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法国,《新闻周刊》引美法论战

2014-01-14 19:14
环球时报 2014-01-14
关键词:法国人新闻周刊法国

本报驻法国、美国特派特约外记者 王 芳 赵统兵 丁雨晴 有哪个法国人愿意自己的国家总是被人提到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沦陷时代呢?美国《新闻周刊》偏偏总是惹法国人不高兴。今年初,《新闻周刊》网站连续刊登《法国的衰落(沦陷)》、《法国从高卢雄鸡到掩头鸵鸟》等文章,把法国描述成“欧洲病夫”、“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的国家。唱衰法国的言论引发法国人的不满,认为作者对法国的了解“太过于皮毛”,真正衰落的是这家美国媒体。美法舆论的这次争斗到底是会“促使法国人更重视本国实力而不是弱点,并自信地面对一个怀有敌意的世界”,还是会加快法国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反思,进行有效的变革和改造?《新闻周刊》用“一千零一个错误”唱衰法国 断言法国衰落的是西方有名的战地记者雅尼娜·迪乔瓦尼,她出生在美国,但长期生活在法国。迪乔瓦尼在《新闻周刊》网站撰文描述法国是“欧洲病夫”所引起的强力回击,恐怕连她本人都始料不及。据法新社8日报道,面对汹涌而至的批评浪潮,迪乔瓦尼已暂时关闭推特账号。她在《法国的衰落(沦陷)》一文中列举了很多法国衰落的现象,如:自从社会党人奥朗德总统上台之后,法国的所得税和社保缴费大幅攀升,最高税率为75%;法国人才外流,商界领袖、有创意的思想者等精英人士纷纷离开法国;日常生活支出费用惊人,巴黎物价超过伦敦,半公升牛奶的价格近4美元(约3欧元)等等。 很多法国人看了迪乔瓦尼的这篇文章后,都用嘲讽的口气说:“她还是更合适回到自己熟悉的战地。”法国媒体批评迪乔瓦尼在《新闻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有不少数据失实,片面引用欧盟委员会2013年的一份经济形势报告,把其中提及的“宏观经济失衡”这顶帽子扣在法国头上。《论坛报》7日以“就《新闻周刊》的法国衰落,全法国媒体反击”为题刊文指责作者“视野狭窄,只拿巴黎六区的一些特点来批评整个法国模式及其税收制度”。很多民众认为迪乔瓦尼对法国的了解过于表面化。所谓的“75税制”,其实只是当时奥朗德在竞选时提出的一个口号而已,目的在于拉拢中下层收入的选民。他上台后,该政策并没有完全实行。关于人才外流的说法也很夸张,有数据显示,2012年移居国外的法国人仅比2011年增加1.1%。至于迪乔瓦尼给出的牛奶价格更不靠谱,超市或商店里最贵的牛奶一公升也不到1.5欧元。法国《世界报》6日措辞严厉地回击说,《新闻周刊》的这篇文章应改为《一千零一个错误》和《新闻周刊的衰落》,并希望这家美国媒体聘用更加专业的记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卡恩的前妻、美国“赫芬顿邮报”网法文版主编安妮·辛克莱尔,在其推特上表示“已受够对法国的抨击”。辛克莱尔还撰文称:“《新闻周刊》有关‘法国沦陷的文章全都错了!‘法国沦陷是美国人在1940年夏天当法国在德国闪击下彻底崩溃时普遍使用过的标题。迪乔瓦尼意在摧毁法国的文章蠢话连篇,而这已成为《新闻周刊》的特色,是想再次兴起抨击法国的热潮!”辛克莱尔还质问迪乔瓦尼是在哪一家“幽灵”超市花4美元买到半公升牛奶的。她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的数据说,法国人均GDP为41223美元,比英国人均GDP高出2062美元。按照“外籍人士的欧洲成本指数”,伦敦是欧洲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高物价城市,而巴黎排名第12位。法国被讽“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 唱衰法国被辛克莱尔看成是“一场反复发作的百年虚假战争”。而就在法国媒体回击《新闻周刊》时,美国轮胎生产企业固特异设在法国的工厂也发生“法美抗争”的一幕。据法国“最新新闻”网一篇题为《固特异、新闻周刊:法美的决裂》的文章描述:“短短几天,两大事件凸显了法国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是《新闻周刊》因发表关于法国的愚不可及的文章引起强烈抗议;另一个是因法国工人拒绝美国人的强权法则而将美国高管扣押。” 《新闻周刊》1月6日又刊登美国财经记者和作家利亚·麦克格雷西的一篇题为《从高卢雄鸡到掩头鸵鸟》的文章,该文引述欧盟委员会、三大评级机构和高盛集团对法国的评论和建议,将法国定位为一个“故步自封且拒绝繁荣”的国家。麦克格雷西在文章后半段称,许多批评迪乔瓦尼的法国人都在故意回避实质问题——既然在为财富500强企业培养人才的6所顶尖商学院中有3所位于法国,为何还有那么多法国高管远赴大西洋彼岸寻求财富,而没有选择留在法国?文章写道:“这正是让由好斗的公鸡变为鸵鸟的国度避而不谈的一个问题。”法国《新观察家》杂志7日以“从痛击法国到痛击新闻周刊”为题回击说:“美国周刊发表了批评法国体制的两篇文章,惹怒了法国网民、媒体以及政治人物。”不过,法国《解放报》记者皮埃尔·哈斯基质疑本国舆论的反应有些过激,甩不掉“其荣耀过去的影子”。 《新闻周刊》2013年8月找到的“新主人”是法国富翁、IBT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艾蒂安·尤扎克,但他已在美国生活多年。尤扎克近日拒绝对《新闻周刊》唱衰法国的文章发表评论,只是表示“它在法国激起一场有趣的辩论”。