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真 呼唤回归

2014-01-15 10:28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情感过程

刘 洋

刘洋,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教授在2001年正式提出“语文味”学术理念。其主旨是按照自己的“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的个性化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即以“语文味”课题为龙头,带动整个教学研究。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是什么?何谓语文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

苏州教授级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时间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这几位专家提出的观点,虽然各自的称谓不同,但是其本质是一致的,就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要具备语文味,是本真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学生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真理,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感受课文,去表达独特体验。

近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聆听了数节所谓的好课,优质课,示范课,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重要性。有如下感知和收获:

①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形成共识。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③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不是为任何其他学科服务的课。

④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模式化与语文味是截然对立的。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迁移。

黄厚江老师主张:教师的作文教学要真的有效,就必须能“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认为现在作文教学的效率尤其低下,甚至基本无效,除了教师自己并不真的了解写作,不了解中学生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更主要的问题是作文教学完全游离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他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所谓作文教学,就是做三件事: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即使有少数老师尚有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但所谓指导和评讲(其实是一种伪指导、伪评讲),要么就是贩卖各种写作知识,要么就是开宣判大会,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发生的影响实在太小。因此他呼吁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写作过程,并提供了种种建设性的做法。

如现身说法,和学生共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息式的解剖和铺演,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一题多写,内外组合,使学生自己的写作体验和写作反思成为改善写作状况、优化写作过程的学习资源;互批自改,互评自评,在批评和被批评,批评与反批评中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写作的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语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求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由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可以信马由缰,可以海阔天空,可以突发奇想。不要总是丝丝入扣,不要都是中规中矩,不能习惯于循循善诱,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寻求主动、多元、开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黄老师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老师,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黄老师以自己的本色建构本色语文,建构本色课程。说到底,黄老师建构的是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本色的,然而这样的人生又是多彩的、丰富的、深刻的。人生的本色才可能有语文的本色;人生的多彩、丰富,才可能使“本色语文”更具意蕴;人生的深刻,才不会使“本色语文”平淡、平庸,相反愈显其深度。

台湾如中师范学院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方向。”当然,这一“找方向”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教师要在自己心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有如渊鱼之于池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美共鸣。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吧!

猜你喜欢
语文课情感过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