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2014-01-15 02:01:11
关键词:四平市四平旅游

邓 宇

(吉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旅游发展二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大力发展城市文化旅游,有助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加快城市文化建设,又助推了文化旅游的深入发展.在国外,文化旅游以相当快的速度和多样化的方式在发展[1],尤其是在城市文化建设突出的发达国家.四平市风景秀丽、历史久远、人文气息浓郁,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现代文化积淀深厚,素有“英雄城”和“东方马德里”之称.四平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但是,目前城市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未能实现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如何促进四平市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四平市文化旅游资源禀赋

四平市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是吉林省省辖市,是吉林省的南大门,东与长白山余脉相接,西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相邻.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

表1 四平市主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 四平市文化旅游开发状况

2.1 开发现状

(1)景点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为了适应文化旅游的发展,四平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断完善景区(点)建设.对原有的旅游景区二郎山庄、叶赫古城等都进行修复的同时,对山门风景区、伊通满族馆、牧情谷等旅游景区进行了重新包装,还引来了中福卡转山湖旅游度假村项目、四平塔山公园项目及叶赫滑雪场项目,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突出骨干品种”的要求,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引进石药集团大架山生态观光农业项目.(2)民俗文化旅游领衔发展.对叶赫界门、叶赫满族一条街、叶赫驿站、叶赫那拉宗祠、叶赫满族展览馆、卧龙康熙营地、大御路、环湖路等名胜古迹进行集中规划和开发,既保护好尚存的历史古迹及其所在的空间环境,又能延续古城风貌及城市脉络.同时,深挖铁东区所蕴藏的萨满文化、蒙元文化、明清文化,将名胜古迹的保护开发与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全面融合.此外,还将特色民俗、民间艺术表演、举办节庆活动融入其中,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四平发展的巨大动力.

2.2 存在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与客源市场相脱节.文化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相协调,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的必然.然而四平市在这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特别是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工程——二郎山庄,它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花费300万元修建而成.但是二郎山庄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旅游资源不够独特、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小、地域组合单一等,都成为制约二郎山庄发展的因素.出现这种投入大、产出少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就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客源市场不相协调,四平市在今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关注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2)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当前,四平市历史文化资源纷繁庞杂,尚未形成系统的开发规划体系,仍处于开发的探索阶段,呈现出“粗”、“散”形态,导致四平市文化旅游整体形象模糊,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不能凸显自身特色.许多文化旅游的开发都是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稍微修理,如山门,二龙湖风景区,游客在这里只能进行短时间的简单游览,严重缺乏文化内涵.(3)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四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间短,限制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很多,特别是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四平市几乎没有大型娱乐场所,基本都是中小型的.四平交通设施不够发达,市内只有一个综合客运枢纽站,运输能力远远不足.而且对外交通没有航空和水运,部分景点的内部交通状况也有待完善,通往景点的车辆较少且单一.旅游商品较少,且四平现有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设计简单,缺乏创意,尚未赋予其地方特色.同时缺乏文化旅游专业人才,阻碍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3 四平市城市文化建设状况

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是评价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近些年,四平市政府着力推进人文四平、文化四平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建设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3.1 城市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适应其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四平市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组织的发展,坚持推进文化进社区,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节、文艺汇演、各类广场文化活动等项目,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供给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较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2)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规模初显.四平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全面、重点突出.铁西区政府根据辖区内城乡结合的实际情况,将城市文化建设网络辐射到了所辖村镇,加强农村文体组织网络建设,加大农村文化体育设施投入力度,新建6个农村文化广场、11个农村文化大院、12个文化共享工程村民服务点,完善了18个农家书屋,并完善乡镇文化站建设.此外,四平市还举办了首届美食文化节、开展“全民上冰雪”冬令营活动等,充分体现了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不断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3.2 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利用以及保护工作跟不上.四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满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遗迹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面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四平市在对其开发、利用的工作中明显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没有制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仍处于欠缺整体规划、追逐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开发、利用模式,造成了很多颇具人文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被闲置、浪费的同时,对经济效益显著的历史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损耗.同样基于这些因素,四平市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上存在不足,这些资源的价值正在逐渐流失.(2)文化品牌认知度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四平市有很多文化产品赢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奖项,但其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特别是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相比,更是难以望其项背,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四平尚未形成成熟的城市品牌,除了“英雄城”和“东方马德里”这两个招牌外,其他方面的知名度都较低.四平在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策划、打造和传播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概言之,四平市对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文化表现力偏低,文化特色不突出、文化品牌稀缺.(3)自觉参与意识较弱,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城市文化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不应该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城市文化建设部门,城市各社区、企业和家庭、广大的市民,都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要促使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呈现多元化[3].就目前四平城市文化建设现状来看,市民参与广度和深度过于狭窄,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体的热情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四平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一定的规模,广大群众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生活形式单一.