其实,早在2010年5月7日《新闻周刊》就曾刊登过一篇唱衰法国的文章,作者大卫·贝尔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他说,“如今的法国看起来就像维希时代的法国”,尽管从表面上看,当今的法国迥异于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下的维希(傀儡政府)时代,但法国社会的某些特定元素自德军“闪电战”以来仍没有变化,尤其是与美国相比。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国政府仍在其社会中继续发挥“超大”作用,由政府包办医疗保健、大部分文化机构和从幼儿园至博士后的教育。当萨科齐2007年上台时,美国保守观察家原本希望他效仿撒切尔夫人破除国营体系。但法国政府的职权仍基本未变,政府支出在GDP的占比仍超过50%,而美国仅为36%。同1940年一样,最吸引法国优秀学生的仍是精英公务员岗位。有法国人曾说:“我的同学大都希望做农业部的助理部长,而非创办亚马逊网站。” 围绕美法舆论战,欧洲其他国家的媒体也来凑热闹。英国《每日电讯报》7日评论说,对法国人而言,看到令人苦不堪言的税收和成本高昂的社会模式遭受国内或“盎格鲁—撒克逊”媒体的嘲笑并非新鲜事。然而,即便是最乐观的高卢评论家也认为迪乔瓦尼的文章已经“越界”。《爱尔兰时报》9日说,《新闻周刊》的文章似乎已顺利地帮法国政府完成了数十年都未能完成的任务:促使法国人更重视本国实力而不是弱点,并自信地面对一个怀有敌意的世界。 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秘书长赵永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国人对《新闻周刊》的报道不满,除迪乔瓦尼文章中有严重失实的地方外,也与美国媒体触到法国人的底线有关。根本的还在于美国和法国无论是法律体系、税收制度还是福利机制都有所不同。总体而言,相比美国,法国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这两个欧美国家自然会在谈论体制时出现矛盾。赵永升认为,美国和法国围绕各自体制之间的相互嘲讽没什么意义,如何破解这些机制中的根本问题才是关键。“法国到了改造自己的时代” “作为一个萨特式的、只知苦思冥想的民族,拒绝往外看看‘地球村。自以为有了巴黎,谁还会关注巴西、俄罗斯、印度洋、中国和南非新兴市场的‘金砖国家呢?正是这种鼠目寸光的思维,将法国扼杀。”《新闻周刊》文章中的这些话让法国人看了很不舒服,甚至让生活在法国的外国人也觉得不客观。在阿尔卑斯山区经营一家酒店的大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在法国当老板的英国人,我的体会很深。法国确实出现很多问题,但还没到《新闻周刊》所说的‘衰落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法国仍有很大的优势。”就“金砖国家”而言,都是在法国投资的重要国家,足见法国依旧是一个对国际资本极具吸引力的国家。旅法画家巴宁女士来自西安,已在法国定居10多年,她告诉记者:“法国税收和福利制度很复杂,但也正是这种将社会方方面面都考虑得细致的做法和机制,确保了即使在欧债危机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社会整体依然比较安定”。” 有欧洲学者给法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打分为“良”,认为法国在危机中扮演着几乎和德国同等重要的角色,化解了一轮又一轮的债务和银行危机。但也有舆论认为,法国是欧洲的“坏学生”,增长迟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公共赤字有增无减,家庭购买力下降,企业裁员消息不断。在新年到来之前,法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增税举措。从1月1日起,公共交通、煤电、餐饮、邮政及增值税等全都上涨。 法国人对《新闻周刊》批评法国的文章表现得如此敏感并非偶然。实际上,最近一年法国人也在反思,探讨法国模式和价值观的利与弊。特别是岁末年初,在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相继宣布各自经济在2013年取得的一些喜人数据时,法国媒体上却屡有对本国经济的负面报道,对经济持悲观看法的也不乏其人。 法国《费加罗报》还推出一个外国人看法国的系列报道。德国前外长菲舍尔说,“法国有许多优势,但首先要学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他劝告法国人“不要那么悲观”。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认为,在国际事务中,“当法国说话时,应当认真听”。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认为,法国人受福利国家保护,认为没必要努力工作。法国有关星期日商店是否开门的辩论令人无法理解。巴黎管理学院教授奥热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国人是一个很能听进去批评的民族,也是很能自我批评和自我讽刺的民族。”她说:“法国人早就知道,到了应该改造自己的时代。”▲

猜你喜欢
法国人新闻周刊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法国人吃得差又懒得动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哈哈一笑