

创新这根弦,绷在高新区众多企业“心”里。“开启智能精准投放”,是泰一指尚为自己打出的广告语。作为一家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创新科技型广告公司,这家企业早已脱离了传统广告公司的轨道。“我们是在北京起步的,当时叫做‘泰一百年’”,总裁助理姜可平向我们介绍,“公司过去做的是传统的SP业务,类似于短信转包、发送这些松散的广告投放服务,单子来一个接一个,接触到的数据无法进行二次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这批年轻的创业者们嗅到了产业创新的商机。“2012年,在浙商回归的召唤之下,我们回到杭州投身大数据广告产业。介于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不断创新,这一年,我们率先推出国内首个大数据管理平台——Atlax云图。有了大数据平台作为支撑,我们可以和客户建立长期合作,根据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大数据平台下的广告投放与传统广告有何差异?公司数据事业部总经理封雷将其比作是自助餐,“客户可以在广告投放管理平台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投钱。投放地域、人群都可以打破常规自由选择,并且可以看到第三方机构作出的预期投放效果评估。像宝马这类汽车广告,过去的做法只能定点投放,例如在新浪、网易这些门户网站投放,形式相对单一。如今,有了大数据作为支撑,则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一对一广告投放,到达率要高出很多。”

在高新区,一条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创新生态链已初具形态。目前区域内拥有10个与网络信息产业相关的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家,国家、省、市级别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262家。2013年,区域内新获国家授权专利3129件,占杭州全市的55.6%。其中,20家企业入围省技术创新能力百强榜。

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潮,不仅为其自身带来了发展动力,更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内生动力。孙刚锋局长介绍说,“经过这些年的探索,高新区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体系。实践证明,企业研发和产业化的结合度远远高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孙刚锋局长看来,创新发展显然已化为高新区信息产业不断提升的内生动力。

政策优化铺就产业新格局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度集聚与高新区政府的统筹规划之下,“一园一城四平台”的信息经济蓝图正在高新区铺开局面。杭州高新区发改局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一园’是指江北创新园,‘一城’是指江南科技城,‘四平台’分别指智慧新天地、物联网产业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互联网经济示范区。”

早在2011年,高新区就出台了“1+X”的产业政策体系,以《关于发展新兴产业推进自主创新打造人才特区若干政策》为主(“1”),以《强化人才激励 打造人才特区实施办法》、《关于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鼓励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X”)等一系列重量级文件为辅,支持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技术研发、人才引进、扩大生产和平台建设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财政资金引导效应。

孙钢锋局长表示,“与其他地区政府主导型的扶持政策不同,浙江的产业扶持重在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转型动力。高新区对信息经济的扶持也是把握了这个方向。”

据了解,自去年起,高新区就已着手申报国家级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区,并明确提出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到2020年,努力将杭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为,高新区网络信息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培育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世界一流的企业10家以上,到2020年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

对此,孙刚锋局长颇有自信,“有了更高层面的支持,相信高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将会实现更大的跨越。虽然目前还在申报环节,但无论是否获批,我们都将不遗余力地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创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高新区将以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力争在信息经济发展上更上台阶,打造成为浙江省发展信息经济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高新区信息
7524亿元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纳米产品在涂料、信息产业、材料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