4 四平市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4.1 城市文化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1)城市文化建设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提.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跨时空的消费活动,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经济活动,但从实质上看则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游览性和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和捕捉美感的高级精神活动[4].总体来看,如果四平没有具有文化内涵或离开与众不同的本土文化,就难以成为旅游目的地,难以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四平只有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才能大大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2)城市文化建设增强了文化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建设使得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离开本土文化,尤其是个性文化的文化旅游是难以持续的.增强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的结合.可以说,文化建设赋予文化旅游丰富的内涵[6],文化旅游因城市文化建设的渗透而变得富有品位.总体来看,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可以丰富文化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9].

4.2 文化旅游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1)文化旅游为城市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不仅是四平的精神财富,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也真正转化为四平的社会经济财富,它成为四平文化建设与保护四平的强大力量,使人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建设、创新、发展工作中.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为四平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财富,四平市政府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城市文化建设服务.(2)文化旅游为城市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广泛的社会大众基础.城市旅游开发把许多以前仅被个别社会精英关注的文化事务、文化现象变成旅游产品提供给普通社会大众来鉴赏、来消费,把原来偏僻、生冷的地方文化变成流行的时尚大众文化[5],这些原本不受重视的地方文化成为流行的时尚流行文化,有利于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从而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

5 四平市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5.1 城市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目前,四平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主要有伊通满族民俗馆、叶赫满族乡古城遗址、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伊通革命烈士陵园、山门风景区、二龙湖、转山湖、伊通七星山火山群和山门溶岩古洞湖等.这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四平城市文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上述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形成系统的开发规划体系,仍处于开发的探索阶段,呈现出“粗”、“散”形态.四平市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拓宽思路,把重点放在现有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上[8],从整体上提升文化旅游的竞争力,从而丰富城市文化建设内涵.

5.2 以加快城市文化建设来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要实现文化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对四平城市文化建设进行结构调整[7],要注重对特色文化活动[11]、政府机关文化、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12],不断提升城市潜力、活力、魅力、能力、实力.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10],只有不断加快四平城市文化建设,才能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才能促进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6 结语

文化旅游正在四平蓬勃的发展,其开展为四平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旅游能否持久、健康的发展下去,能否形成持续永久的吸引力,与城市文化建设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应当通过不断深入挖掘、提炼四平文化内涵,突出四平文化的地域特色、民俗特色,有效保护和开发当地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不断提高四平居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城市精神,不断丰富四平的文化内容,塑造鲜明的文化旅游形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建成一个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游客可以尽情玩赏游乐的优秀旅游城市而努力.

[1]Bachleitner R,Zins A H.Cultural tourism in rural communities:The residents’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9,44(3):199~209.

[2]向德平,田北海.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2):252~256.

[3]吕云飞.关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济南: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东社会科学院,2008.

[4]陈福义.论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兼论长沙旅游开发[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5):54~57.

[5]李娜娜.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探讨[J].旅游纵览,2012,(4):51~54.

[6]徐秀英.昆明城市旅游转型期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34~137.

[7]田 红.济南市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53~55.

[8]徐 浩,王宇红,黄逢祥.贵州省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140~144.

[9]张 顺,隋义文.基于AIDS模型的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文化消费统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39~40.

[10]徐 喆,马冲亚,甘 静.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102~104.

[11]李玲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心城市文化建设[J].经济地理,2007,27(2):344~346.

[12]梁明珠,陈小洁,廖慧娟.论城市文化与旅游城市品牌构建[J].商业经济文荟,2005,(1):63~65.

猜你喜欢
四平市四平旅游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杂文月刊(2022年1期)2022-02-05 00:21:55
Change and constancy: Reflections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2017年春季四平市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农业与技术(2018年4期)2018-06-23 09:16:56
旅游
四平市女性体育人口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
四平市城市化与住房市场发展问题探析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对四平保卫战的沉思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