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东
张建东,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靠教学,二靠评价,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语文教学的激励而又科学的评价可以催生学生的智慧。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的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实施评价,通过评价催生出小学生阅读智慧。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首先必须过好读的这一关。因为读是感悟的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应当说小学生还是比较好于读书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小学生的读书多数学生都是没有入门的读,平时你只要注意听一听,能有几个学生在比较标准地朗读着?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的心。从关爱每个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所有学生首先去把书读标准。因为小学生能够把书读得标准起来,才能避免了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才能正确感悟所学文本的内涵。这里也存有一定的阅读入门智慧,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入门对于小学生而言也不仅仅就是把句子读流畅,平时学生的阅读虽然读得近乎滚瓜烂熟,但那是一种无意识的读。因为学生读是读的,感是感的,近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譬如教学《船长》,学生朗读“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一开始学生读不出船长的坚定和果断。“你读得真好,这腔调真坚定。”“你的表情真坚毅,特别是‘打死他’这三个字真有震撼力。”在老师不断的评价引导中,学生的朗读变得坚定、果敢而富有威慑力量。可见评价有利于学生调整朗读的重轻、缓急、停顿。另外学生阅读入门智慧的形成,还需要我们通过无声的评价去进行启迪`,学生在朗读时只要能够看到教师的一举一动,或是点头赞许,或是侧身倾听,或是眉眼传神对学生的阅读入门都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小学生的阅读完全需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编者,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当是我们小学生的自由表达甚至于自我倾诉。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情,去感悟作品的境。小学生阅读鉴赏也是有着一定过程的,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也是动态发展的,促进学生阅读鉴赏的良性发展,形成学生阅读鉴赏的智慧同样需要评价的手段。譬如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字,即作者是怎样去表达的;又要让学生去鉴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即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还要让学生向更深的领域拓展、升华。教师在引导学生拓展升华的过程中遇到瓶颈而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也许一句引导性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也会顿生灵感,进而会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譬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学生对这株柳怀有敬意,因为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地生长着。当学生深情赞叹地朗读“命运给予它的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之后,老师评价道:“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你就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了!”,短暂沉默后一位学生说:“我觉得霍金也像这株柳树,他在疾病的折磨下成为科学巨匠。”另一位学生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跟这株柳树是一样的,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争先表达着。没有想到教师的一句评价却催生了学生由柳及人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鉴赏得到升华和飞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的智慧呢?笔者认为评价是一剂催生学生探究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良药。
古诗词中好多的作者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国大于家和国重于家的爱国情怀,但学生总不以为然,因为学生未曾体味到诗人的那种境界。“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为什么那么“悲”?诗人什么时候那么“悲”?《示儿》 表现的这种爱国情怀,学生在深入探究时就产生了诸多疑问,笔者对学生的如此探究给以较高的评价。也就在于情于理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而比较理想地寻求到陆游的爱国情怀。由此,学生还从其他一些看似景物和环境的描写中挖掘出许多体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
教材中许多篇目适宜学生通过表演来学习品位,我往往都是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自评来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那生涩而又稚气的表演在他们自己的评价中不断进步不断变得惟妙惟肖起来。表演——评价——再演——再评,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懂得“评什么”、“怎么评”、“善于评”、“精彩评”,在评价和表演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体会探索实践的乐趣,体会到了准确表达的兴奋。这一过程不就是评价催生学生探索智慧实践智慧的过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